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类 朱子學提綱   》 (二)先秦儒至漢儒的流變      錢穆 Qian Mu

  今當自孔子以後迄於朱子,此一千七百年來之儒學流變,與夫百傢衆說之雜出,先作一概括之敘述。
  自孔子歿後,孔門諸大弟子,分散列國,相與傳揚孔子之道,其時儒學基礎已奠定。然同時反對孔子與儒學者,亦即隨而踵起。最著者有楊墨,孟子辭而闢之,廓如也。然百傢衆流,亦即繼之競興,至荀子而有《非十二子》之篇。其所反對,不僅百傢衆流,即子思孟子亦在其列。當時稱儒分為八,然惟孟荀稱大宗。
  及秦人一統,始皇帝頗尚法傢言。漢興,黃老道傢駸盛。其時則戰國時代之百傢衆流,漸趨消失,惟儒道法三傢鼎峙成三,然儒傢言猶尚若居道法兩傢之後。至漢武帝表彰六經,罷黜百傢,而儒學躋於獨盛。然此下漢儒之學,畢竟與先秦儒有區別。此種區別,大體由於雙方所處時代背景不同而引生。
  戰國時代,列強紛爭,天下未定,百傢競起,各欲揭其主張以為一世之蘄嚮。先秦儒為自身爭存,亦相務於樹新義,肆博辨。故其貢獻,主要在理想方面者為多。漢代統一,局面大變,當時主要論點,在為此天下求實際之治平。漢初君臣,來自田間,本身初無學術修養,然深知民間疾苦,極欲與民休息,而道傢清靜無為之說,遂乘時興起。然無為而治,事不可久,抑且無為即是不治,故漢初政治,實乃一依秦舊,承續法治之軌轍。及至武帝臨朝,董仲舒對策,力言復古更化,復古乃復周之古,更化則更秦之化。周代綿歷八百年,秦則不二世而亡,此乃歷史教訓,明白彰著。此下漢儒一般意嚮,均重在本歷史,言治道。欲法周,則必上本之於六藝經典。當時謂六經起自周公而成於孔子之手,故曰孔子為漢製法。尊孔子,乃由於尊周治。尊周治,則必尊周公,尊六藝。故漢武帝興太學,立五經博士,專以六藝設教,而《論語》乃與《孝經》《爾雅》並列為小學書。《爾雅》乃五經之字典,而《孝經》《論語》則僅是小學教本。《漢書·藝文志》上承劉嚮歆父子,分群書為七略。首六藝略,次諸子略,儒傢者言居諸子略之首,曾子子思孟子荀子皆屬之。而孔子不與焉。《論語》《孝經》《爾雅》則同附六藝略之後,此乃漢儒心目中之學術分野,亦可謂漢儒尊經尤重於尊儒。史漢儒林傳中序列諸儒,皆起漢初,而曾思孟荀亦不預。此乃一代之新儒,以傳經言治為業,與戰國諸儒之以明道作人為唱者,畸輕畸重之間有不同。此一區別,首當明辨。換言之,先秦儒在漢儒心目中,亦屬百傢言。漢儒傳經,乃即所謂王官之學,一則主張於朝廷,一則興起於田野,其為不同,顯然可知。
  漢儒固若無偉大特創之政治理想,亦若無偉大傑出之政治人物,然而定法製,垂規模,坐而言,即繼以起而行。兩漢郅治,永為後世稱羨而效法。漢儒之功,要為不可否認。
  漢儒言治道,必本之於經術,而經籍之整理,事亦不易。先秦儒如孟子荀卿,雖亦時時稱引詩書,然僅止於隨所意欲而加稱引,非求於經籍有通體之發揮。秦火以後,經籍殘缺。漢儒治經之功,一則曰纂輯,再則曰訓詁,又後而有章句,始於全經逐章逐句,一一解釋。其間容多未是,又復各傢之說不同,未能會歸一致。然而漢儒治經之功,亦要為不可沒。
  今再綜合言之,漢儒之為功於當時者,一為治道之實績,一為傳經之專業。又復漸分兩途,一則專務治術,一則專守經業。迄於東漢季世,朝政不綱,治道日替,務於治術之儒,日失其職,而專一經業之儒,退處在野,乃大為一世所仰重。如許慎馬融鄭玄諸人,亦永為後世治經之宗師。然若謂漢儒功在傳經,而忽其言治,則終為得其一而失其一,無當於漢儒之大全。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弁言(一)孔子與朱子(二)先秦儒至漢儒的流變
(三)三國兩晉至唐五代的儒學流變(四)宋之新儒(五)宋代之理學
(六)朱子為集儒學之大成者(七)朱子之理氣論(八)朱子之心性論
(九)朱子論宇宙之仁(十)朱子論宇宙之神(十一)朱子之聖人難為論
(十二)朱子論人心之仁(十三)朱子論心之誠(十四)朱子之天理人欲論
(十五)朱子之道心人心論(十六)朱子論敬(十七)朱子論靜
(十八)朱子論已發未發以及涵養省察(十九)朱子論剋己(二十)朱子論立志
(二十一)朱子論格物(二十二)朱子論象山(二十三)朱子論禪學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