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皇太孙时,朱允就询问过太常卿黄子澄,自己在当上皇帝后,该用什么办法稳住执掌重兵的叔叔。黄子澄向朱允讲述了汉景帝削藩的故事,朱允一下子就听出了黄子澄的弦外之音。遗憾的是,他把削藩想象得太简单了。
朱允宣布了朱元璋的遗诏,按照遗诏所说,各位藩王无须到京城为朱元璋吊丧,文武百官、藩王的下属官吏都要直接听命朝廷。朱允当上皇帝,本来就不是众望所归,那些财力丰沛又把持兵权的藩王,个个都认为自己比朱允更有资格坐主大明江山。各藩王对这份遗诏怨词颇多,甚至怀疑它的真假,但毕竟冠着朱元璋的名,也不好多说什么。
没过多久,藩王们就又得知,户部侍郎卓敬向建文帝秘密上疏,要求"裁抑宗藩",建文帝对此份上疏不置可否。结合建文帝之前宣读的先帝"遗诏",燕、周、齐、湘、代、岷诸王都有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他们不能等着建文帝派兵来削自己,他们要起兵反抗。
与此同时,建文帝找来老师黄子澄和兵部尚书齐泰,征求他们对削藩的意见。齐泰主张"擒贼擒王",先从燕王朱棣下手,因朱棣素有大志,定不满做一个区区藩王,迟早有一天会威胁到建文帝的宝座。且朱棣的实力是藩王中最强的,朱棣一倒,对那些心怀鬼胎的藩王便是很大打击,他们的士气必定大受影响。但黄子澄却不这么看,因为朱棣势强,战争很可能久拖不绝,不如先从那些实力较差的藩王下手,先除掉朱棣的帮凶,再专心致志地对付朱棣。
建文帝采用了黄子澄的建议。起初,削藩工作一切顺利,周、代、岷、齐都被朝廷平定了,湘王也自焚而死,建文帝只须对付燕王朱棣了。但此时,眼看着兄弟们一一被削,朱棣扛着"靖难"的大旗,杀向南京。朱棣长期驻守边关,能征善战,士兵将领在他的调度下骁勇无比。而原打算先发制人的建文帝,则被朱棣的突然袭击吓慌了,仓促应战。温雅的建文帝根本不是朱棣的对手,而建文帝周围已经找不出叱咤沙场的大将了,那些将领大多在朱元璋时代就被杀光了。
朱棣以北平,即今天的北京为大本营,在河北和建文帝的士兵进行交锋,大获全胜。接着,叔侄二人又先后在内蒙古、北京东郊、河北雄县、安徽灵璧等地交锋,先后打了一百多场战役,朱棣胜多败少,一步步逼近南京,终于在1402年6月渡过长江,来到南京城下。
此时的建文帝已无半点招架之力,只得在一片大火中听天由命。
朱棣冲入皇宫,坐上了期待已久的皇位,他命人逮捕了黄子澄、齐泰、方孝孺、铁铉等数十名忠心侍奉建文帝的老臣。为了一绝后患,朱棣又在后宫大开杀戒,他害怕这些人中有感念建文帝旧恩而报复自己的,将建文帝的宫女、内侍悉数杀害。只有那些曾为朱棣传递消息的太监,得以在杀戮中幸存。
没有人知道建文帝的踪迹,朱棣称帝之后,曾派人多方打探建文帝的消息,却始终没有音讯。有人说朱允在朱棣烧皇宫时就死了,尸体被烧成了灰;有人说朱元璋在临终时预感到朱允坐不久皇位,给了朱允一个"脱身锦囊",朱允在皇宫陷落当晚,就按照锦囊中的计策乔装成和尚,坐船跑了……但直到今天,建文帝的失踪,都是待解之谜。
朱棣完好地继承了朱元璋多疑、凶狠的性格,他将建文帝的母亲幽禁起来,将建文帝的三个兄弟,即自己的侄子杀害。朱棣并不是会为骨血亲情所动的人,建文帝那几个年幼的孩子都没有逃出劫难,其7岁的大儿子朱文奎不知所终,两岁的小儿子朱文圭被幽闭在广安宫,直到55年后,才被明英宗释放出来。由于长期处在恐惧中,还没等到重获自由,朱文圭就已经变成了一个不辨牛马的白痴了。
朱棣堂而皇之地坐上了皇位,从此权倾天下。朱棣是暴烈的、果决的,他确有治国才略,于文于武,都有傲人之处。朱棣希望凭借皇权建功立业,希望自己的文治武功能让人们忘却篡位的不光彩事实,然而,他却始终未能如愿。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