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典 》 歧路燈 》
第二回 譚孝移文靖祠訪友 婁潛齋碧草軒授徒
李緑園 Li Luyuan
話說譚孝移自丹徒回來,鄰捨街坊,無不歡喜,有送盒酒接風的,有送碟酌洗塵的,也有空來望望的。總因譚孝移為人端方正直,忠厚和平,所以鄰捨都尊敬親就。譚孝移也答些人情,巾帕、扇墜、書聯、畫幅,都是江南帶來的物端。
又一日,有兩個人擡了架漆盒兒進門,王中告於傢主。揭開盒兒一看,無非是雞、鴨、魚、兔,水菜之類。拜盒內開着一個愚弟帖兒,上寫着張維城、婁昭、孔述經、程希明、蘇霈。
擡盒人道:“五位爺刻下就到。”譚孝移吩咐王中,將水菜收了,交與廚上作速辦席;賞了擡盒人封兒,打發去訖;作速排整碧草軒上桌椅爐凳,叫德喜兒街上望着:“五位爺到時,不必走前門,即邀到後書房內。可從東鬍同過來,我在後門等候。”
不多一時,果見五位客從鬍同進來。譚孝移躬身前迎,五位遜讓進門。到軒上,賓主敘禮坐下。獻茶畢,孝移躬身致谢道:“諸長兄空來一望,己足銘感,何必賜貺!”五位道:“遠涉而歸,公備水菜局軟腳,恕笑。”孝移道:“不敢當的很。”
敘罷寒溫,說些閑話,無非是江南風土之佳,舟楫風波之險等語。少頃,又叫德喜兒將所捎來祖上的書籍,及丹徒前輩文集詩稿,大傢賞鑒。都道:“孝翁閥閱著族,早已知學有淵源,今日得讀尊先世遺文,彌令人欽仰。”孝移遜謝不迭。坐間,看詩的看詩,看文的看文,有誇句調遒勁的,有誇文緻曠逸的,也有誇紙板好的。互相傳觀,須臾傍午,衹見德喜兒抹桌排碟,大傢掩了書本。譚孝移執杯下酒,彼此讓坐,一桌是張類村首座,婁潛齋次座,蘇霖臣打橫。一桌孔耘軒首座,程嵩淑次座,孝移打橫作陪。這些觥籌交錯的光景,不必細述。
酒至半酣,孝移一事上心,滿斟一杯酒兒,放在婁潛齋面前,說道:“我將有一事奉懇,預先奉敬此杯。”潛齋道:“有何見諭,乞明言賜教。”孝移道:“今日說明,顯得弟有不恭,待異日詣府面稟。”蘇霖臣在旁插口道:“謎酒難吃,若不說明,我先替潛老急的慌。”孔耘軒道:“你我至交,明言何妨?”孝移道:“但求潛老後日在傢少等,我並懇耘軒同往。”潛齋道:“須擇弟之所能,萬勿強以所難。但今日明言為妙。”孝移道:“不是難事,衹怕潛老不肯。”這程嵩淑酒興正高,攔住大笑道:“衆秀纔請脫措大故套,且把譚兄高酒多吃一盅罷。譚兄總不是叫婁兄上天摸呼雷。”孝移亦笑道:“正是的。”又叫重斟前杯,說了許多閑散話兒。真正酒逢知己,千杯不多。日已西沉,大傢起席。吃完了茶,作辭起身。孝移送出鬍同口道:“婁孔兩兄,不必再訂,衹求後日在傢少等,弟必詣府請教。”婁孔同聲道:“恭候就是。”程希明道:“今日酒是暢飲,話卻悶談。孝老從不曾有這個啞謎。”賓主俱各大笑,相拱而別。
過了兩日,正是前日所訂之期,孝移吩咐王中,飯後時,叫車夫宋祿套上車兒,再到賬房問閻相公討十數個眷弟帖兒,街上回拜客。王中料理已妥,夾着護書兒,到樓下請上車。孝移又叫拿出一個全帖,放在護書內,出街升車。叫王中將帖兒預先投遞,凡前日來賜光的,俱投帖答拜。一路上都說失候。
車上又叫王中:“你坐在車頭裏,到文昌巷口,拜孔爺去。”
