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类 性情解讀:劉緒義讀春秋   》 第3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3)      劉緒義 Liu Xuyi

  大傢知道,中國是拜孔子為"教父"的,那時沒有"國父"一說,要不然,當今的"國父"怎麽樣也輪不到一個叫中山先生的人。而《論語》正是"孔教父"的語錄,和當年的《毛主席語錄》一樣,是中國人的"紅寶書",可能還不止人手一本,因為一個人一生可能不止讀爛一本二本《論語》。《論語》的地位有多高,大傢衹要想象一下當年《毛主席語錄》的地位有多高就行了。而《春秋》竟然一直在和《論語》爭高低,雖然粗略算來,兩本書的輸贏在時間上不相上下,也可以想見《春秋》有多麽重要了。而我還認為,《論語》雖然打着"教父語錄"的招牌,可是它的成書時間較《春秋》要晚得多。我專門做過一篇三萬字的文章,考證《論語》成書大概也就是漢武帝時代。而這個時候,《春秋》博士都開了好些年了。也因為這個原因,不管從五經到七經,從七經到九經,還是從九經到十三經,這裏面經的數量不斷增加,而《春秋》作為經的首席地位始終不可動搖。
  學過一點歷史的人都知道,有一個"春秋筆法"。什麽叫"春秋筆法"呢?就是人們認為,《春秋》中每用一個字,都必含有褒貶的意義在,真的是"一字入公文,九牛拔不出"。後世因而稱這種以麯筆而寓意褒貶的文字叫做"春秋筆法"。這種筆法對於在中國寫歷史的人來說,真是太有用了。大夥知道,中國歷史上最漫長的就是帝國時代,一言興邦一言喪邦,發展到後來,文字獄盛行,"清風"的"清"字可以指涉清朝的清字,"燈光"的"光"字可以指涉皇帝的出身--和尚。總之在中國,不僅說話要格外註意,寫字就更需要小心謹慎了。在這樣一個毫無言論自由的國度,春秋筆法簡直就是一根救命稻草,太有用了。沒有這個法寶,我們的歷史不知如何寫下去,那二十五史恐怕都衹能是一堆垃圾,早就被丟進昆明湖了。
  《春秋》還是一部集經學、史學和文學及人學於一體的經典。《春秋》是經學,這毫無異議。董狐的後人董仲舒就是憑着一部《公羊春秋》而成為當時的大儒,後世的儒學宗師。司馬遷就跟老董學過春秋,漢武帝也在董仲舒手下念過春秋。《公羊春秋》比起《左氏春秋》來,說實話又要稍遜那麽一丁點,所以後世治《左氏春秋》的,不僅官做的比董仲舒大,而且聲名也比董仲舒高。
  漢代治"春秋學"的人太多了,然而,個個都治出了些名堂,不管是資質淺的還是悟性差的,最終都能功成名就。公孫弘就是一個。
  公孫弘這個人小時候是個替富人在海邊放豬的娃,是個沒有什麽才幹的人,做一個縣的獄吏這麽不要動腦子的官都做不好,還被開除了;後來出使匈奴,因為不會辦事又一次被開除;但就是這樣一個人由於苦讀《春秋》,讀到六十歲,川國的地方官推薦他去應皇帝的求賢詔,他當時還不敢去,後來終於去了,這一去不得了,皇帝要這些應徵的文學儒士寫對策,他一寫,就被皇帝定為第一名,拜為博士。後來又出掌京師的地方行政長官左內史,纔進京第四年就做到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又過了兩年,被提拔做丞相。做丞相還不打緊,又封他為平壽侯。歷史上丞相封侯的先例就是從他老人傢那裏開始的。而董仲舒還衹做到漢代一個王的丞相。可見,漢代的政治始終是離不了《春秋》的。
  唐代的啖助、韓愈也是對《春秋》頗有研究的。不過後來韓愈主張把《春秋》束之高閣,因為這個時候社會上"三傳"齊出,互相詆毀,就有了一股懷疑《春秋》之風。但是儘管如此,時人對《春秋》的評論還是相當高的。晚唐有個叫陳嶽的,他在總結時,說了這樣一番話:"聖人之道,以《春秋》而顯;聖人之義,以《春秋》為高;聖人之文,以《春秋》而微;聖人之旨,以《春秋》而奧。"而到了"治《春秋》者莫多於兩宋"的時代,一代大儒朱熹更是要求把《春秋》當史來看。
  用《春秋》治國,竟然經久始衰,這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大奇觀。僅僅衹是一部史書,後人為何如此看重呢?其原因之一,就是春秋是我國歷史上人文世代的開端,而且還是儒傢文化的先聲,中國思想文化中的儒傢傳統是如何來的,不知春秋是無法知後世的。
  《春秋》是史學,這同樣不用多言。孟子說:"詩亡然後春秋作"。何意?從字面上來解,就是《詩經》時代消亡了,人們都不再用詩引詩唱詩了,春秋時代就來到了。可見,春秋時代是緊承詩經時代的,二者合起來又構成是封建時代的主體部分(還有一部分是戰國,而戰國無正史),它們又是秦始皇所開創的帝國時代的先聲。衹有知道這個封建時代,纔可能理解秦始皇為何要改製成帝國時代,也纔明了,為何"千載猶行秦法製"。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1)第2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2)
第3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3)第4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4)
第5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5)第6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6)
第7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7)第8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1)
第9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2)第10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3)
第11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4)第12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5)
第13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1)第14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2)
第15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3)第16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4)
第17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5)第18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6)
第19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7)第20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8)
第21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9)第22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1)
第23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2)第24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3)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