方志 中國古都北京   》 引言(1)      閻崇年 Yan Chongnian

  打開世界地圖,在東方中華大地上,刻劃着兩道偉大人工奇跡:一是蜿蜒起伏、橫貫東西萬裏長城,另一是晶明平直、縱穿南北京杭運河。它們歷史之悠久,工程之偉大,作用之顯著,影響之深遠,在中國和在世界,有哪一項文化遺産能與之相比擬呢?長城內外,運河左右,座座城市,星羅棋布,宛如中國歷史文化燦爛星漢。而在萬裏長城拱衛中心和京杭運河漕運終點,閃耀着一顆最明亮星辰,這就是中國古都北京。
  北京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有過許多傳說,以後還會有。她那幽閉塗着神秘色彩美,不知誘發了多少人關於東方那神穹仙宇遐想。瓊樓玉宇,金殿飛闕,其實正是東方文化光輝典範。
  北京城規劃與設計,有一個鮮明主題—君權至高,神權至上。城市佈局中心紫禁城,更是皇權象徵。當大地送暖,萬木染緑,登上景山中峰萬春亭,舉目遠眺,面前會展現出一幅世界上最壯麗圖畫:緑色筒子河與灰色紫禁城畫框之中,一片黃色琉璃瓦頂金光閃爍宮殿之海。
  北京城營建主題和佈局,是中國三千餘年都城建設總結。中國最早都城,有“三皇五帝之都”傳說。這就是太古時代伏羲都陳,神農都魯,黃帝都有熊;少昊都窮桑,顓頊都高陽,帝嚳都高辛,帝堯都平陽,帝舜都蒲坂。這些傳說尚待考古發掘印證,更無從知道上述城垣宮室佈局。但從文獻記載和考古發掘得知,從商朝以來,都城平面幾何形狀,並不完全一致。中國古書《管子·乘馬》說:“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高毋近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規矩,道路不必中準繩。”意思是說,都城選址,不宜離河太遠,也不宜離河太近;離河過遠會用水不足,離河過近又要築堤防洪。都城要依山川形勢營築,城墻不一定要方正規整,道路也不一定要平直整齊。
  符合上述理論所營建都城,形製不一,各具特色。商代一方國都邑盤竜城,建在地勢不平小半島上,城垣隨地勢起伏環島而築,呈菱形。趙國都城邯鄲平面似“品”字形。古成都都城為圓形。閩國都城長樂(今福州)城垣呈蟠桃形。江蘇常州春秋淹城遺址,呈三圓形—三重城垣,三道濠河,水護城,城依水,景觀獨特,蔚為新奇。西夏都城興慶府(今銀川)相傳為人體形。這些不規則都城,多是國傢分裂時政權所在地,他們不可能在更大範圍內選擇都城城址。即使作過中國統一政權都城,因受地理條件限製,其形製也有不規則。如明初應天府(今南京),北臨長江,西瀕秦淮河,東依鐘山,東北鄰玄武湖,城墻依山水之勢興築,逶迤凸凹,頗不規整。然而中國都城主要形製是方正型。最早提出都城方正型理論,是儒傢經典《周禮·考工記》:
  “匠人營國,方九裏,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
  這就是都城方正型理論,它包括四項相互聯繫原則:即城垣方正,街道齊整,祖社朝市,佈置對稱。這就是說,都城呈方形,每邊九裏,旁開三門。城中道路,縱橫各九條,路寬可以九輛車並行。左翼是祭祀皇帝祖先太廟,右翼是祭祀土地和五穀之神社稷壇。前面為皇帝治居宮殿,後面為人們交易市場。
  這種規製嚴整都城方正型理論,是儒傢封建大一統思想在都城規劃與建設上體現。儒傢學說認為天圓地方,國字外面為“□”,就是表示疆域。作為國傢政治心髒都城,圍繞以“□”形城墻,都城便成為方正型。它既是進行防禦軍事城堡,又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政治象徵。在中國歷代都城中,符合上述儒傢方正型理論都城,元大都城是突出一例。在元大都城基礎上,又發展成為明、清北京城。北京城是依照《周禮·考工記》都城方正型理論營建現存惟一典型。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序言(1)序言(2)引言(1)引言(2)金代中都(1)金代中都(2)
金代中都(3)金代中都(4)金代中都(5)金代中都(6)遷鼎大都元大都城(1)
元大都城(2)元大都城(3)百貨彙聚科技文化(1)科技文化(2)科技文化(3)
科技文化(4)科技文化(5)中外交流(1)中外交流(2)明代北京北京城池(1)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