須臾,到了文昌巷孔宅,下車。孝移直進大門,孔耘軒整衣不迭,出來相迎,請至一小書房內。彼此稱謝已畢,孝移道:“前日相訂,惟恐大兄公出。”耘軒道:“前見孝老出言鄭重,必非閑散事體,焉敢負約。”孝移道:“多承光之甚。衹如今要上潛齋傢去,並邀同往。此地離北門約有三四裏,乞一茶之後,登車同去,何如?”耘軒道:“到底是什麽事央他,你也叫我知道。”孝移道:“我的意思,是為小兒已七八歲了,早就該上學,因一嚮自己溺愛,耽擱一年。我想婁潛齋為人,端方正直博雅,盡足做幼學楷模。小兒拜這個師父,不說讀書,衹學這人樣子,便是一生根腳。前日我所以不便啓齒者,沒有在我傢便說請先生之理。今日我邀大兄同往,替我從旁贊助一二。”說完,便打拱一揖。耘軒道:“怪道,我說你平日也甚爽直,昨日忽而半吞不吐,原是如此細密珍重。如今將茶吃完,即便同往。”
二人茶畢,同出登車。孝移道:“宋祿,將馬兒放慢着些,我們還商量些話兒。”宋祿道:“曉得。”耘軒車中點頭道:“長兄這件事,令人敬服。”孝移道:“為子延師,人傢之常,何言敬服?”耘軒道:乃今宦傢、財主,兒子到七八歲時,也知請個先生,不過費上不多銀子,請一個門館先生,半通不通的,專一奉承東翁,信慣學生。且是這樣先生,斷不能矩步方行,不過東傢西席,聊存名目而已。學生自幼,全要立個根柢,學個榜樣,此處一差,後來沒下手處。長兄此舉,端的不錯。”
孝移道:“我嘗聞前輩說,教小兒請蒙師,先要博雅,後來好處說不荊況且博雅之人,訓蒙必無俗下窠臼。”耘軒道:“是,是。”
話不多時,已到潛齋之門。門前有個書房院,正房三間,墻角有一單扇門兒。耘軒道:“我們且先到他這書房裏。”一同下車,徑到書房院來。衹見房檐下有一個十三四歲的傢童,在那裏學織荻簾兒;書房內高聲朗誦。傢童一聲道:“客來!”
二人已進書房門內。那讀書學生,下位相迎,望上一揖,讓二位坐下。孝移便嚮耘軒道:“這學生二年沒見,真正長成光景。”耘軒便嚮學生道:“還認得我們麽?”那學生道:“去年二位老伯在這裏時,我爹已對小侄說過,小侄時常記得。”
孝移道:“今年幾歲?”那學生道:“九歲。”孝移見他品貌端正,言語清晰,不覺贊道:“真是麟角鳳毛,不愧潛老高雅。”
耘軒道:“尊翁先生在傢麽?”那學生道:“適纔李公祠請去寫匾。臨行時說,今日有客到,即去對說。”言未畢,傢童提茶到了,學生手捧兩杯,獻與二位,自己拿一杯在門邊恭恭敬敬相陪。這譚孝移早已喜之不荊衹見那學生叫傢童去李公祠對說客到,孝移道:“不必,我們即到李公祠去瞧尊先生去,並看看寫的匾。”吃完茶起身,學生出門相送,叫傢童引着李公祠路徑。二人回頭一拱,這學生躬身答禮,極恭敬,卻不拘攣。二人喜的了不得,一路上不住的說道:“是父是子!是父是子!”。
轉過大街,離北門不遠,徑嚮李公祠來。衹見李公祠是新翻蓋的,砌甃整齊。廟祝見有客來,出門相迎。婁潛齋不料二人至此,亦喜不自勝。耘軒道:“造府相訪,公出不遏。”潛齋道:“爽約有罪!”孝移道:“匾寫完否?”廟祝道:“適纔寫完。”衹見一面大匾,上放“李文靖公祠”五字,墨猶未幹,古勁樸老。兩人贊嘆道:“筆如其人!”潛齋道:“聊以塞責,有愧先賢。”廟祝道:“垂後留芳,全仗山主大筆。”共相大笑。廟祝又請入一座客室,邀留過午。潛齋道:“我來時已說今日有客,不能過午。不如少坐一時,我們一同回去。”
廟祝不敢過強,衹得說:“空過三位老先生,不好意思的。”
三人吃完茶,作別而歸,徑至婁宅門前,衹見那學生在門前恭候。婁潛齋讓至北院客房,一揖而坐。言及前日盛情,彼此稱謝,不必細述。潛齋道:“昨日席上說的話,畢竟是甚事見委?弟自揣毫無片長,如何有效力處。”孔耘軒道:“說話要開門見山,譚兄之意,欲以世兄讀書之事,煩潛老照管哩。”
潛齋道:“如何照管之處,亦乞明說。”孝移道:“我一發造次說了。小兒交新春八歲了,尚未上學,欲懇長兄在捨下設帳。
