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思考 》 中國人的生活智慧 》
第3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3)
林語堂 Lin Yutang
蔣介石將南京作為國民政府的首都。南京一詞的含義為"南方的首都",北京一詞的含義為"北方的首都",因此蔣介石政府下令將北京改為北平,意思是"北方的和平"。
然而古老北京有諸多耳熟能詳的名字。回到忽必烈大汗的時代,北京在漢語中被稱為開平。馬可·波羅使用當地的名字上都,意思是"偉大的都城",同時它在蒙古語中的含義為Kanbalu,或Kambalu。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北平再次成為中國的首都,它的名字又改為北京。
二 北京
朱頻到達這座城市時,北京仍被官方稱為北平。1930年國民黨還在掌權。軍閥混戰的時代一去不復。中國再一次統一。共和國經歷最初幾年的騷亂之,中國始終堅定發展為一個現代國傢的信念。朱頻此感到自豪和幸福。
在朱頻抵達北京的六百五十五年之前,另一位旅行者,一個名叫馬可·波羅的威尼斯商人訪問了這座美麗的城市。那時北京還是一座新的城市,是蒙古帝國的宏偉巨大的首都。忽必烈下令將這座城市建立在與中華帝國的古老皇城相對的河對面。
馬可·波羅從威尼斯出發,與他父親尼剋羅和舅舅馬夫羅(他們二人曾在十五年前造訪過忽必烈的宮廷),他們三人穿過小亞細亞、波斯灣與阿富汗。因為在波斯灣染病所以耽擱了一年,他們剋服重重睏難,努力地前行,他們必須跋涉岩石叢生、白雪皚皚的荒涼的"世界屋頂"--帕米爾高原,嚮東穿過中國的突厥地區、戈壁灘和中國北方的黃河盆地,最後抵達忽必烈的宮廷。這次旅行花了他們三年半的時間。他們旅行的全部地域--從小亞細亞到中國--都是忽必烈的祖父成吉思汗創建的偉大蒙古帝國的疆域。
馬可·波羅到達上都時,大汗忽必烈的事業正如日中天,他已經徵服了北方的韃靼人,在馬可·波羅抵達一年之後,他繼續與漢人戰爭並取得一場决定性的勝利。
1277年大汗忽必烈成為中國的皇帝。他創建了衆所周知的蒙古王朝,他建立了這座新的都城,這預示着中國"近代"歷史的開端。
六百多年前年輕的馬可·波羅描繪了北京這座新的都城:
這座新城的形狀為正方形,周邊二十四英裏,每一邊六英裏,土墻環繞,墻根厚十步,但是愈高愈薄,墻頭厚不到三步,在各個部分中防禦墻是白色的。一條中軸綫主導了整個城市,城市規劃很齊整,街道通常筆直,一個人登上一道門上的墻徑直嚮前看,能看到在城市的另一端與其相對的門。在大街兩邊各種商店和貨攤林立。分配給全城居民的土地都是方形的,彼此在一條綫上。每一塊分配的土地足以建造一棟漂亮的房子,還有相應的庭院和花園。這些土地都被分配給各個家庭的主人。之後財産代代相傳。在這樣的規劃下,整個內城規劃在各種正方形之中,類似一個棋盤,規劃的精確和美觀程度到了難以形容的地步。城墻共有十二道門,這個正方形的每一邊上有三道門,在每一道門和墻的連接處的上面有一棟典雅的建築;在這個正方形的每一邊上有五棟這樣的建築,裏面有諸多的大房間,在其中駐紮着守衛城市的軍隊,每一道門有三千名軍人把守。如果說駐紮在這裏的軍隊是為了應對任何敵對力量的威脅,無論如何這都難以讓人理解,但是這裏的衛兵與王朝的榮譽和的威嚴很相稱。
在城市中心,一座高樓上懸挂着一口大鐘,每晚都會聽到鐘響,夜晚鳴鐘三下後,無人敢在街上行走,除非發生某種緊急事件,比如婦女生子或者有人突然患病。在這些萬不得已的場合中,那個人還必須提着燈。
每一道城門外都是城郊,城郊開闊,它能延伸到與那些離得最近的門外的城郊連成一體,有三四英裏長。居住在郊區的居民人口超過了城裏的人口。每一個郊區與城市的間隔有一英裏,來自各地的商人住滿了衆多的旅社或客店;對於每一個不同的民族皆有專門地方安排,正如我們常說的,一個人去倫巴族人住的地方,另一個人去德國人住的地方,第三個人去法國人居住的地方。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1) | 第2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2) | 第3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3) | 第4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4) | 第5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5) | 第6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6) | 第7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7) | 第8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8) | 第9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9) | 第10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10) | 第11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11) | 第12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12) | 第13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13) | 第14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14) | 第15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15) | 第16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16) | 第17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17) | 第18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18) | 第19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19) | 第20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20) | 第21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21) | 第22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22) | 第23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23) | 第24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24)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