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大川 走進大秦嶺:中華民族父親山探行   》 第3節:我所瞭解的秦嶺(代序一)(3)      王若冰 Wang Rebing

  我不是文化學者,以我的學識和能力要寫盡茫茫秦嶺穿越數千上萬年時空的歷史文化精神,實在是力不從心。然而秦嶺歸來的兩年多時間,我發現自己的情感和靈魂已經被這片蒼茫山嶺徵服。在各種可能的場所,我都會竭盡所能地嚮我的聽衆和讀者抒發我對茫茫秦嶺的鐘愛之情,以及我正在思考並試圖表述的"秦嶺文化"的真正意味。在無數恍惚的夢境,我一次又一次地在那些彌漫着茫茫歷史煙雲的古遺址、古戰場、古城廢墟上徘徊、駐留、漫遊--我多麽渴望能夠破解這座沉默地挺立在蒼茫中國大地上的高峻山嶺歷盡滄桑的內心情感和精神秘密!為此,在寫作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又先後六次進入秦嶺腹地,尋找兩年前我在秦嶺山區所體驗過的那種讓人神醉情迷的感覺。意識朦朧中,我感覺到挺立在中國內陸腹地的秦嶺,正在以它高矗偉岸的形體,在長江、黃河之間為我們提示一種期待我們實證的文化精神。這種文化精神就像我們現在面臨的世界一樣千姿百態,多姿多彩,色彩斑斕。其間,道教文化、秦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關中文化、兵戎文化、土匪文化、移民文化、宗族文化,相互映照,互相滲透,並在這片林莽覆蓋的山脈之間重新組合,反復積澱,成為傳承古老的秦嶺文化的精氣和血脈。萬物有靈,傾心靈魂關註,重祀好巫,相信來世,以及以天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為核心的中國宗法性文化傳統,仍然根深蒂固地存活在秦嶺山區,並成為秦嶺文化的一大特徵。在旬陽境內的紅軍鄉,人們表示對紅軍戰士崇敬之情的方式,是尊其為神,祈禱他靈魂能夠在香火中得到永生;一塊來歷不明的石頭、一棵歷經滄桑的老樹、一個神秘幽深的洞穴,都可以成為人們映照自己靈魂的聖物,經年四季披紅挂彩,接受過往行人跪拜。在這條被長期的戰亂、災害和無休止地遷徙、流亡籠罩着的茫茫山嶺上,人們對高不可攀的神祗和神秘莫測的靈魂,至今都充滿了真誠的敬意。
  穿行在秦嶺的那些日子,讓我感到最為奇特的文化現象,就是在來自印度的佛教寺院遍布大江南北的中國大地,衹有這條盤踞中國內陸腹地的山嶺,卻頑強而固執地保存着真正本土化的中國傳統宗教--道教的全部傳統。綿延一千五百多公裏的秦嶺兩側,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總有供奉玉皇大帝的道觀,或者大小不一的土地廟、山神廟、水神廟,而曾經緊貼着秦嶺北麓沿絲綢之路漸次東進佛教的氣息,卻是那樣的微弱。從當年秦國邊防長官尹喜輓留老子寫下道教最初的教義藍本《道德經》開始,到老子在樓觀臺設壇講經、張魯在漢中拉起"五鬥米教"的大旗,道教從孕育到誕生到形成遊仙雲集的終南仙境、盛極一時的皇傢寺院武當山,其所經歷的興衰榮辱,從來就沒有離開過秦嶺。於是,道教文化也就成了秦嶺文化的根本和根基。那些在無休止的遷移、災荒、戰亂、匪患中出沒於衝叢林深處的人們,在無奈的求生路上,就這樣以最為平樸、自然、真實的方式,將一種中國式宗教傳統,一代一代延續了下來。
  一座山脈的高處在大地之顛,一個生命的高處,是靈魂和精神的高地。兩年前,從古倘駱道秦嶺大梁望見秘藏在群山深處的周至老縣城沉重隱約的城墻的那一刻,我就意識到,是那些充滿傳奇和徵戰,苦難和幸福,大喜大悲,大起大闔的經歷,讓秦嶺擁有了可以標榜一個民族精神和情感高度的高邁靈魂。所以相對於我已經懷有的對秦嶺的感情來說,這本書也衹能算是我在秦嶺之間徜徉、駐留、徘徊期間撿拾到的一塊多少留下了一些歲月痕跡的石頭,而對於這座凝結了太多的歷史文化情感的山嶺的認識和理解,無論對於我,還是對於我們這個民族來說,尚需要更多的時間,更多的精力。所以在兩年前考察結束之際,我就期待着再一次走進這座如我睿智沉智的父親一般深邃博大、令人仰慕的山嶺。
  我還期待有更多的人能夠和我一起走進這片蒼茫山嶺。
  2006年12月於天水城南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花城出版社
第1節:我所瞭解的秦嶺(代序一)(1)第2節:我所瞭解的秦嶺(代序一)(2)第3節:我所瞭解的秦嶺(代序一)(3)
第4節:從崦嵫山開始(1)第5節:從崦嵫山開始(2)第6節:創世記(1)
第7節:創世記(2)第8節:創世記(3)第9節:創世記(4)
第10節:創世記(5)第11節:東方聖母(1)第12節:東方聖母(2)
第13節:東方聖母(3)第14節:東方聖母(4)第15節:東方聖母(5)
第16節:神農(1)第17節:神農(2)第18節:一個民族的背影
第19節:東方特洛伊之戰(1)第20節:東方特洛伊之戰(2)第21節:大禹(1)
第22節:大禹(2)第23節:大禹(3)第24節:遭遇《黑暗傳》(1)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