前日若驟然說明,顯得弟敦請之意不恭。今日造府一稟,倘蒙不棄,弟亦領教甚便。”潛齋道;“此事卻難從命。見愛之意,弟也不肯自外,但此中有個緣故,不妨瑣陳,所以見弟不得已而方命之罪。傢兄比弟長二十歲,今年整六十了,每日同桌吃飯,連捨侄、小兒,四人相依已慣。我若到府上去,傢兄老來的性情,我知道是的確行不得。”耘軒道:“貴昆弟友愛之情,自所難已。但同在一城之內,相隔不遠,豈一朝半夕不見,難說便成雲山?潛老似不必過執。”潛齋道:“我是經過傢兄的性情。去年我有事上彰德府去,言明十五日即回,不料到那裏多耽擱五天。這五天呀,傢兄就有幾夜睡不着。孩子們都慌了,還使了兩番人去接。及至弟到傢時,傢兄喜極,卻笑出幾點眼淚。弟說:‘我已是回來了,哥,恓惶什麽?”傢兄說:‘我也極知道沒啥意思,衹為前日,我胸中有一道河,由不的衹是急,又說不出。’後過了半月光景,這老人才忘了。我如今要到府上,傢兄是必不肯,如何行的?”這譚孝移平日景仰婁潛齋為人端方,已是十分要請;見了婁潛齋傢學生安詳恭敬,又動了橋梓同往之意;及見婁潛齋說到兄弟友愛之情,真性露於顔面,心中暗道:“真是今之古人!捨此等人何處更為子弟別尋師長?這事斷不能當面錯過的。”因嚮孔耘軒道:“事且慢商。”這是怕孔耘軒逼出堅執不去的話頭,便難回轉的意思。
少頃,衹見傢童排饌,大傢起身讓坐。坐定,擺上飯來。
潛齋吩咐傢童道:“瞧兩位相公陪客。”傢童道:“大相公往鄉裏料理佃戶房子去。二相公就來。”須臾學生到了,在桌角坐。潛齋道:“你伯吃飯不曾?”學生道:“我娘與我嫂子已安排吃完。”婁潛齋道:“傢兄衹好料理莊農,如今老了,還閑不住,還料理園子種菜吃。捨侄質性不敏,傢兄衹教他鄉裏看莊稼。愚父子卻是傢裏吃閑飯的人。”耘軒道:“耕讀相兼,士庶之常,豈可偏廢。”又說些閑話,飯已吃完。都在廳前閑站着吃茶。孝移是心上有事的人。暗中躊躇道:“婁兄如此人品,如此傢風,即是移傢相就亦可;他如堅執不去,我便送學生到此,供給讀書。”又慮王氏溺愛,又想自己也離不得這兒子,萬一請他令兄出來,放他出門,也未見得。遂嚮潛齋道:“這事與大兄商議何如?”潛齋道:“商議也不行。傢兄的性情,我所素知。”耘軒道:“商議一番何妨?爽快請出大兄來面决,或行或止,好杜卻譚兄攀躋之想。”潛齋道:“也罷。”
遂嚮後邊去了。
遲了一會,衹見潛齋跟出來一個老者,是個莊農樸實模樣兒,童面銀須,嚮客人為了禮。坐下,便道:“適纔捨弟言,二位請他教學,這事不行。我老了,他是我親手撫養的兄弟,我離不得他。況我傢衣食頗給,也不肯出門。”二人見言無婉麯,也灰了心。又問:“二位高姓?”孔耘軒道:“弟姓孔,在文昌巷內。這位請令弟的,姓譚,在蕭墻街。”衹見那老者把臉一仰,想了一想,說道:“兄是靈寶老爺的後人麽?”孝移道:“是。”又問:“當年府學秀纔,大漢仗,極好品格,耳後有一片硃砂記兒,是譚哥什麽人?”孝移道:“是先父。”
那老者掃地一揖道:“恩人!恩人!我不說,譚哥也不知道。我當初在蕭墻街開一個小紙馬調料鋪兒,府上常買我的東西。我那時正年輕哩。一日往府上藉傢夥請客,那老伯正在客廳裏,讓我坐下。老人傢見我身上衣服時樣,又問我請的是什麽客,我細說一遍,都不合老人傢意思。那老人傢便婉婉轉轉的勸了我一場話。我雖年輕,卻不是甚蠢的人。後來遵着那老人傢話,遂即收拾了那生意。鄉裏有頃把薄地,勤勤儉儉,今日孩子們都有飯吃,供給捨弟讀書,如今也算得讀書人傢。我如今料理傢事,還是當日那老伯的幾句話,我一生沒用的清。”孔耘軒接口道:“當日大兄領譚老伯教,今日他傢請令弟教書,大兄卻怎的不叫去?”老者說:“捨弟先衹說有人請他教學,並不曾言及二位上姓。我也衹為這侄子小,恐怕人傢子弟引誘的不妥,不如衹教他父子們在傢裏。若是譚哥這樣正經人傢,我如何不教去哩。”譚孝移道:“弟之相請,原是連令侄都請去的。”
