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徹底破解二十篇謀局之謎:隱藏的論語   》 《論語》今註逐個捉(1)      新燕頓旺 Xin Yandunwang

  《論語》於漢初發現,傳世已有兩千多年,歷朝歷代的註疏汗牛充棟。但其中有較大影響的,當屬何晏的《論語集解》、朱熹的《四書章句集註》和劉寶楠的《論語正義》,這些註解分別引領了同時代人學習《論語》的新高潮,其中尤以被官方納入法定教材的朱熹《四書章句集註》為甚。五四運動以後,人們提出“打倒孔傢店”的口號,標志着西學東漸的開始。從此《論語》等儒傢經典被當作封建意識形態來看待,人們對《論語》的解讀也進入了萬馬齊喑的局面。直到二十世紀六七年代,纔逐漸有了《論語》新的白話文解讀。傳統文化復興的燈火,又重新照亮起來。下面我想就將影響較大的幾本《論語》新解作一個評述。
    楊伯峻《論語譯註》:一板一眼見功深
  《論語譯註》成書於1958年。
  楊伯峻先生是一位語言學家,在古漢語語法和虛詞的研究方面頗有建樹。他的叔父楊樹達先生,更是一位重要的經學家、甲金文學家。楊伯峻先生的學術背景及其傢學淵源,使他在註解《論語》、《孟子》和《春秋左傳》等古籍時顯得遊刃有餘。他的《論語譯註》註重字音詞義、語法規律、修辭規律及名物制度、風俗習慣等的考證,論證周詳、語言流暢,表述清晰準確,不但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更是普通讀者瞭解《論語》的一本入門參考書。
  當然,《論語譯註》在今天來看也是瑕瑜互見的。
  首先,他的“增字解經”法受人非議極大。
  所謂“增字解經”,就是使用原文中並不曾出現的內容,來補充說明經文的含義。例如:《論語·為政第二》中:“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楊譯:我十五歲,有志於學問;三十歲,[懂禮儀,]說話做事都有把握;四十歲,[掌握了各種知識,]不致迷惑;五十歲,得知天命……
  譯句括號中的[懂禮儀]、 [掌握了各種知識],便是《論語》原文所沒有的,也並非是經文中隱含的意思,而是楊先生為了對經文有所解釋,使讀者容易讀懂白話翻譯,而硬加於其中的,它未必符合經義。這種增字解經的做法,很可能會誤導讀者偏離經文真正的含義而不自知。
  再如:《論語·衛靈公第十五》中:“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
  楊譯:君子[對於事業],以合宜為原則,依禮節實行它……
  譯句括號裏的內容,便將經義拘定為“對於事業”而言了,實則未必。
  當然,楊伯峻這樣做的原因,也有其不得已之處。因為《論語譯註》全書旨在譯、註,並不作經義的發揮闡述,使無個人意見攙雜其中。但這又很難完全做到。所以楊先生在譯句不順暢或讀者難理解之處,不得已要增字。此增字可視為作者的加註,而不可視為原文所隱含之義,否則就難免謬誤遠矣。
  其次,在一些語句的解說上,常有前後矛盾之處。
  如《論語·學而第一》中的“學而時習之”,楊譯為“學了,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它”。但後文曾子一日三省之“傳不習乎”,楊又譯為“老師傳授我的學業是否復習了呢”,兩個“習”,他在註釋中明言:這“習”字和“學而時習之”的“習”一樣。可翻譯時一作“實習”,一作“復習”,並不一樣。類似的問題還同樣出現在“仁”、“立”、“禮”等字上,使讀者常感迷惑。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同心出版社
作者簡介序:《論語》是生活中的一面鏡子《論語》今註逐個捉(1)《論語》今註逐個捉(2)
《論語》今註逐個捉(3)《論語》今註逐個捉(4)《論語》今註逐個捉(5)《論語》今註逐個捉(6)
《論語》今註逐個捉(7)目錄(1)目錄(2)目錄(3)
學以致用(1)學以致用(2)本立而道生(1)本立而道生(2)
真抓實幹才有真纔實學(1)真抓實幹才有真纔實學(2)態度决定一切(1)態度决定一切(2)
態度决定一切(3)態度决定一切(4)知人識禮(1)知人識禮(2)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