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乐章 请进来:打造一个万众演绎的北京狂欢节
首都北京不仅应该是一个祖国多民族文化展示的舞台,同时北京也应该成为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平等对话的平台。
北京也该有一个狂欢节
对中国人来说,庙会是最主要的大众娱乐形式。北京也一样,赶庙会,是老百姓最开心的事情。庙会最早是指帝王、贵族在宗庙中举行的"社祭"和其他庆典聚会。专家认为,庙会有三个源头:一是佛教寺院举办的宗教斋会法事节庆,二是民间传统的祭祀与节庆,三是道教的节庆和民间不断增加的诸神信仰或祖先与历史人物的追祭。经过漫长岁月的演变,逐渐形成了集文化娱乐、商业贸易、信息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
除了庙会,中国民间狂欢的另一个基本形式就是节日宴饮活动。娱乐活动是在饮食男女等欲望冲动上发展起来的,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把男女关系隐蔽化、神秘化,一抑一放,结果是饮食文化得到了高度发展。饮食文化与民间信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以饮食为中心内容的节庆娱乐活动。想想看,几乎所有的大众娱乐都离不开吃,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春节吃饺子,围绕着这些再举行赛龙舟、赏月和闹社火等活动。直到现在,饭局还是人们聚会和娱乐的主要形式。在中国,吃饭喝酒是最民间化的活动,节日宴席形象是民间狂欢形象体系中最重要的形象之一。
我一直在琢磨:中国人的户外游乐活动太少,缺少广场文化、马路文化,在每年一次的国庆游行活动停止后,北京一年四季365天,就没有一个在大街上狂欢的活动。我在国外看到,各国的狂欢节就是大众的节日。在狂欢的日子里,人们穿着华丽的服装,戴着奇异的面具,在面具和狂欢的背面,社会地位的差别暂时被淡忘了,生活与劳作的艰辛也被暂时淡忘了,地不分东西南北,人不分贵贱尊卑,成千上万的人载歌载舞,尽情嬉戏,宣泄心中积蓄的忧闷,释放人生竞争场带来的心理压力,在充分展示民族文化艺术的同时,也表现出人类寻求快乐的天性。世界各国的狂欢活动五花八门,不仅娱乐着自己的老百姓,同时也吸引了不少外国游客。摩纳哥的领土面积只有1.95平方公里,却是声名远播的旅游胜地。这个"袖珍国家"并不是仅靠"蒙特卡罗赌场"招揽游客,他们一年一度的杂技艺术节和国际礼花节,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各国的观光者。人家有的,我们为什么没有呢?
有人说,我们民族的性格是内敛沉稳的,但我们也应认识到,中国人的性格中有被压抑着的浪漫因子。我曾构思过一个节目,名叫"空竹与太极的对话",就是想用大型空竹夸张的响动、飞行的弧线,反衬出太极表面上的温柔娴静,并进而认识太极柔中有刚、刚柔相济的本质特征。其实,这就是我对我们民族性格的理解。我们既有杜甫的平实,也有李白的狂放;既有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也有苏东坡的"大江东去"。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国人过去压抑着的激情与热望,也不可遏止地表现出来,我们应该因势利导,让老百姓以正常的方式释放压力、宣泄情感和张扬个性;让我们的生活节奏有张有弛,张弛有度;让我们的性格有收有放,收放自如。出于这样的考量,我们觉得北京应该有一个狂欢节,中国人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狂欢节!我们的世界就像一个百花园,姹紫嫣红,各具特色。由于各民族在历史传统、文化背景、社会发展、民族性格、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性,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照搬国外狂欢节的模式,但狂欢活动表现出的人性化特征,以及释放压力、宣泄情感、展示民俗的作用,显然具有普世价值,也应该成为我们设计活动的核心理念。
狂欢节又称"嘉年华会",盛行于欧美许多国家。关于它的起源说法不一,有的说它起源于古代的神农节。每年的冬去春来时节,人们会聚在一起载歌载舞,欢庆新的一年农事活动的开始。还有一种是基督教的说法,与复活节有密切关系。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第三天复活了,这一天就是复活节。复活节前有一个为期40天的大斋期,即四旬斋,禁止教徒食肉、娱乐、婚配和一切喜庆活动,以纪念在复活节前三天遭难的耶稣。由于在大斋期间生活肃穆,人们就在之前打乱日常生活的节奏,大张宴饮歌舞,举行各种庆祝活动。每年到2月份左右,地球上不少城市就陷入狂欢之中。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德国的科隆、比利时的班什、意大利的威尼斯、瑞士的卢塞恩、加拿大的魁北克和加勒比海地区的特立尼达岛,都有风情摇曳的狂欢节,举世闻名。在狂欢节的日子里,大街小巷都成了欢乐的河流。激情如火的音乐、奔放不羁的舞蹈、色彩斑斓的彩车、盛大的假面舞会、诙谐夸张的讽刺剧演出,让人们如醉如痴,不能自已。
南美演员把狂欢节的气氛带到北京
他山之石,可以借鉴。但哪些要"拿来",哪些要"摈弃",哪些要"改造",哪些要"创新"?选择后的各种元素如何组合,如何融合,如何成为一个整体?需要我们精心设计和反复论证。在酝酿的过程中,我们提出了一个"盛装行进"的全新概念,而没有使用我们习惯了的"游行"的概念。因为在过去的日子里,"游行"这个词被政治化了。我们今天要搞的活动,是展示多元文化的,是五彩缤纷的,是愉悦老百姓的。当然,我们还有许多深层次的考虑。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我们觉得北京应该提供一个展示世界文化的大平台。那时就产生了塑造北京良好城市形象的考虑,想让这个活动成为北京的一张名片。当时我们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努力遭受挫折,我们想从中总结教训,从头再来。第一次申奥,我们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持,和我们与外界存在隔膜是有关系的。从我们自身检讨,我们的对外宣传工作还是很不到位的,别人对我们还很陌生,甚至存在偏见。我们急需做的事情,就是消除这种隔膜,让外国人了解一个真实的北京、真实的中国。
"仍见我向往的东方乐土"
中国是历来崇尚和谐和平的国家,但在许多外国人眼里,中国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他们像盲人摸象,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对我们的了解只是一鳞半爪。近几年来,西方出于自身的经验等原因,对中国的强大抱有戒备和恐惧感,甚至有少数人鼓吹"中国威胁论"。有一期美国《时代》周刊,其封面上的画面耐人寻味:一边是米开朗琪罗雕塑作品中大卫的形象,一边是我国古代陶俑士兵的形象,两个人正在掰手腕。显然,这个封面的设计者在暗示:一个崛起的中国,迟早会同西方大国进行一场较量。在2005年联合国首脑会议上,我国领导人首次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的主张。这一主张就是我们对世界和平的一种承诺,就是我们对西方"恐惧"的回应。我认为,文化交流是建立信任的一个有效途径,我们可以用中华文化的力量消除西方人的种种疑虑。因为中华文化是我国人民在历史长河中积淀而成的精神财富,是一种具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 "软力量"。向外界充分地展示我们优美和谐文化,是一种高明的做法,它会告诉世人,实力的增长不一定意味着必然要扩张,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致力于构建一个和谐世界、大同世界。事实上,和谐就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