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 正说三国   》 第3节:三国人眼中的曹操      卢盛江 Lu Chengjiang

  第04讲勇冠三军的猛将张飞(略)
  第05讲三国人眼中的曹操
  曹操少年时被很多人瞧不起。
  当时许劭以人伦鉴识著名于世,很多士人都希望得到他的品鉴。有一次曹操也去了,带了很多礼物,说了很多好话,但许劭“鄙其人而不肯对”,曹操瞅空子软磨硬泡,许劭没办法才给了他一个品题。这事见于《后汉书·许劭传》。
  还有一个叫宗世林的,南阳人,也是“甚薄其为人,不与之交”,曹操“弱冠”即二十岁时,几次登门想见见他,都因宾客太多,说不上话。有一次趁宗世林稍有点空,曹操赶忙上前去拉住宗世林的手,要和他交往,但宗世林仍“拒而不纳”。后来,曹操做了司空,问宗世林:“过去你不理我,现在总可以交个朋友了吧?”宗世林回答:“松柏之志犹存。”意思是我还瞧不起你。这事见于《世说新语·方正篇》及刘孝标注引《楚国先贤传》。
  曹操为什么被这些人瞧不起?可能是因为他出身微贱,所谓“阉竖之后”,在士人清流、名门贵族心目中是没有地位的。也可能跟长相有关。当时士人崇尚容止。像郭林宗,“身长八尺,容貌魁伟”,加上他博通典籍,善谈论,便为士林推崇,他从京师回乡里,到河边送他的衣冠儒士的车乘就有几千辆,连他的头巾折一个角也为人仿效。曹操则相反,“姿貌短小”,据说后来有一次他要见匈奴的使者,“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竟让别人装扮他,他自己则侍立旁边。这事见于《世说新语·容止篇》和注引《魏氏春秋》。还可能因为他从小不治行业,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他不是一个文文静静的读书人。
  但是,也有人看出了他的才能。赏识他的有何颙、桥玄。何颙是被禁锢的党人,他见到曹操,惊叹说:“汉家天下将灭亡了,安定天下的一定是这个人。”桥玄官为太尉,他称曹操有“命世之才”,说,他见过天下很多名士,没有一个比得上曹操。他要曹操好好干,说自己老了,见不到曹操富贵的一天,但希望曹操关照他的子孙。曹操很感激桥玄,把他视为平生知己,建安七年(202)他作战经过桥玄的墓,还专设太牢进行祭奠,写了一篇很动情的祭文。
  许劭瞧不起他,但也给了他一个品语。这个品语,据《后汉书·许劭传》,是“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世说新语·识鉴篇》注引孙盛《杂语》,则作“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对曹操的才干仍持肯定态度。
  他们根据什么看出曹操治理安定天下的才能,不得而知。表现他这方面才能的事情,像造五色棒,以峻法治京师,不避豪强,连皇帝爱幸的小黄门蹇硕的叔父犯禁也敢杀掉,都是在他为洛阳北部尉之后,受许劭等人品鉴之后。在这之前,我们知道的几件事,一是曹操在谯水洗澡击退水蛟的事,见于梁章钜《三国志旁证》引刘昭《幼童传》;二是假装中风诬告叔父骗过父亲,这事见于《曹瞒传》;三是和袁绍一起用声东击西的办法劫人新妇,这事见于《世说新语·假谲》。这几件事,第一件不一定可信,后二件不那么光彩,桥玄、何颙赏识他,不太像是根据这几件事。可能曹操少年时的有些事充分表现出他出众的才干,但这些事今人已不可得知了。
  这是当时人们在曹操少年时对他的评价。那时人们瞧不起他,即使看到了他的杰出才干,也是把这才干与奸诈联系在一起的。
  后来,曹操做了洛阳北部尉,后又当了顿丘令、骑都尉、济南相、典军校尉,尔后起义兵合盟讨董卓。盟军解散,他又与群雄角逐,一步步击败敌手,成为威震海内的人物。他让时人进一步认识了自己,在时人心目中留下了一个更完整的形象。
  反对他的人对他有评价,在评价中描绘出这个人的特点。刘备就对庞统说过:“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
  “急”、“暴”、“谲”就是对曹操特点的概括。陈琳为袁绍写讨伐曹操的檄文,列举曹操的罪状,实际上也是对他的品行的评价。至于不少敌手骂他是“汉贼”,更反映了曹操在他们心目中的恶劣形象。
  拥护他的人对他也有评价。除开那些一味恭维奉迎之辞不算,郭嘉等人在分析敌我形势时提出的四胜之议、十胜之议,包含有比较客观的看法,反映出拥曹一派人心目中的曹操形象。反曹、拥曹的人评价截然相反,把他们的看法合起来,却可以完整地看出曹操在时人心目中的不同侧面。
  谲。从贬义讲是谲,是权术,从褒义讲,就是郭嘉等人在议中讲的“谋胜”、“应变无方”。这是曹操少年时人们就已形成了的看法,而后来又有了更丰富的内涵:一是政治权术,驾驭臣下,收揽人心,控制朝政,都用权术。二是善于用兵,曹操善用兵,是敌我都承认的,郭嘉十胜之议说曹操“以少克众,用兵如神”,从反面说,也就是吕布说的“曹操多谲”的意思。
  急。刘备说他“急”,与“宽”相对。在拥曹的郭嘉等人的四胜十胜之议中,就是“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在陈琳为袁绍写的檄文中,则是“细政苛惨,科防互设,缯缴充蹊,坑阱塞路,举手挂网罗,动足蹈机陷。”褒贬不一,说的都是一回事。
  能用人。荀、郭嘉所谓“度胜”就是讲他能容人用人。有两点:一、“用人无疑”,二、“唯才所宜”。
  眼光远大,处事果断。有人说他“能断大事”,郭嘉说他对于眼前的小事有时会疏忽,但对于影响全局的大事,即使看不见,也考虑周全,没有不办到的。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选集】话说三国
第1节:桃园结义的由来之迷第2节:关羽是怎样从人变成神的第3节:三国人眼中的曹操
第4节:曹操杀人如麻第5节:曹操挨骂何时了第6节:三英战吕布之谜
第7节:张飞吕布这两个对头第8节:孙坚何以成了油滑的小丑第9节:大闹石榴园到煮酒论英雄
第10节:古城聚义纯属虚构第11节:千里走单骑之谜第12节:曹操残暴的另一面
第13节:曹操的御人之术第14节:诸葛亮身世之迷第15节:诸葛亮羽扇的来历
第16节:诸葛亮长于奇谋吗第17节:揭密历史真实上的张飞第18节:《三国演义》委屈了鲁肃
第19节:周瑜赚蒋干,演义成真计第20节:周瑜不曾打黄盖第21节:赤壁之战曹军失败的原因
第22节:马超起兵颠倒了因果第23节:守户之犬刘璋第24节:蜀中四英是怎么回事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