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还写道:"只这四十九日,宁国府街上……花簇簇官去官来。"所谓"花簇簇官去官来"是指穿官服来吊唁者非常之多,而且这四十 九日每天都如此。但是官服是不能随便穿的,只有正式场合才允许。贾珍只不过是个三品爵威烈将军,为什么这些官员纷纷来为一个爵位并不 高的官员的儿媳妇穿着官服进行祭吊? 29
为秦可卿送丧的还有公侯伯子男各级贵族成员,东西南北四路王爷都有祭棚,秦可卿丧事的规格为何如此之高? 30
秦氏丧仪原定七七四十九日后才送葬,但到"五七正五日"时就发丧了,原因何在? 31
为什么北静王身穿孝服亲来为秦可卿送葬? 32
书中说北静王"每不以官俗国体所缚","每"此处意即"从来"。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有从来不以"官俗国体所缚"的王爷吗?北 静王为什么如此对待贾家? 33
贾蓉是秦可卿的丈夫,但当秦可卿去世后,里里外外进行张罗的是贾珍,后来又让凤姐来协理,贾蓉几乎就没有怎么露面,原因何在? 34
第十四回写道:"贾政听说,忙回去,急命宝玉脱去孝服。"这说明宝玉原本是身穿孝服的,但宝玉是秦可卿的叔叔,哪有叔叔给侄媳妇 穿孝的? 35
北静王召见宝玉是在为秦可卿送殡的路上,当时送殡的人都穿着孝服,就是北静王也不例外,但是贾政为何却"命宝玉脱去孝服"? 第三节以错误的研究态度和方法 解决不了秦可卿之"谜"上一节谈了秦可卿身上存在着的大量的"谜",作为读者或研究者,应当采取怎样的态度来对待呢?笔者认为:有几 种态度是不可取的: 第一种,视而不见《红楼梦》中的"谜": 这种观点认为:《红楼梦》既然是一部小说,而小说都是作者编出来的,作者怎么编,你就怎么看。比如秦可卿房间里的摆设:"案上设着武 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种种奇珍,你就这样理解就是了。
这是作者用以表现贵族之家孙媳生活奢华的一种写法。
第二种,以书中之"谜"为借口,全盘或部分否定曹雪芹的著作权: 这种观点认为:因为《红楼梦》中并没有明确说明作者是曹雪芹,却说是"石头",而曹雪芹只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 回"者,因而,书中存在着这大量的"谜",说明此书不是曹雪芹撰写的,曹雪芹只是一个增补者,而他又没有修订完毕,难免遗存着许多" 谜"。
第三种,对于书中之"谜",不认为是其内因造成的,而是由于外因: 这种观点虽然承认秦可卿身上有"谜",但只是承认其中部分"谜",而对其他"谜"则置若罔闻。之后,将这些"谜"孤立起来认识,不是 与书中,包括存在于秦可卿身上的其他各种"谜",联系起来认识与解决;更不是将秦可卿与十二钗中的其他女子及书中主角宝玉联系在一起 ,进行认识与解决。他们的基本方法是把秦可卿孤立起来看,孤立地去探索其原型,孤立地去查找历史资料,再以所查找出来的历史人物与之 附会。
上述三种看法,错在什么地方呢? 第一种情况错在回避书中的"误谬"或"谜",这种回避有可能歪曲作者的本意: 这种看法的根源是受了西方文学理论的影响,认为优秀小说就是如实地反映现实社会,《红楼梦》也不例外。但是研究《红楼梦》,如果不正 视书中的"谜"或"误谬",不对其进行思考与解决,而是书中怎样写,就怎样认识,就难免对作者真正的意图给予歪曲。比如小说中写东西 南北王都为秦可卿搭祭棚,而且北静王身穿重孝(白袍白冠)前去为一个公的重孙媳送葬这些情节,如果仅按小说内容理解,就会认为在封建 社会也并不讲什么等级,等级高的也很尊重等级低的。那就完全歪曲了作者的本意。
第二种情况错在不了解书中的"误谬"产生的原因,便借此全部或局部地否定曹雪芹的著作权: 读者看到书中有"误谬",在究其原因时,有一个前提,即这部书是作者经过深思熟虑后写成的。作者曾借脂砚斋之口,两次告诫研究者和读 者说:(此书)一句不可更,一字不可改。(见戚序本第五回"宿孽总因情"处的夹批) (此书)一字不可更改,一字不可增减。(见戚序本第十八回"邢夫人等忙上来解劝"处的夹批)可见书中存在着"误谬",不是作者智力低下没有看出来,或者时间仓促没有来得及修改,而是有意遗留下来的。曹雪芹没有明确写出自己是 作者,是由于当时文字狱的社会环境,但是他已将自己是《红楼梦》作者一事隐入了书中详情请见《〈红楼梦〉的五个书名释义》一文,载于 《红楼解梦》第五集。;此外在脂砚斋批语中,亦多次提及详情请见《脂砚斋批语与〈石头记〉》一文,载于《红楼解梦》第三集。。再者, 有些史料亦有记载,这里就不列举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