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与考古 图说北齐高洋墓   》 第3节:北朝陵墓群调查      Zhu Yan

  规模宏大的都市中,分布着皇宫和政府衙门,还居住着皇亲国戚、贵族官僚,当然,还有众多的军队与平民百姓。
  都城是活人生活居住的地方,陵墓区则是死人安息的场所。在距邺城约5公里的西北郊外,就是都城附属的皇家陵墓区。居住在邺城的帝王及皇亲国戚死后,就选择这里作为永久的安息之地,它与东魏、北齐邺城的关系,就类似于明十三陵与北京城的关系。今天,它已是国务院指定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然而,人们的习惯思维具有很强的惯性,到现在为止,当地不少人还觉得,曹操的墓地依旧隐藏在那些古墓群中。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工作队在磁县东魏、北齐陵墓区进行调查的时候,还不断遇到热心人为我们提供曹操墓的线索。那一个个线索充满了人们的浪漫想象,也积淀着长久以来当地的传说和演绎。
  但不管怎样,考古队的调查还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大家问得最多的一句话依然是:曹操墓何时才能找到呢?
  我们下面的故事,就从这次调查讲起。
  3.北朝陵墓群调查
  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共同在邺城遗址建立了邺城考古队,开始了持续至今的考古研究工作。工作几年之后,已积累了不少第一手资料,取得一系列突破。为了更进一步了解邺城的相关情况,考古队决定调查与邺城有关的陵墓区。由于三国曹魏的陵墓区完全没有线索,于是我们决定首先从调查东魏、北齐陵墓群开始。
  对邺城西北郊--即磁县东魏、北齐陵墓区的调查,是从1986年秋开始的。
  20世纪80年代,负责邺城考古研究的是考古研究所的徐光冀先生。为了让我们这些年轻的后学们尽快成长,他派我去独立完成北朝陵墓群的调查,并不时给予指导。
  记得1986年国庆节刚过,我就同磁县文物保管所的两位同行见了面。这是两个很有朝气的年青人,一个叫春雨,一个叫利亚,他们将全程协助我完成这次调查工作。
  我至今还记得第一次跨进文保所办公室的情景。一进门,我马上被放在墙角的一筐子陶俑吸引住了。
  "从哪里出土的?"我好奇地问。
  "讲武城乡农民在平整土地的时候挖到的。"利亚告诉我。
  真是太新奇了!几年前在大学学习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书本上的陶俑照片和线图,最形象而直观的接触,便算是标本室陈列柜中的陈列了,但那也只能隔着玻璃窗遥遥地过上一把瘾。现在,这1400多年前的艺术品就摆放在我眼前,更重要的是,我可以零距离地接触,放在手中仔细观察和触摸。
  我轻轻拿起一件士兵陶俑,尽管陶俑略有破损,但是鲜艳的色彩、栩栩如生的造型,依然让我感到既熟悉又陌生,还能隐隐嗅到一点从遥远时代透过来的古老信息。
  "这样的陶俑在磁县还有不少!磁县文物保管所就有更精彩的北朝时期的国宝呢!"说话的是刚刚跨进门来的磁县文物保管所所长张子英先生。这是一位有着冀中平原典型特征的汉子,他说话的语调很慢很和缓,但话语中透着磁县西部的浓浓乡音。我对他的第一印象是,这是一位热情又和蔼的长者,与他共事能产生一种天然的信任感。
  张所长很早就在磁县从事文物保护工作了,文革期间中央美术学院的一些教授被下放到了磁县,张所长对他们倍加尊重和关照。后来,那些"解放"了的美院教授们也给予了涌泉般的回报,他们带领学生,同磁县当地的文物干部一道,发掘清理了东魏的茹茹公主墓,极大推动了磁县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
  "您说的是不是东魏茹茹公主墓出土的标本?"我迫不及待地问。张所长笑了笑,没有正面回答。
  "你在调查磁县北朝墓群之前,先看看文保所库房的资料吧!"他边走边说,不一会陪我走进了文物库房。
  那时候的文物库房从环境到设备都十分简陋,没有宽敞的陈列条件,当然更没有恒温和保湿的设备了。但就在那间简陋的小平房里,我还是受到了强烈震撼。库房中几百件北朝陶俑,给人非常强烈的视觉冲击。这些珍贵的文物中,大量是列队肃立的士兵俑,还有英武的骑马俑、笑容可掬的家内侍仆俑等。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重庆出版社
第1节:通往湾漳之路第2节:七十二疑冢第3节:北朝陵墓群调查第4节:最高大的坟丘天子冢(图)
第5节:开进湾漳村(图)第6节:初见帝王威仪(图)第7节:踏过莲花地毯的仪仗队(图)第8节:墓道壁画人物
第9节:两侧的仪仗队列第10节:地下水出现了(图)第11节:朱雀门中睡国宝(图)第12节:被侵扰的武士(图)
第13节:墓葬部分被盗掘(图)第14节:墓室顶部的天象图(图)第15节:锁定陵墓主人第16节:苍狼出世(图)
第17节:我是一只来自北方的狼第18节:双面皇帝第19节:既征伐四克,威振戎夏第20节:乍现盛世曙光(图)
第21节:华丽时代(图)第22节:色彩纷呈的时代(图)第23节:画家的线条老到纯熟第24节:迷雾重重
No.   I   [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