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评传 康震評說蘇東坡   》 第3節:一、少年成名(2)      康震 Kang Zhen

  這是一首很有趣的詩,寫這首詩的時候,蘇軾已經六十多歲了,被貶到遙遠的海南島,過着清苦艱辛的生活。在這種情況下,他還夢見兒時父親督促自己讀書的事情,可見童年記憶的深刻。
  除了嚴格監督學業,蘇洵對兩個兒子的人生教育也很到位。他曾專門寫了《名二子說》一文,從蘇軾、蘇轍兩兄弟的名字說起,告誡他們做人的道理:
  輪、輻、蓋、軫,皆有職乎車,而軾獨若無所為者。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
  天下之車莫不由轍,而言車之功者,轍不與焉。雖然,車僕馬斃而患亦不及轍。是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轍乎,吾知免矣。
  文中的"輻"指車輪中連接軸心與輪圈的直木。"蓋"指車蓋。"軫(zhěn)"指車廂底後部的橫木。"軾"指車廂前端供扶手的橫木。"轍"指車輪碾過的痕跡,也指道路。這篇短文先是說:對一輛車來說,車輪、車輻、車蓋、車軫都有各自實際的用途。衹有車軾,好像沒什麽實際的用處。但是如果去掉車軾,也就不再是完整意義的車了。
  蘇洵是想告誡蘇軾:我之所以給你取名為軾,就是提醒你,才華橫溢必然導致鋒芒畢露,鋒芒畢露必然會招致嫉恨、暗算,希望你在今後要收斂鋒芒,而應該像車軾一樣,雖然身處車子的顯要位置,卻很善於掩飾、保護自己,這就是無用之用。
  蘇洵像而對於蘇轍,蘇洵是想告誡他:行車必有車轍,而大傢說起車子的功勞,不會想到車轍,如果有了翻車之禍、馬斃之災,罪責也算不到車轍的頭上,車轍很妥當地處於禍福之間。我知道你將來一定能夠避免禍患。
  俗話說:知子莫如父。蘇軾、蘇轍兄弟日後的經歷真真切切地印證了蘇洵老爸的這篇文章中的擔心。蘇軾一生之所以麻煩、風波不斷,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個性真摯坦率,面對問題,面對矛盾,衹要心中有不同的想法、觀點,都恨不能一股腦兒全說出來。他的詩文創作更是口無遮攔,如鯁在喉,不吐不快,不善於掩飾自己,結果麻煩事兒一個接着一個。但這似乎也正是他可愛的地方,也是我們大傢喜歡他的地方。
  蘇轍與他的哥哥相比就要穩健得多,冷靜得多,個性也比較平和深沉,含蓄不露,所以他一生雖然也歷經風波,但終歸以七十多歲的年壽平安度過晚年。不過在我們這些讀者心裏,蘇轍似乎就少了許多快意恩仇、瀟灑自在的魅力,就不像他的哥哥蘇軾那麽可愛了。
  父親的言傳身教,一方面使蘇軾兄弟接受了正規而良好的文學藝術教育,另一方面也賦予了他們不拘禮教、開拓進取的卓然之氣。與此同時,來自母親程氏的教育對蘇軾兄弟的成長也至關重要。蘇軾的母親程夫人出身官宦之傢,文化素養深厚,個性仁慈而果斷。她對蘇軾的人格教育也很值得我們學習。
  在《宋史·蘇軾傳》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蘇軾十來歲的時候,程夫人給他讀《後漢書·範滂傳》中的故事。範滂是東漢時代的著名政治傢,他查辦貪官污吏,鐵面無私,結果遭到姦臣陷害,被判處極刑。上刑場前他與母親訣別,說:"母親,我對不起您。今後衹有靠弟弟盡孝心了,我就要跟隨父親在九泉之下。生者和死者,都各得其所。衹求您捨棄難以割斷的恩情,不要增加悲傷。"他母親深明大義,對他說:"你今天能夠與忠義之臣齊名,死有何恨!既已享有美名,又要盼望長壽富貴,豈能雙全?我支持你為了理想捨棄生命。"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百傢講壇
第1節:康震評說蘇東坡序第2節:一、少年成名(1)第3節:一、少年成名(2)第4節:一、少年成名(3)
第5節:一、少年成名(4)第6節:一、少年成名(5)第7節:一、少年成名(6)第8節:二、步入仕途(1)
第9節:二、步入仕途(2)第10節:二、步入仕途(3)第11節:二、步入仕途(4)第12節:二、步入仕途(5)
第13節:二、步入仕途(6)第14節:二、步入仕途(7)第15節:二、步入仕途(8)第16節:二、步入仕途(9)
第17節:二、步入仕途(10)第18節:三、大難臨頭(1)第19節:三、大難臨頭(2)第20節:三、大難臨頭(3)
第21節:三、大難臨頭(4)第22節:三、大難臨頭(5)第23節:三、大難臨頭(6)第24節:三、大難臨頭(7)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