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家类 如何修證佛法   》 第二講      南懷瑾 Na Huaijin

  偽經之辯
  楞嚴經的密因
  心與緣
  七處徵心
  八還辨見
  五十陰魔
  色陰
  大傢要做筆記,我統統要看,而且看過以後,要改過、批過。做筆記第一可鞭策自己,不願寫的更要寫,勉而為之去試試看,可以改一改自己的習氣。不願寫的,犯了一種毛病,認為自己的東西不值得一寫,太謙虛了。另一種是不屑一寫,又太傲慢了。我勸大傢要寫,尤其是年輕的,對於修養,這是最大的一種磨練。同時規定寫日記、心得報告。最好兩本輪流,一本交給我看,一本在你那裏。
  請大傢特別註意,我們討論修證佛法的課程,每次所引用的佛經經文,以及我所說的,都要能於心地上來體會,千萬不要變成佛經是佛經;我的話仍是我的話;自己還是自己,那樣就無多大利益了。再一點請大傢註意,千萬不要聽課時打坐,如果能夠一面作禪定功夫;一面又能夠做筆記;又能夠聽清楚,那麽就差不多有一點基礎了。但是普通人,心是不能二用的。稍稍有一點靜定功夫的人,不要說禪定,一心可以十用,甚至百用。也就是六祖所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這並不睏難,六根的確可以並用。不過,假如你沒有這種禪定功夫的話,還是老老實實專心的聽課。
  上次講修證法門的事相,四加行的情形,有很多同學反映說,第一次聽下來,沒有抓住中心,還未入流,也沒有一個綱要。若照我原訂的綱要,真正上路也是要個把月以上。今天把要講的前後順序變換一下,先發楞嚴經講義。
  現在先把楞嚴經所列舉的修證功夫告訴大傢,可以馬上着手體會。學術界的朋友們,尤其研究佛學的學者,千萬要註意,有人把楞嚴經、圓覺經、大乘起信論、四十二章經等,皆視為偽經。這個觀念是從考據來的,因此造成佛學界的一些人,對這些經典,好象根本不屑一顧。但是我敢冒昧地說:書生之見不足道也。
  現在把這種種現象的前因後果,大略說明一下。中國文化到了清朝,漢學興起,分義理、辭章、考據、記聞。站在中國文化的立場,西洋的哲學包括在義理中;站在西洋文化的立場,我們的義理包括在哲學中,各人的立場不同,觀念就不同。唐詩、宋詞是辭章之學,每個時代的文化,都有其代表性。比如漢文章、魏晉書法、唐詩、宋詞、元麯、明小說、清對聯等。
  辭章之學不談,清儒欲特別提出義理之學。這是因為宋朝理學興起,衹談心性性命之學。到了清朝的儒學家們,對於這些性命之學頗為反感,因而走嚮實際的考證學問。稱為“漢學”。現在的外國人,稱中國所有的學問都為漢學,根本上這種稱法是錯誤的,而我們也跟着稱自己的學問為漢學,實在就更可笑了。
  考據衹是一種形式科學,認為這些經典是偽經的,就是由考據而來,其中的權威就是梁啓超。但是,梁啓超對佛學衹懂一些皮毛,應該算是外行,他認為這些經典的文筆太好,不像是印度的文章,故而認為是中國人偽造的。但我認為從內容來看,這些經典不是偽經,所以這些考據是有問題的。
  我們再來談有關楞嚴經的第二個問題:這本經起首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包含了修行作功夫的大秘密在內。除此之外,真正修證的密因再沒有其他的了。不過幾十年來,我還沒有碰到過一個對本經真正有研究,真正能找出楞嚴經修證方法的人,實際上,在這本經典中,由凡夫到修證成佛都講到了。懂得文字的人,一看就懂,可是多數的人,都被這本經的優美文字騙住了,反而沒有看懂內容。
  楞嚴經裏面有一個重點,也是一個大秘密,就是修證的方法。實際上,見地、修證、行願三者不可缺一。真有了見地,修證一定做得到;真正修證做到了,行願也一定做到了。有一點缺陷都是不對的。
  我的話象下雨一樣,不限定對某一個人說,而每一個人都有份,你是得利或不得利,完全看你自己。這本經典見地、修證、行願都在內,我慢慢幫大傢挑出來。
  楞嚴經開始“七處徵心,八還辨見”,佛與阿難的對話,問“心”在哪裏?往返討論了七點,心不在內,不在外,也不在中間,然後佛告訴阿難,心在哪裏。
  楞嚴經捲一:
  佛告阿難,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
  惡叉聚,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
  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
  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雲何二種,阿
  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衆生,用攀緣心,
  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
  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衆生,遺此本明,雖終日
  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他說我們為什麽自己不能明心見性?因為無始以來,我們生命中有一個東西在作用,就是攀緣心,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因為我們的思想不能停止,就是睡覺時、睡夢中,還是在思想,這個叫攀緣心。一般人錯把這個攀緣心認為是“心”,等於西洋哲學家笛卡兒所說的:“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在衹是普通人的思想觀念,但卻錯了,不是本“心”。要怎麽樣纔對呢?
