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國學基本教材·孟子大學中庸捲   》 孟子捲·論性善(1)      李鍌 Li Xian

  一、人性本善
  孟子以為人性本善,這性善說便是孟子學說理論的核心,其行為哲學、教育哲學及仁政學說,都是根據此性善學說推衍而來。孟子的性善說立論於人具有四種善端,這四端有如人的四肢,是生而具有的,不是後天外加的。而這四端也就是不學而能、不慮而知的“良知”、“良能”。不過,孟子雖然主張仁、義、禮、智四端,乃人本心所固有,但人之所以不能純然為善,甚或變而為惡,往往是因後天物欲所蔽或受到不良環境的影響,而喪失了本心。因此,孟子以為人必須存養本心,擴充善端,這樣才能輓救人心的陷溺,形成王道的政治。故本節選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口之於味也”、“性無善、無不善也”四章。
  (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①。先王②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③。
  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④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⑤之心;非所以內交⑥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⑦於鄉黨⑧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⑨也。
  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新浪讀書獨傢首發)仁之端⑩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公孫醜》上·六)
  章旨
  孟子勉人擴充四端,即足以保四海而王天下。
  註釋
  ①不忍人之心憐恤別人的心情。不忍,對別人的不幸感到難過和同情。
  ②先王上古的聖明君王。如唐堯、虞舜、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等。
  ③運之掌上運轉小物件於手掌上。比喻很容易。
  ④孺子兒童、小孩。
  ⑤怵惕惻隱驚懼、傷痛。怵,音chù。朱熹《孟子集註》:“惻,傷之切也;隱,痛之深也。”
  ⑥內交與人結交。內,音nà,今作“納”。
  ⑦要譽追求好名聲。要,音yāo,追求。
  ⑧鄉黨鄉裏、同鄉的人。周製以五百傢為黨,一萬二千五百傢為鄉。
  ⑨非惡其聲而然不是因厭惡名聲不好纔如此。聲,聲譽、名聲。
  ⑩端端緒。這裏指人性中所具有的仁、義、禮、智四種道德觀念的端緒。
  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仁、義、禮、智四端和四肢一樣,都是與生俱來的,是固有的。四體,四肢。
  然古“燃”字。
  達流出、涌出。
  保四海指保有天下。四海,猶言天下。
  析論
  本章是孟子闡述“性善”基本理論的一章。他認為人性皆具有善端,人生一切善行,國傢一切善政,都是此四善端擴而充之的結果。若善端盡失,則無禮無義;無禮無義,其與禽獸何異?人性的完成,道德的完備,在於後天不斷的存養擴充。所以善端雖小,如能推擴充實之,以仁善之心行仁善之政,那麽看到人民遭凍餒、罹災患,必然憐恤之、拯救之、保愛之,這就是不忍人之政。世間一切有益人類的偉大功業,其起源常不外是由於心中的一點善端,衹要能擴而充之,則世人並受其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涓涓之水,可以成河。這裏孟子以泉、火為喻,極寫擴充之後,不但足以事父母,更可以保有四海。
  至於善端的擴充,可以從兩個層面來說:就個人來說,能擴充善端,從事於個人的修養,就可以成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這是獨善其身的表現。就國傢來說,從事於人群的服務,就可以推行王政,功至於百姓,而保有天下。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新浪讀書獨傢首發)天下可運於掌”。這是兼善天下的事業。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新華出版社
目錄孟子捲·論性善(1)孟子捲·論性善(2)
孟子捲·論性善(3)孟子捲·論性善(4)孟子捲·論性善(5)孟子捲·論性善(6)
孟子捲·論性善(7)孟子捲·論性善(8)孟子捲·論性善(9)孟子捲·論性善(10)
孟子捲·論性善(11)孟子捲·論性善(12)孟子捲·論行為(1)孟子捲·論行為(2)
孟子捲·論行為(3)孟子捲·論行為(4)孟子捲·論行為(5)孟子捲·論行為(6)
孟子捲·論行為(7)孟子捲·論行為(8)孟子捲·論行為(9)孟子捲·論行為(10)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