老者道:“一發更妙。我是一個極有主意,最爽快的人,衹要明春正月擇吉上學。我雖是見我的兄弟親,難說正經事都不叫他幹,終日兄弟廝守着不成?”一陣言語,大傢痛快的如桶脫底。譚孝移便叫王中拿護書來,取出一個全帖。衹見上面寫着;“謹具束金四十兩,節儀八兩,奉申聘敬。”下邊開着拜名。
放在桌面,低頭便拜。潛齋那裏肯受,平還了禮。又拜謝了潛齋令兄,並謝了孔耘軒。
少坐一會,拜別起身。潛齋兄弟送出大門,孔、譚二人登車而回。這正是:欲為嬌兒成立計,費盡慎師擇友心。
日月如梭,不覺過了臘月,又值新正。譚孝移擇了正月初十日入學,王氏一定叫過了燈節,改成十八日入學。孝移備下酒席,請孔耘軒陪席。孝移早飯後,仍叫宋祿套車,自己坐在車上,王中拿帖,去請婁潛齋父子。到那邊敦請情節,俱合典禮,不必細述。不多一時,回至鬍同口,孝移下車,潛齋父子亦下車來,引進園裏,徑到碧草軒上。少刻孔耘軒亦到。孝移設下師座,自己叩懇拜托,潛齋不肯,因命端福兒行了拜師之禮。取學名叫紹聞。是因丹徒紹衣的排行。因問:“世兄何諱?”潛齋道:“傢兄取捨侄名婁樗,小兒名婁樸。”孝移道:“此亦足徵大兄守淳之意。”潛齋道:“傢兄常說,終身所為,皆令先君老先生所賜之教。”彼此寒暄不提。
且說孝移原是富傢,軒後廚房,又安置下廚役鄧祥,米面柴薪;調料菜蔬,無不完備。這婁樸、譚紹聞兩人,一來是百工居肆,二來是新發於硎,一日所讀之書,加倍平素三日。孝移也時常到學中,與潛齋說詩衡文;課誦之暇,或小酌快談。
潛齋傢中有事,孝移即以車送回,或有時父子徒步而歸。這婁樸也還是小學生,時同紹聞到傢中,王氏即與些果子配茶吃。
荏荏苒苒,已到三月。王氏嚮譚孝移道:“這三月三日,吹臺有個大會,何不叫先生引兩個孩子走走呢?”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序 | 第一回 念先澤千裏伸孝思 慮後裔一掌寓慈情 | 第二回 譚孝移文靖祠訪友 婁潛齋碧草軒授徒 | 第三回 王春宇盛饌延客 宋隆吉鮮衣拜師 | 第四回 孔譚二姓聯姻好 周陳兩學表賢良 | 第五回 慎選舉悉心品士 包文移巧詞漁金 | 第六回 婁潛齋正論勸友 譚介軒要言叮妻 | 第七回 讀畫軒守候翻子史 玉衡堂膺薦試經書 | 第八回 王經紀糊塗薦師長 侯教讀偷惰縱學徒 | 第九回 柏永齡明君臣大義 譚孝移動父子至情 | 第十回 譚忠弼覲君北面 婁潛齋偕友南歸 | 第十一回 盲醫生亂投藥劑 王妗奶勸請巫婆 | 第十二回 譚孝移病榻囑兒 孔耘軒正論匡婿 | 第十三回 薛婆巧言鬻婢女 王中屈心挂畫眉 | 第十四回 碧草軒父執讜論 崇有齋小友巽言 | 第十五回 盛希僑過市遇好友 王隆吉夜飲訂盟期 | 第十六回 地藏庵公子占兄位 內省齋書生試賭盆 | 第十七回 盛希僑酒鬧童年友 譚紹聞醉哄孀婦娘 | 第十八回 王隆吉細籌悅富友 夏逢若猛上側新盟 | 第十九回 紹聞詭謀狎婢女 王中危言杜匪朋 | 第二十回 孔耘軒暗沉腹中淚 盛希僑明聽耳旁風 | 第二十一回 夏逢若酒後騰邪說 茅拔茹席間炫豔童 | 第二十二回 王中片言遭虐斥 紹聞一諾受梨園 | 第二十三回 閻楷思父歸故裏 紹聞愚母比頑童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