  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佛說的這個心是現象,是本體所起的作用。生命的本心、本能叫菩提,又叫本體,它所發出的現象是分段的,像電波一樣的跳動的。你不要去抓住這種現象,要回轉來認識那個本體。
  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識精元明包括了唯識的識,精是真精神,原來靈明的這一點,就是你那個能夠知覺,能夠感覺靈靈明明的那個東西。這個東西是什麽呢?能生諸緣,這個東西在裏面一動,我們思想念頭一動,心裏一感覺,外面就起作用了。
  什麽是緣?我講的話是緣,發出聲來你聽得到是緣,我這樣一句接一句講,你聽的觀念跟着走,就是攀緣。
  現在大傢坐在這裏,人多了,身體覺得熱,就是裏面的識精元明,對外面的熱量起感應,心裏頭就感到很熱很悶,這是與熱的緣發生感覺,能生諸緣。
  緣所遺者,如禪宗所講“萬緣放下”,外緣都丟開了,所剩下的那一個,就是有個丟不掉的東西。比如大傢坐在這裏,感到兩腿、膀子不舒服,這是緣。什麽緣?體緣,身體上的反應作用,同“你”沒有關係。那個知道身體不舒服,腿不舒服,那個既不在腿,也不在膀子,除掉緣以後所剩下來的,緣所遺者——就是這四個字,本來那個東西,外緣都丟掉了以後,剩下的那個東西。
  由諸衆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一切都是那個東西變動出來的,所以衆生顛倒,一味的跟着萬緣去跑,而在六道中輪回、生死中打滾。這是正面的,還不是它的密法,這裏頭反面的還沒有講。
  我常提醒大傢,當你一上座,兩腿一盤,那一剎那是不是非常好?但坐好以後,就不對勁了,為什麽?因為坐好以後,就覺得自己在打坐,覺得氣也不對,身體也不對,而剛盤上腿的那一剎那,倒有點像萬緣放下,什麽都不管的味道。等腿盤好了,什麽都在想,又想成道,又想威儀端正,又想不要打妄想,妄想來了又要趕掉它,趕掉後,又想……唉!何必趕掉它,趕了以後又是妄想,反正都是坐在那裏搞鬼。
  其實衹要外緣自然地放下,剩下來的那個沒有動過的,就是那個緣所遺者,佛就那麽直接的指示給我們,因為把這個搞迷糊了,所以枉入諸趣,就衹有在六道中輪轉了。
  我們再來討論八還辨見。
  “見”是什麽?現在我們一般人打坐,坐起來是什麽現象呢?就是楞嚴經上所講的:色雜妄想,想相為身,聚緣內搖,趣外奔逸,昏擾擾相,以為心性。
  佛說一切衆生都找不到這個心,為什麽?因為色雜妄想,生理反應跟着心理的妄想,起交互作用,然後在裏頭想相為身。其實我們這個身體之中還有一個軀體,就是自己思想所聚成的自己。比如剛纔有一個同學講,本來不好的身體,在外面跑了一趟就變好了,可見心理作用就是這個道理。這個心裏有一個由妄想形成的軀體,你那思想本身,就是這色身裏頭的內胎子。那個思想聚合一些外緣,變成你身體裏的一個軀體。
  所以聚緣內搖,就是把外緣的思想啦、情緒啦等等,所有的東西聚攏來,當你打坐坐在那裏時,就是這四個字,聚緣內搖,象筒子裏滾出棉花糖一樣,越滾越多,心裏頭亂得很,猶如開運動會一般。
  趣外奔逸,念頭嚮外亂跑,然後眼睛閉着,昏擾擾相,昏頭昏腦的,轟隆轟隆坐個把鐘頭,叫做“參禪”,把這個樣子以為心性。豈不知這不是真心,犯這樣大的錯誤,還一迷為心,决定惑為色身之內。所以認識不清楚,還以為自己在修道,還以為心在這個身體上。如果心在身體上,那麽你死了時,心不是就找不出來了嗎?
