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 寻找北大   》 第3节: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所北大      Qian Liqun

  精彩书评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所北大
  书评人:舒白
  年来校友同学相聚,谈起母校北大,每每有这样的叹息:北大越来越不像以前的北大了。三角地的拆除,26号楼的拆除,大张旗鼓的本科教学评估,还有一个个老先生先后的逝去,让我们无法阻挡地感受到一些弥足珍贵的东西正在消失。现在走在校园里,光鲜亮丽的新楼房随处可见,然而这却似乎只能增加我们对已经消逝的风景的怀念。
  在北大110周岁生日到来之前,说起这些未免有些丧气。其实类似的话一直都有人在说,比我们更早的师兄师姐和老师们,在十年前乃至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对北大的变化表达过他们的不满。对北大的不满似乎已经成为北大人的一种传统,虽然他们在外人面前又要极力维护北大的形象与声望。无论如何,我们常常习焉不察的却是,这种不满背后的批判精神和理想情怀,正是北大赋予我们的呵!
  这也正是为什么北大人在表达他们的不满的同时,却又会如此深情地用文字写下他们对北大的忆念。这并非简单的怀旧,而是要以文字的方式,去小心翼翼地摸索、爬梳和整理北大留在他们生命中最深刻的印迹,去点亮那些火种,让微弱而温暖的光芒照亮他们前方的道路。这是每个人心中的北大,看上去有些虚无缥缈,或者琐碎零乱,不免夹杂着个人的想象,和有意无意的对某些事物的放大,然而却如此真实、确凿,比那些光鲜亮丽的楼房更加真实,因为它已然化入到每个北大人的生活之中。
  《寻找北大》提供给我们的正是这样的北大,编者是和我同年入学的朋友,作者中也多是自己的同学和师长,读起来令人感到无比亲切。如钱理群老师在序中所说:我们确乎要"寻找北大",这是出于对现实的不满,同时也是对理想、信念以至信仰的追求。北大在哪里呢?其实北大就在每一个北大人的心中,在这本书的每一篇文字中。或许每个人心中的"北大"各有其不同,但更多的时候却是在相互印证和生发的,让阅读时每每有"实获我心"的惊喜和惬意。这是每个人自己的"北大",却又是属于每一个北大人的。
  这是北大的魅力,北大独有的气质,每一个曾经身处其中的人几乎都能清晰、准确地捕捉到它,识别出它。在我看来,这无法形诸可见的物体而只能诉诸于文字的"北大",乃是北大绵延不绝的精魂所在。校园的变迁,风景的消逝,乃至种种打着其他名义而让北大人为之痛心的事件的发生,都不能毁坏它,只会让我们更加珍惜它。这是书写北大、忆念北大的意义之所在,我至今仍然记得十年前年阅读《北大往事》时内心产生的激动,这是文字的力量。即使有一天北大真的变得面目全非,人们仍然可以借助于这些文字,寻找到那个真实的、充满着理想光辉的北大,并借着它的光芒来照亮周边的黑暗。
  北大人历来有书写北大、忆念北大的传统,它们往往是不同于校方典章的个人叙述,但毫无疑问,北大的光荣和生命是在这里。这本《寻找北大》乃是这个传统的最近的生成,相信每一个读者--无论他是北大人或不是--都可以从中找到真正的北大,真正的北大精神。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第1节:钱理群序:北大失精神第2节:编后记:拒绝"意淫"北大
第3节: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所北大第4节:目录(1)
第5节:目录(2)第6节:北大最美的十棵树 文/王立刚(1)
第7节:北大最美的十棵树 文/王立刚(2)第8节:北大最美的十棵树 文/王立刚(3)
第9节:三角地 文/丛治辰(1)第10节:三角地 文/丛治辰(2)
第11节:三角地 文/丛治辰(3)第12节:三角地 文/丛治辰(4)
第13节:三角地 文/丛治辰(5)第14节:三角地 文/丛治辰(6)
第15节:北大需要荒凉感 文/冯永锋(1)第16节:北大需要荒凉感 文/冯永锋(2)
第17节:北大需要荒凉感 文/冯永锋(3)第18节:草坪音乐记忆 文/胡续冬(1)
第19节:草坪音乐记忆 文/胡续冬(2)第20节:纪念与反思 文/涂骏(1)
第21节:纪念与反思 文/涂骏(2)第22节:纪念与反思 文/涂骏(3)
第23节:纪念与反思 文/涂骏(4)第24节:纪念与反思 文/涂骏(5)
No.   I   [II]   [III]   [IV]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