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断代 》 寫在時空縫隙裏的感悟:人在時空之間 》
第3節:中國的形成(3)
葛劍雄 Ge Jianxiong
秦漢時代,原來的諸侯國都已包括在統一國傢的疆域之內。從理論上說,秦漢的疆域中的大部分都可以算“中國”。隨着統一國傢的形成、疆域的擴大和經濟文化的發展,“中國”的概念是在不斷變化和擴大的。一般說來,一個中原王朝建立後,它的主要統治區就可以被稱為“中國”。而它所統治的邊遠地區以及統治範圍之外就是夷、戎、蠻,就不是“中國”。
“中國”的概念是變化的,範圍是不固定的,所以始終是模糊的、不確定的。即使在中原王朝內部,人們也可以把其中比較偏遠的地區看成非“中國”。
“中國”也是一個文化概念,並且始終有強烈的民族含義,一般即指漢族(華夏)文化區,其他民族衹有接受漢族文化纔會被吸納進漢族,他們的聚居區纔有可能被當作“中國”。所以“中國”不僅與地理概念不一致,而且有時與領土歸屬也有矛盾。一方面,即使是邊遠地區,衹要聚居了大批漢人,或者漢族傳統文化相當發達,就可以被認為是“中國”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非漢族接受了漢族文化,發展到了一定程度,不僅這些人口會得到漢人的認同,他們聚居的地方也可以被承認為“中國”的組成部分。
所以,廣義的“中國”就等於中原王朝,凡是中原王朝的疆域範圍內都是“中國”。狹義的“中國”則衹能是經濟文化相對發達的漢族聚居區或漢文化區。這兩種標準同時並存,常常引發地區間的“中國”之爭,在分裂狀態下也引發政權之間的“中國”之爭。因為衹有“中國”纔是王朝法統的擁有者,纔有存在並統一其他政權的合法性。西晉滅亡以後,東晉和南朝政權雖然被迫離開傳統的中心地區,但都以西晉的合法繼承者自居,自認為衹有它們纔是真正的“中國”,而北方政權衹是外來的“索虜”(紮着頭髮的下賤人),豈有稱“中國”的資格?但北方政權卻認為自己滅了西晉,奪取了這塊傳統的“中國”地區,統治了這裏的民衆,成了“中國”的主人,當然就成了“中國”,而東晉或南朝政權衹不過是偏於一隅的“島夷”(海島上的野蠻人),早已喪失了稱“中國”的權利。
這場雙方都感到理直氣壯的“中國”之爭,到隋朝統一後纔得到解决。隋朝繼承了北朝的法統,當然承認北朝是“中國”。但它又不能否定南朝的“中國”地位,因為南朝已歸入自己的版圖,而且南朝的一部分制度文物為隋朝所采用,如由西晉流傳下來的宮廷音樂回歸中原後,被隋文帝稱為“華夏正聲”,取代了由北朝發展下來的宮廷音樂。所以隋朝給了雙方以平等的地位,南北方都被承認為“中國”。繼承北朝傳統的唐朝也肯定這一立場,唐初修前朝歷史時,《南史》和《北史》分別編纂,都被列為正史。
類似的爭論也出現在北宋、遼之間和南宋、金之間,兼有雙方疆域的元朝也采取了與隋朝相同的辦法,承認雙方都是“中國”,同時修了《遼史》、《宋史》和《金史》。
在明朝以前,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對中國的瞭解還相當有限,像《馬可波羅遊記》對該書的真偽學術界有不同意見。因本書流傳甚廣,影響很大,在無定論前仍予肯定。那樣全面介紹中國的書還絶無僅有如阿拉伯人伊本·白圖泰的遊記雖也有中國部分,但內容和深度遠不如《馬可波羅遊記》。,他們對中國中原王朝的稱謂也不統一。但從明朝後期開始,來華的西方人一般都用“中國”、中華、中華帝國、中央帝國這樣的名稱,而不用明朝、清朝或大明、大清。
儘管早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清朝與俄羅斯簽訂《尼布楚條約》時,清朝提供的滿文和拉丁文文本中已自稱“中國”,但這很可能出於西方傳教士的翻譯。而且《尼布楚條約》是沒有漢文文本的,大概在清朝統治者的眼中,條約確定的邊界衹涉及滿族的發祥地,所以衹要有滿文文本就夠了。鴉片戰爭以後,在國際交往中“中國”開始被當作國傢或清朝的代名詞。但官方和民間的運用依然不規範,有時指整個清朝,有時卻衹指傳統的“中國”範圍,即內地十八省,而不包括內外蒙古、西藏、青海、新疆、東北和臺灣在內。西方著作中往往也將清朝建省的地區稱為中國或中國本部、中國本土,而稱其他地區為韃靼、蒙古、西藏或新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中國的形成(1) | 第2節:中國的形成(2) | 第3節:中國的形成(3) | 第4節:從天下到世界(1) | 第5節:從天下到世界(2) | 第6節:從天下到世界(3) | 第7節:從天下到世界(4) | 第8節:中國與世界(1) | 第9節:中國與世界(2) | 第10節:秦朝的疆域 西漢的疆域 | 第11節:“中興”和動蕩:東漢的疆界變遷 | 第12節:舟車萬裏同:唐前期疆域圖 | 第13節:四海混一遠逾漢唐:元朝疆域的形成 | 第14節:空前的疆域空前的統一:清朝的疆域 | 第15節:唐朝的長安和洛陽 | 第16節:大汗之城中國首都:大都 | 第17節:尊重歷史,立足現實(1) | 第18節:尊重歷史,立足現實(2) | 第19節:尊重歷史,立足現實(3) | 第20節:對中國歷史疆域的敘述應該嚴格按照歷史事實 | 第21節:古地圖何以絶跡 地圖是誰用的 | 第22節:中國在地圖上的位置 來自外國的製圖知識 | 第23節:得天下與治天下 | 第24節:杯酒釋兵權之後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