  佛把這些話講的明明白白的。
  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鹹是妙明真心中物。他說,阿難,你們就不曉得,打坐時開眼、閉眼都沒有關係,不要守着身體。你們就不知道,以身體為中心,擴大至整個虛空,整個太空都在你的“心”裏頭。那麽這個軀體又是什麽呢?想相為身而已啊!這就是見地。
  現在在座有許多老修行,功夫做得不錯了,你們在打坐時,有沒有守着身體在轉呢?若沒有,是不是見地已達到了外洎山河虛空大地,鹹是妙明真心中物的境界呢?
  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窮盡瀛渤。
  佛說我們衆生那個本體,如大海一般,不知比太平洋大多少,你的身體在那裏不過是一小點,我們反而把那個大的拋棄了,衹守着那一小點,認為這個身體就是我們的生命。大傢都抓住這一小點在搞,聚緣內搖,如搖棉花糖一般,越搖越大。禪宗祖師雲門說:“乾坤之內,宇宙之間,中有一寶,秘在形山”,事實上,這個外洎虛空山河大地的妙明真心就在你身上,衹是被色身及其他業力——色雜妄想蓋住了,要把它找出來。現在講了楞嚴經,是不是都懂了?你都體會了沒有?“外如虛空”,是不是參究了?證到了?要作功夫證到纔行。
  一邊抄筆記,一邊聽我講,註意!如何修持到六根並用,一心清淨,這纔是學禪。美國及日本的禪宗,專門參究那些公案及話頭,野鴨子飛過來。飛過去,那個與禪有啥相幹?那衹是教育法上偶然的一點機趣而已。又如惠明問六祖:師父,五祖告訴你些什麽秘密呢?六祖說:哪裏有什麽秘密!密,不在我這裏,在你那裏。這句話就是個大秘密。
  楞嚴經裏,佛講這內外七處都不是心,佛說以你自己為本心,嚮外面擴展,擴大到整個虛空,都是你心裏頭的東西。換句話說,內外七處也都是心,懂了吧?這是如來的密因,你們大傢都沒參出來。但內外七處都是什麽心?是心的用,不是心的本體。起用的時候,是他身體的色身、報應身的作用;歸體的時候,就是法身的清淨。
  雲門說:“乾坤之內,宇宙之間,中有一寶,秘在形山,拈燈籠嚮佛殿裏,將山門來燈籠上,作麽生?”將外面的燈籠拿到大殿裏做得到,把山門拿來放在燈籠上,做不做得到?這是禪師的說法,他在那裏亂說,這個那個,那個這個的,像演電視一樣,結果看一看在座,大傢沒一個懂,衹好自己再說了,“逐物意移”,又說“雲起雷興”。
  中國的文化,講出來就是文章,所以出傢人要註意,把文學底子搞好。雲門的意思是——唉!可惜,我講一句,你們的心便嚮外面跑了。這就是楞嚴經裏趣外奔逸的意思。雲門祖師說了上面那些話以後,看看大傢,沒有人懂,於是說:“雲起雷興。”他看學生們答不出來,所以衹好代他們答了。
  再引用雪竇禪師的話:“我有一寶,就在裏頭,抓不出來,分不開。”他作了一首詩:
  看看看古岸何人把釣竿
  雲冉冉水漫漫明月蘆花君自看
