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家类 包容的智慧   》 第3节:包容的智慧(3)      刘长乐 Liu Changle    星云大师 Xing Yundashi

  但这一切似乎并不能使我们的身心得到真正的安适。在这个智力为王的时代,我们的身体终于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了,却把所有的压力,都加载给了精神。
  对于一个"白领"来讲,如果一天不上网,不浏览上百条资讯,不接收许多的E-mail、短信和电话,他就会惶恐不安地四处张罗,担心自己被社会"边缘化"。实际上,我们每天海量接收的信息里,有实质意义的并不多。尽管如此,人们还是身陷其中难以自拔。但这一切似乎并不能使我们的身心得到真正的安适。在这个智力为王的时代,我们的身体终于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了,却把所有的压力,都加载给了精神。很多人抱怨自己的时间不够用,生活压力太大,却从来不曾停下来反思一下生存的意义。其实,守着个性就是守着自己藏宝的土壤。
  有时候我也在想,既然我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视野越来越广阔,所能运用的资源越来越多,那些莫名其妙的恐慌到底从何而来呢?为什么我们每天总是忧心忡忡,似乎很难以轻松的心态对待面前那些捕风捉影的事。冥冥之中,我们为什么一直压迫着自己,将扑面而来的信息变成烦恼的来源,并且越是刺鼻的气息就越容易牵着我们的鼻子走?
  以佛教的见地反观,我们生活中的确有很多麻烦都是由己而起。对所有的事都执着,对所有的烦恼都招惹,即使早已风平浪静,我们还要坚持,正所谓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烦恼痛苦也因此而来。
  要想对世界了解得更多,洞察真相,就需要空出自己的心来。这就是佛教所说的"无我"吧?
  空的学说,确实深奥。我们知道,般若学说自从在南北朝时期传到中国来以后,就跟中国的本土宗教发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碰撞和融合。当时社会流行的老庄玄学,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是关于"有"和"无"的。这个理论和佛教中"空"的理论非常近似。于是,很多人在翻译佛经的时候,出现了一个误区,把"空"都翻译成"无"。因为人们长期浸淫于中国传统的儒教、道教之中,自然很容易将"空"想象成"无"。直到大翻译家鸠摩罗什来了以后,才把"空"的概念提炼出来。就像大师刚才讲到的,"无"是"没有"的意思,但"空"不是"没有"。"空",实际上也包含着"有"的成分。
  也就是说,"空"的概念是大于"无"的。
  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在佛法充盈的心中,世界万物是没有净秽,没有差别,完全平等的。但是,我们也经常听说一些禅师修炼神通的事,在唐宋佛教兴盛之际,这样的事似乎尤为多见。
  "神通"充塞于大自然的各种现象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俯拾即是,"神通"是人类经验的累积,是人类智慧的呈现,是能力的超绝运用。当人类智能结晶成科学文明以后,我们自行创造的神通就更多了。过去,月亮在人们心中是神秘、凄美的广寒宫,只有吃了不死灵药的嫦娥才能登攀;但是今天,借着宇宙飞船的助缘,人类可以自由自在地漫步于凹凸不平的月球表面。再比如,现代人的皮肤、器官坏了,可以移植变好;眼睛出了毛病,换个水晶体,仍然可以看得一清二楚;试管婴儿的试验成功,克隆技术的发明,都是古人无法想象的神异现象。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包容的智慧(1)第2节:包容的智慧(2)第3节:包容的智慧(3)第4节:包容的智慧(4)
第5节:包容的智慧(5)第6节:包容的智慧(6)第7节:包容的智慧(7)第8节:包容的智慧(8)
第9节:包容的智慧(9)第10节:包容的智慧(10)第11节:包容的智慧(11)第12节:包容的智慧(12)
第13节:包容的智慧(13)第14节:包容的智慧(14)第15节:包容的智慧(15)第16节:包容的智慧(16)
第17节:包容的智慧(17)第18节:包容的智慧(18)第19节:包容的智慧(19)第20节:包容的智慧(20)
第21节:包容的智慧(21)第22节:包容的智慧(22)第23节:包容的智慧(23)第24节:包容的智慧(24)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