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游文化 》 揭秘龙脉玄机细品皇朝兴衰:皇朝天运 》
前言(1)
向斯 Xiang Si
中国是一个文明历史悠久的国度,史官有记言修书的好传统。中国古代负责文字记录的官员称为史,史字在甲骨文、金文之中经常出现,其象形之体,右手持物,表明史家要忠实记录。汉学者许慎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近代学者王国维认为,史是专门保管、研究和书写的官员,就是所谓持册、持书、写书之人。王国维说:史字从又持中,义为持书之人……史为掌书之官,自古为要官。
三代以降,直至清代,史官忠实地记录历史,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史书成为仅次于儒经的一类藏书,成为中国历代藏书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历代朝廷之中皇家收藏之经、史、子、集四大部类之中居于重要地位的藏书。
被历代皇帝奉为神圣经典的中国儒家经书,字数并不多。《孝经》只有2000余字,《论语》大约是20000余字,最多的是《春秋·左传》,大约是24万余字,所有《十三经》加起来,大约就是80万字。相比之下,被历代皇帝奉为正史的纪传体史书,就庞大得多了,真正可谓汗牛充栋:《二十五史》之中,字数最少的史书是《陈书》,大约20万字,字数居中的是《明史》,大约300余万字,字数最多的是《清史稿》,大约500万字。
历代正史,是我们研究和了解皇帝生活的重要史料。正史一词,最早见于梁目录学家阮孝绪之《正史削繁》。不过,真正将正史作为一类史书分类的是唐大臣魏徵的《隋书·经籍志》。魏徵说:“自是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作者尤广一代之史,至数十家。唯《史记》、《汉书》,师法相承,亦有解释。《三国志》及范晔《后汉》,虽有音注,既近世之作,亦读之可知。梁时明《汉书》,有刘显、韦稜,陈时有姚察,隋代有包恺、萧该,并为名家。《史记》传者甚微。今依其世代,聚而编之,以备正史。”
不过,人们要想了解皇宫的建筑内幕和中国古代风水大师的卓越智慧,要想知道真实的宫殿风水和皇帝对都城选择、宫殿布置的独特见解和对风水术士的重视,就得看一直被儒家斥为奇技淫巧、旁门左道的子部书籍,从汗牛充栋的子部书籍中才能窥见中国真实的皇宫一角和皇帝丰富多彩的部分宫廷生活。
中国官方认可的二十六部纪传体史书,称为正史。正史之中,最为精彩、最有历史价值的是《史记》和《汉书》。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中华大地天下第一龙脉:黄帝崩,葬桥山。桥山位于陕西省黄陵县之桥山,奔腾不息的沮河蜿蜒曲折、绕山而行。远远望去,这座耸立在黄土高原上的桥山,高耸云天,苍茫挺拔,如同横卧于河水之上,因称桥山。何谓桥?《尔雅》解释说:山锐而高,曰桥也!
中国的高山很多,陕西黄陵的桥山,不是因为高而锐而闻名,而是因为黄帝而扬名天下。陕西以黄陵县著称,黄陵因桥山而闻名,桥山因黄帝名垂青史。中国六大名山,各以其文化特质而驰名:泰山天下雄,黄山天下奇,华山天下险,峨眉山天下秀,青城山天下幽,桥山天下圣!桥山之圣是源于它的风水,可称为中国第一龙穴。这里,耸立着中华民族始祖的陵墓:黄帝陵。
桥山的最高点是形状如龙头的盘龙山,龙头下形成北高南低的形势,缓缓向南延伸至地面,结成一座藏风蓄水的天然龙穴。龙穴之佳,在于龙口大开,龙舌绵长,蜿蜒伸展直到汉武仙台的幽静处,犹如龙舌翻卷向上,指向云天。懂得风水的术士们,将黄帝陵选择在龙舌中心,看上去如同龙舌之中耸立着一颗天赐之璀璨明珠,在金黄色明亮的阳光下灿烂夺目,栩栩生辉。风水师们称为:龙珠在颔!
最为奇特的是在龙头两侧,不知道从何时生长的两棵苍劲古柏,形状十分奇特,没有叶子,没有多余的枝节,形状如同龙角。而其周围的柏树则一棵棵都是高耸招挺拔、枝繁叶茂,唯独此两棵柏树没有枝叶,形成天然龙头的天然龙角,蔚为壮观!从龙头到汉武仙台山,形成桥山的一条中轴线,中轴线南伸沮水之南的印台山和巍峨壮丽的长寿山。两侧的空地开阔辽远,炯炯有神,犹如龙眼。起伏的高原在阳光下闪烁着奇特的生辉,如同片片龙鳞。两边的龙湾、凤岭,恰如遒劲的龙肢,伸展在厚实的黄土高原,烘托着巍巍的黄帝陵!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 |
|
|
内容简介 | 作者介绍 | 前言(1) | 前言(2) | 第一个通晓风水术的君主(1) | 第一个通晓风水术的君主(2) | 第一个通晓风水术的君主(3) | 风水之都(1) | 风水之都(2) | 龙脉(1) | 龙脉(2) | 三龙云气 | 华阴形胜 | 龙首山王气(1) | 龙首山王气(2) | 龙首山王气(3) | 凤鸟后裔 | 膏腴沃土 | 六朝古都(1) | 六朝古都(2) | 六朝古都(3) | 三重宫阙 | 八朝古都(1) | 八朝古都(2) | |
| 第 I [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