  看!不是嚮外看,是嚮內看自己。有人站在古岸頭上,想度你上岸,你不上鈎,沒辦法。禪的境界是,當你萬緣放下,把身心都丟開以後的那個東西。明月下面看蘆花,蘆花是白的,月亮也是白的,白對白的,還有什麽?一片都是白,空空洞洞,要你去找。
  又如臨濟禪師上堂說法:“赤肉團上,有一無位真人,常從汝等面門出入,未證據者看看。”這就是說,你們找不到這個無位真人的人,還不懂的人,拿出來看看。這個時候有個出傢人站出來說:“如何是無位真人?”臨濟禪師聽他一說,下座抓住他說:“道!道!”也就是說:你說!你說!“其僧擬議”
  ——那出傢人想說時,臨濟禪師放手嘆道:“無位真人是什麽幹矢橛。”說完了就走回方丈室去了。這就叫上堂法語。看禪宗公案,要像看電視劇一樣,把整個身心投入了去看,不能死讀。
  至於“八還辨見”,還是講見地,到後面纔講到修證功夫的路子,佛把最高的秘密都講出來了。所以,我們天天帶着楞嚴經,沒把它看懂,修行不上路,很可惜的,也辜負了佛恩。
  現在舉一個“八還辨見”的例子,楞嚴經捲二:
  我今示汝不生滅性。大王汝年幾時見恆河水,王言:我生三歲,慈母攜我謁耆婆天,經過此流,爾時即知是恆河水。佛言:大王如汝所說,二十之時,衰於十歲,乃至六十,日月歲時,念念遷變,則汝三歲見此河時,至年十三,其水雲何。王言:如三歲時,宛然無異。乃至於今,年六十二,亦無有異。 佛言:汝今自傷發白麵皺,其面必定皺於童年。則汝今時,觀此恆河,與昔童時觀河之見,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佛言:大王汝面雖皺,而此見精,性未曾皺,皺者為變,不皺非變,變者受滅,彼不變者,元無生滅。
  有一天,波斯匿王出來問佛說:“這樣很容易,但關於心的不生滅性我有疑問。”佛說:“你幾歲看到恆河?”國王說:“小時候與我母親經過時看到的。”佛問:“你那時幾歲?”“三歲”,“現在你幾歲?”“六十二歲”,“現在你眼睛都花了,你再經過恆河時,你看得見嗎?”,“當然看得見”,佛說:“你的年齡有衰老、生滅、死亡,而你那個能見的性,不跟着年齡在變,沒有動過。”你睡着時,雖然閉着眼睛,但是眼識還是在看,在看裏面,這個見性沒有變。有關這一節,我作了一首詩:
  生死無端別恨深浪花流到去來今
  白頭霧裏觀河見猶是童年過後心
  人,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死對人類來說,最可怕了。我們生了、死了,再投胎,分段生死像流水一般,永遠隨着浪頭,一起一滅,沒有休止。上面那首詩就引用了波斯匿王的典故,“白頭霧裏觀河見”,年齡大了,看東西眼花了,但是這個能見的性,還是沒有兩樣,還是童年的那個樣子——“猶是童年過後心”。
  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眼見還給眼神經,光明還給太陽,一切可還的都還了,剩下一個還不掉的,無處還的,那個不是“你”又是誰啊?
