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 寶島風情·牽動兩岸的民族記憶:衆生臺灣   》 家庭      秦風 Qin Feng

  在傳統中國農業社會,家庭是生産的基本單位,從耕耘到收成都需要投入可觀的勞動力,勞動成員之間需要同心協力,合作無間,也需要尊卑等級以維係勞動與生活的秩序,這些需求規範了傳統中國家庭的人倫義理。
  臺灣的社會結構並沒有經歷從下而上或者從下而上的革命性的變動,因此家庭的倫理觀念保持得十分完整。唯一稍有差別的是,1949年由大陸來臺的家庭,多半人丁簡單,生活清苦,不少人甚至是一個人跑過來的軍人和學生,因此既無家庭的扶持也無家庭的羈絆,自己可以决定自己的事,但也因身邊人少而始終有一種漂泊感;至於在臺灣世居了二三百年的本省同胞,仍保留了濃厚的閩南和客傢的家庭傳統,臺灣工業化的過程也就是家庭傳統變化的過程,重男輕女的觀念受到挑戰,父權至上的觀念受到批判,此外,絶大多數的媳婦要當現代女人,對公婆不再那麽察言觀色。儘管如此,在今天台灣社會中,奉養父母的觀念仍然根深蒂固,傳統節日傢族團圓的習慣依舊牢不可破。在旅遊地區,三代人舉傢出遊的盛大陣容,也是司空見慣的。
  全家一起幹活脫貧
  60年代,家庭代工的情景,晚間全家大小組裝禮品以增加收入。這段時期,臺灣外銷行業興起,出口的多半是勞力密集型的加工産品,利用廉價的勞力壓低産品的價格,在外銷市場上取得競爭的優勢。因此,當局鼓勵家庭代工,即利用客廳裝配原子筆、聖誕燈飾、禮品等物品。照片中這個家庭已購置了電視機,但仍全家一起幹活,無非是想多賺點錢,上個世紀的六七十年代許許多多的臺灣家庭為了盡早脫貧,都在日日夜夜地勞作。
  媽媽工作時的小孩
  1970年代,媽媽在傢中打字,懵懂的孩子在一旁玩耍。由於中文結構復雜,在中文計算機問世之前,中文打字機是一架極其笨重的機器,鍵盤上列着密密麻麻的常用字和字母,一般人無法使用這種既無法攜帶又難以操作的機器,以致中文作傢或新聞記者長年來衹能用手寫。照片中可以看出笨重的打字機旁是沾滿油墨的工作環境,或許唯一的好處是在傢裏幹活,可以隨時照顧到孩子。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自序原住民家庭傳統社會農村災害體育人物演藝考試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