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山大川 》 剎那櫻花:1個中國白領的日本印象 》
第3節:兩個差別最大的鄰居(2)
林樺 Lin Hua
"同文同種"卻"形似而神非"
為了能夠在戰後順利占領日本和管理日本人,美國政府特意委托了美國人類學家本尼迪剋特,專門研究日本和日本人。由此,本尼迪剋特寫成了日本研究的曠世之作《菊與刀》。儘管作者從來沒有到過日本,也不會日語,但她深刻的思想和富於創新的見解在書中體現得淋漓盡致,被包括日本人在內的全世界各國人民奉為研究日本和日本人的經典之著。目前,中日關係正處於十字路口,這本已經問世60多年的著作大有重新在中國國內"走紅"的趨勢,僅最近在市場流通的新版本就有三四種之多,而且不乏插圖和精裝版本。在書中,作者將日本人描繪成:"既好鬥又和善,既尚武又愛美;既蠻橫又文雅;既刻板又富有適應性;既順從又不甘任人擺布;既忠誠不二又會背信棄義;既勇敢又膽怯,既保守又善於接受新事物。而且這些相互矛盾的氣質都是在最高程度上表現出來的"。
在日本的許多大城市,雄偉的高樓大廈、繁華的現代商業街與幽雅的宮殿園林和古樸的寺廟神社交相輝映,東西文化在這裏碰撞和交融,古老和新潮在這裏組合共存: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都會深切地感受到日本社會和日本人的多面性和復雜性。
日本人的獨特和奇異對於西方人來說是一個謎。近代西方著名日本學者小泉八雲本是歐洲人,因為迷戀日本的文化,便娶日本女子為妻,在日本定居了下來,之後寫過多本關於日本的專著。他曾經感嘆道:"我已經在日本做客14年了,可還是不能說我熟知日本。好久以前,我那最相知最親愛的日本朋友,在他死前說過,再過四五年,當你覺得完全不能瞭解日本人的時候,那麽你將開始知道他們一些了。"
對於近鄰中國人來說,日本人的奇特又經常引起誤解和擔憂。而對於日本人自己,有時也常常引起睏惑。哈佛大學社會學教授傅高義(Ezra F. Vogel)潛心研究日本數十年。他20年前寫過一本著名的書--《日本世界第一:給美國人的教訓》,將日本列為發達國傢中最為奇特、最為成功的典範,並將國土狹小、資源貧乏的日本列為世界第一,號召美國人嚮日本人學習。至今為止,他認為日本社會、日本人依然是最為神奇的:在他還沒有解開舊的迷惑之前,日本人又進行了新的改革,創造了新的神奇,日本社會又發生了新的變化。這一切都讓他驚訝感嘆不已。
對於日本這樣一個近鄰,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描述。傳說中,秦代的徐福帶着100名童男和100名童女以及當時先進的生産技術和工具,東渡日本,成了今天日本人的祖先。儘管日本人對自己的歷史有另外的說法,但日本幾千年來一直受惠和受益於中華文明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日本前首相竹下登在訪問西安和敦煌時反復強調:"中國文化是日本文化的源流,是日本人的精神故鄉。"許多日本人也非常崇拜和嚮往中國文明,認為中國是日本文化的最主要來源之一。許多來自中國的飲料和食品,如烏竜茶、麻婆豆腐、拉麵、餃子等,已經成了日本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就連2005年春,日本某大食品公司新推出的飲料也要追趕時髦,冠以"上海冷茶"的美名,而上海既不産茶葉,上海人也不喜歡喝涼茶。日語中有許多外來語,其中最多和歷史最悠久的當數來自漢語的詞彙。但大部分漢語單詞在原來的基礎上早就被賦予了日語的發音和內涵,因此漢字和漢字組成的詞語早已不被日本人認為是外來語了,而是日本語言和文化的一部分了。
從北京到東京乘飛機衹需要3個小時,與北京到廣州的時間差不多。上海到長崎的空中距離衹有800多公裏,比到香港還近。日本人本來就和中國人同文同種,也是"黑眼睛、黑頭髮、黃皮膚",不光在西方人看來很難區分,就連中國人自己也不見得一定能夠分清楚中國人和日本人。真佩服那些在東京新宿街頭拉客的中國人,他們怎麽就能夠在萬頭攢動的蕓蕓衆生中分辨出哪些是值得"進攻"的中國人,哪些是不值得勸惑的日本人?芽 光從長相和衣着恐怕很難做到。同樣,我們也必須佩服那些在北京故宮門口賣紀念品的小販,他們也很清楚哪些是日本遊客,哪些是中國遊客。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中信出版社 |
|
|
第1節:自 序 | 第2節:兩個差別最大的鄰居(1) | 第3節:兩個差別最大的鄰居(2) | 第4節:兩個差別最大的鄰居(3) | 第5節:兩個差別最大的鄰居(4) | 第6節:兩個差別最大的鄰居(5) | 第7節:兩個差別最大的鄰居(6) | 第8節:兩個差別最大的鄰居(7) | 第9節:島國文明與大陸文明(1) | 第10節:島國文明與大陸文明(2) | 第11節:島國文明與大陸文明(3) | 第12節:日本男人的悲哀(1) | 第13節:日本男人的悲哀(2) | 第14節:日本男人的悲哀(3) | 第15節:日本男人的悲哀(4) | 第16節:日本人的群體性(1) | 第17節:日本人的群體性(2) | 第18節:日本人的群體性(3) | 第19節:日本人的群體性(4) | 第20節:日本人的群體性(5) | 第21節:日本人的群體性(6) | 第22節:巴黎綜合徵(1) | 第23節:巴黎綜合徵(2) | 第24節:巴黎綜合徵(3)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