  當然,你可以說:“佛不是說無我嗎?”是的,佛說的無我,是無四大,無假我。自性的我沒有拋掉。有一位天目禮禪師悟道時,作了一首詩:
  不汝還兮復是誰殘紅落滿釣魚磯
  日斜風動無人掃燕子銜將水際飛
  落花掉在地上,歸於本位。好似打坐時,妄想來就來,你知道時它就走掉了,不必去管它,就是這個境界。“殘紅落滿釣魚磯”,他把當時自然界的景象,很自然地擺在那裏,很現成的。就好比你的心境,自自然然的,慢慢地靜下去。太陽下山,風微微地動,就是比喻還有一點輕微的妄念。“無人掃”,不要去管它,掃不得,你不要管。“燕子銜將水際飛”,輕微的一點妄念,毫不相幹。下面我自己加兩句:“嘖!嘖!是無上咒,無等等咒。”告訴你,這不是詩,你懂了這一首,你就悟到這一點了。
  現在我們解釋了八還辨見,明心見性這一面,我們懂了。那個還不掉的,就是我的見,對不對?可是我要提一個問題,如果釋迦牟尼佛來了,我一定要問問他:“師父啊!你講了半天,那個還不掉的就是我,可是要有我這個肉體存在啊!我的肉體死掉時,那個東西會掉到哪裏去?我還是找不到。”所以假如用功夫,仍然找不到這點來路與去路,你縱然證到心中真空,一“定”三百六十天,也是沒有用的,還是不行,這也是個秘密。
  現在你們那些功夫作得好的人會認為“好啊!很有進步。”老實講,那是靠你們那個身體這個赤肉團,紅彤彤的一塊肉,肉壞了的時候,你到哪裏去?怎麽走?“我有一寶,秘在形山”,怎麽跑出來?又怎麽跑進去?怎麽把它找出來?所以楞嚴經前面談見地,後面一路下去,修證的秘密都告訴你了。
  這個作功夫的秘密,都在後面一兩捲當中,大傢平常最不註意的地方,尤其是五十種陰魔——五陰解脫。心經上說:照見五藴皆空,五藴是怎麽空的?要作功夫空。我曾說大傢“倒果為因”,把佛學的果,拿來變成自己的。現在回轉來“倒因為果”,要自己去求證。講到五十種陰魔,大傢不能不讀書,不讀書就是我慢,是犯戒的。
  諸佛菩薩把法門傳給你,這就是法本。佛在楞嚴經捲九色陰區宇中說:汝坐道場,銷落諸念,其念若盡,則諸離念,一切精明,動靜不移,憶忘如一。當住此處,入三摩提。如明目人,處大幽暗,精性妙淨,心未發光,此則名為色陰區宇。那時念頭沒有了,一切清清楚楚,這時動靜是一樣的,一個雜念不起,功夫到了憶忘如一,應該在此入三摩地。就好像明目人處大幽暗,在幽暗中有微明。精性妙淨,心未發光,這時生命本性的境界很清淨,很微妙,而一般人心理是活絡的,亂七八糟的,眼睛閉起來是漆黑一片的。如果現在有人做到銷落諸念,動靜不移,憶忘如一的境界,那不曉得牛吹得多大,其實也還衹是一種境界而已。
  是什麽境界呢?精性妙淨,心未發光,此則名為色陰區宇。這是心理上快要轉變時的一種心理變化,沒啥稀奇!換句話說,當你打坐時,心裏空空洞洞,或多少年,多少月,多少日,幾個時辰,那是由於你生理四大調順,瞎貓碰到死老鼠,如電源般插上了。這並不是真功夫,稍過一會兒又掉了,這些都屬於色陰區宇。
  講到色陰區宇,有幾部書應該看——神僧傳、神尼傳、佛祖歷代通載等。看這些傳記,能啓發真誠嚮道之心。還有一本憨山大師年譜,憨師二十八歲到處參學,到盤山頂上,有一茅篷,有一個和尚在裏面打坐,不理憨山大師。那和尚吃飯,憨山大師跟着吃,那和尚喝茶,他也自己喝。後來吃飯時間到了,憨山大師就給那個和尚做飯,喝茶時間到了,就煮茶,吃完了就自己經行。如此到第七天,那和尚纔跟憨山大師說話,那和尚說:“我住此岩三十餘年,今日始遇一個同風。”
  有一晚吃粥了,憨山照樣在山頂行香,站在那裏定住了,覺得天地世界,在一片光明中,正是銷落諸念的境界。他進了茅篷後,那和尚一看,開口了:告訴你,此乃色陰區宇,你功夫作到這個境界也不過如此。老僧在此卅年,夜夜經行都在此境中,有啥稀奇!年輕人,就是這樣難,也就有這樣容易。那個和尚,卅年夜夜經行,身心都忘掉了。你們註意,修行人!你們還在色陰區宇的上半截,閉起眼睛漆黑一片,在那裏瞎摸瞎坐。
  若目明朗,十方洞開,無復幽暗,名色陰盡。一片光明,墻壁山河大地都透視了。千萬不要以為這時得了神通,想當祖師爺,在這裏頭玩起來了。在這個色陰區宇裏,還有十種境界,都是魔境,自己去看經研究。你們在那裏搞氣脈、三脈七輪、上丹田、下丹田,顛顛倒倒,反反復復,在那裏幹什麽?都是在色陰區宇裏。想做到色陰盡,把生理空掉,你以為氣脈通了就成道啊?充其量不過到達了色陰盡而已。能夠達到色陰盡,身體真的空掉了,所謂氣脈不氣脈,已不在話下,那還是最初步的事。佛說這時才能超越劫濁,五濁中跑出一層而已。可是成道了嗎?
