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景名胜 》 万里长城纵横谈 》
第一编 历史沿革(3)
董耀会 Dong Yaohui
修筑防御性城池为何在东周时掀起高潮?
公元前771年,申侯与犬戎等联合,进攻西周王都,周幽王姬宫涅出逃被杀,申侯等贵族拥立幽王之子姬宜臼为平王,往东迁都洛邑,史称东周。从东周开始至公元前476年的一段时间,也叫春秋。
春秋是奴隶制开始瓦解,封建因素逐渐增长的急剧动荡的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也是战争极为频繁的时代。在295年中,仅据不完全的统计,就曾发生过较大的战争376次,其中还不包括众多的奴隶起义。由于铁的发现和逐渐使用,由于牛耕的推广,生产力迅速提高,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也随之发展。各诸侯国为了争夺劳动力和土地,扩大自己的统治区和号令其他诸侯,收取贡物,相互争战、兼并弱小,出现了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大国争霸的局面。按孔子的说法,西周前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至东周时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春秋开始时,据《文献通考》说,尚有诸侯国131个,随着兼并争霸战争的加剧,国家急剧减少。《荀子》说齐桓公“并国二十五”。《韩非子》说晋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荆(楚)庄公“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吕氏春秋》说晋文公“兼国三十九”。《史记》说秦穆公“兼国二十,开国千里”,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加强自身的生存能力,各国竞相构筑或增修城池。不仅如此,各大国的卿、大夫等,也纷纷在自己的采邑构筑城池。于是掀起了大规模构筑、增筑城池的高潮。西周王室有关筑城规模的规定,当然也就被突破,各国都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可能,来修建自己的国都。春秋时期的都邑城址,现存颇多,各大国的都城,差不多都有遗迹可寻。
春秋时期各国都城规模如何?
山东曲阜鲁国都城位于洙水、沂水两河之间,城东南为丘陵山岳,西北和西南一片辽阔的原野。城的平面近似椭圆形。始建于西周时期,至今尚有残墙存在于地表之上。东西长约3.5公里,南北宽约2.5公里,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墙厚5—7米。城西、北两面,利用距城墙约20—30米的洙水为城壕,河宽30米,深4—5米;东、西两面挖有城壕,宽30米左右,通向洙水及沂水。全城共11座城门,除南面两门外,其他三面各有城门3座。
山东临淄齐国都城位于临淄城西部和北部,东临淄水,西依系水(今泥河),南有牛山、稷山,东、北两面是辽阔的原野。始建于西周。城为大小两城组成,小城在大城西南方。城墙残迹尚存。城的四周很不规整,有的呈直线,有的沿河岸构筑,蜿蜒曲折。城墙全部夯筑而成。大城周长14公里,小城周长7公里,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城墙厚度一般为20余米,城根部最厚处达67米。全城有24个拐角,拐角处墙加厚,城上有防守设施遗迹。《齐乘》引《齐记补》说,该城有城门13座,现仅探明11座。小城南面2门,其他三面各1门;大城南、北各2门,东西各1门。城门道两侧,有垒砌的石墙,城墙上还建有排水口。城东、西两面,利用洙水、系水为城壕,南、北两面挖有城壕。城壕及洙水、系水,均宽约30米。凡正对城门处的城壕,往往显著变窄,以便架桥,尚有夯土与石块修建的墩可寻。小城为奴隶主贵族统治集团居住的宫殿、官署区;大城为平民及奴隶的居住区。
郑国都城,位于河南新郑双洎河、黄水之间,始建于春秋时期,城的平面很不规则,东西长5公里,南北最宽处4.5公里。中间又有南北隔墙,将城分为东、西两半。两城性质,与齐都相似:西城稍小,略作长方形,为宫殿、官署区;东城呈曲尺状,面积比西城大一倍,为手工业作坊及居民区。全城总面积约20平方公里。现存城墙残高尚有15—18米,墙基厚40米。
楚~国都郢城,位于湖北江陵北,也叫纪南城,始建于春秋时期。该城平面略呈方形,东西长4.5公里,南北长3.5公里,总面积约16平方公里。城墙保存尚好,有的高出地面7米,顶部宽12—14米。城外有护城河环绕,目前已发现有5座城门、2座水门。城门每门3个门道,门道一侧有门卫房遗址。水门用四排木柱构筑而成,亦为每门3个水道。
春秋末期所建都城,规模更大,如吴国都城,吴王阖闾时由伍员建造。不仅筑一大城,而且还筑一纯军事据点性质的小城,以拱卫已发展为城市的国都。吴国都城的规模,不计小城和郭,也比洛邑东周王城的规模大三四倍,甚至比周王朝规定的王城“方九里”也大得多。
中国最早的长城出现于何时?
这个问题在历史学界和长城研究领域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春秋时期的齐国长城修筑最早;另一种观点认为春秋时期的楚国长城修筑最早。关于齐长城的最早记载,见于《管子·轻重篇》。文中仅有一句话:“长城之阳鲁也,长城之阴齐也。”根据齐桓公在位时间和管子生平,推断齐桓公所筑长城当建于公元前685年至前645年之间。楚国有长城的记载,最早见于《左传》。书中记载楚成王十六年齐桓公率诸侯国伐楚,楚使屈完对齐桓公说:“楚国方城(即长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楚成王十六年,即公元前656年。由此可知至少在公元前656年楚国就已经修筑了长城。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
|
|
第一编 历史沿革(1) | 第一编 历史沿革(2) | 第一编 历史沿革(3) | 第一编 历史沿革(4) | 第一编 历史沿革(5) | 第一编 历史沿革(6) | 第一编 历史沿革(7) | 第一编 历史沿革(8) | 第一编 历史沿革(9) | 第一编 历史沿革(10) | 第一编 历史沿革(11) | 第一编 历史沿革(12) | 第一编 历史沿革(13) | 第二编 建筑遗存(1) | 第二编 建筑遗存(2) | 第二编 建筑遗存(3) | 第二编 建筑遗存(4) | 第二编 建筑遗存(5) | 第二编 建筑遗存(6) | 第二编 建筑遗存(7) | 第二编 建筑遗存(8) | 第二编 建筑遗存(9) | 第二编 建筑遗存(10) | 第二编 建筑遗存(11) | |
| 第 I [II] [III] [I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