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性生活 》 水洗的欲望:中国式情爱心理 》
第3节:浪漫、性与中国文化(2)
孔维民 Kong Weimin
但是现代的中文词典,解释"浪漫"的含义时,却保留了相当明显的贬义。其主要解释有两条:
1.富有诗意,充满幻想
-我的想法也许有点浪漫。
2.行为放荡,不拘小节(常指男女关系而言)
-他们的关系太浪漫了。
再具体分解这两个字,其负面的特征还是蛮突出的。
浪-
逛,无事到处遛。如:他没事到处浪;浪走(无目的,胡乱走);踉跄(走路不稳);浪迹萍踪(四方漫游,行踪无定)
勾引,劝……发生性关系。如:浪汉(挑逗男人)
漫-
形声字。从水,曼声。本义:水过满向外流
譬如写水著地,正自纵横流漫,略无正方圆者。-《世说新语·文学》
渐见江势阔,行嗟水流漫。-宋之问《自湘源至潭州衡山县》
充满;遍,周遍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清·姚鼐《登泰山记》
污;玷污
又欲以其辱行漫我。(辱行:坏品行)-《庄子·让王》
那么西方的心理学家是怎样来定义"浪漫爱情"的?
1983年,利博维茨(Liebowitz)在其《爱的神秘性》(《The chemistry of love》)一书中,把浪漫爱情定义为:"浪漫爱情是共处时的强烈兴奋、极大地充实宁静或幸福感倍增的一种独一无二的情绪状态"。
1988年,布兰登(Branden)对于浪漫爱情所给出的定义是:浪漫爱情是一种充满激情的,由精神-情绪-性成分构成的两人之间的依恋,并且高度反映彼此价值观上的认同与尊重。
凯利(Kelley)着重强调了浪漫爱情的强大但是非理性的吸引 。皮尔(Peele)则强调浪漫爱情使人迷醉、上瘾的特征。本来伯斯迟德EllenBerscheid提出,情绪必然要包含生理和认知两个方面的要素,她因此提出了所谓情绪的"二因素模型"理论,但是她对于爱情却非常的另眼相看,认为在浪漫的爱情中,认知因素的作用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在她看来,少男少女的初恋虽然不谙世事,但同属纯情浪漫的爱情。伯斯迟德的观点特别适合中国人的心理,在国内的网络上,有这么一句流行语:"可以浪漫,但不要浪费;可以随时牵手,但不要随便分手。"不过阿伦森(Aronson)认为浪漫的爱情有可能是单维的,但也有可能是复杂的,由多种复杂关系构成。
心理学家对于浪漫爱情的理解与文学家、字典编撰者的理解并不一致,他们经常要努力甄别对于浪漫爱情的一些误解。首先要探讨,"浪漫的爱情"是不是"永恒的爱情"?基于感情基础的永恒的爱情应该肯定是"浪漫的爱情",但是浪漫的爱情则未必一定是"永恒的爱情"。
永恒的爱情理论上存在,现实生活中恐怕凤毛麟角。强求爱情永恒违背自然法则,因为变化才是永恒的。中国人经常说,夫妻之间时间一长,爱情就变成了一种亲情,亲情多的是一份责任,少的应该是激情。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序言 | 第2节:浪漫、性与中国文化(1) | 第3节:浪漫、性与中国文化(2) | 第4节:浪漫、性与中国文化(3) | 第5节:浪漫、性与中国文化(4) | 第6节:浪漫、性与中国文化(5) | 第7节:浪漫、性与中国文化(6) | 第8节:浪漫、性与中国文化(7) | 第9节:浪漫、性与中国文化(8) | 第10节:浪漫、性与中国文化(9) | 第11节:浪漫、性与中国文化(10) | 第12节:浪漫、性与中国文化(11) | 第13节:浪漫、性与中国文化(12) | 第14节:浪漫、性与中国文化(13) | 第15节:浪漫、性与中国文化(14) | 第16节:浪漫、性与中国文化(15) | 第17节:浪漫、性与中国文化(16) | 第18节:浪漫、性与中国文化(17) | 第19节:浪漫、性与中国文化(18) | 第20节:浪漫、性与中国文化(19) | 第21节:女性法则(1) | 第22节:女性法则(2) | 第23节:女性法则(3) | 第24节:中国式情爱中的女人法则(1)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