  下面佛繼續說:觀其所由,堅固妄想以為其本。這還是妄想,而且是大妄想,不是小妄想。我們現在坐在那裏,是小妄想。那個境界,身心都忘了,正是一個大妄想,是一個堅固的大妄想,還以為自己沒有妄想。
  在這一段裏,佛告訴你,在色陰區宇中有十種岔路。十種還是大原則,若詳細講,起碼要講三個月,你們自己去研究,這些都是堅固妄想的色陰境界。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陰盡者,見諸佛心,如明鏡中,顯現其像,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猶如魘人,手足宛然,見聞不惑,心觸客邪而不能動,此則名為受陰區宇。這是敘述到了受陰區宇時的情況。
  還有些人,用功常作空念,空久了,身體僵化了,禪宗稱之為“枯禪”。“枯木岩前岔路多,行人到此盡蹉跎”,你認為要空念,以為衹空這一念就對了,那還差得遠呢!搞久了,身心都會僵化的,一百個有五十雙走上岔路。古人這些都是法本,你們都要去看。
  現在你們懂了,一點都不必怕,而且是必須要經過的。此時到了感受的範圍,再進一步好像身體被什麽東西壓住了,捆綁了一般,翻也翻不過來。到了用力一掙,翻過來了,有些人就覺得好像有鬼!實際上,是你自己的獨影意識作用,哪裏有鬼?都是生理上不舒服,是唯心所造,沒有鬼那回事。
  這時翻過身來了,若魘咎歇,其心離身,返觀其面,去住自由,無復留礙,名受陰盡。覺得自己離開身子了,道傢講出陰神。出陰神有什麽了不起,第七、八識還沒離開,暖、壽、識都還有,所以能看見自己在呼吸。
  是人則能超越見濁,這時見地不同了,什麽大學問傢、大思想傢,都不在話下。所謂學問、思想者,其實是妄想之集中而已。
  觀其所由,虛明妄想以為其本。這還是妄想,這不是色陰的堅固妄想,這時身心可以脫離,妄想變成泡沫一般,空虛了。
  虛明妄想還是一個大妄想。事實上,五陰都是大妄想。如果在受陰區宇裏頭搞不清楚,還是有十種大魔境界。但神通跟神經,兩個是雙胞胎,境界來時,叫你不作聖解。你把握住金剛經所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你不理,不以為自己得了道,那就有助於進步。若作聖解,你若認為自己這個功夫了不起,這個就是道,即受群邪,就落入阿修羅道,魔道裏去了。
  所以佛與魔,地獄與天堂,衆生與佛,衹一念之差,也沒有差,一綫之隔,也沒有隔。由凡夫到成佛,通通靠般若智慧的一點道理。理不明的話,就要靠佛的經驗。在楞嚴經的五十種陰魔裏,差不多把所有功夫的境界,所有的秘密都露給你了。事實上,這五十種陰魔境界,你用得好,就不是魔境了。換句話說,這五十種魔境,都是一步一步的境界,而且有些是必定經過的境界。用得不好,就完了,就下去了。如爬十幾層樓梯,爬不了兩層樓就下去了,這是修行用功要註意的地方。所以,經題上所謂的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的確是明言密意。故佛於金剛經中說: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釋迦牟尼佛沒有騙我們,也沒有瞞我們,是我們自己讀經沒有參通他的密因,也沒有參通他告訴我們的修證方法。
  以上是我們的第二個綱要,修證上的綱要。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編者的話第一講第二講第三講第四講第五講第六講第七講
第八講第九講第十講第十一講第十二講第十三講第十四講第十五講
第十六講第十七講第十八講第十九講第二十講第二十一講第二十二講第二十三講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