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不能仅靠推论,要有真凭实据。幸运的是,眉州一带的方志提供的证据表明:少年苏轼确实如他所言,经常“逃窜山林”。孔凡礼先生的《苏轼年谱》提供了大量的资料 :
连鳌山,在(眉州)西南九十里,山形如鳌,旁即栖云寺。东坡少时读书寺中,尝于石厓上作“连鳌山”三大字,大如屋宇,雄劲飞动。
——《蜀中名胜记》卷十二《眉州》
栖云山,(眉山县)治西八十里。山阴与丹稜赤崖相对,层峦绝壑,翠障丛蹊,积为佳胜。下临栖云寺。旧传东坡病后游栖云寺,有题壁诗,今亡。
——《眉山县志》卷一
三峰山,(眉山县)治西七十五里。……山右有洞,……俗名巴蛇洞,《蜀故》云:有东坡读书处。(同上)
——《眉山县志》卷一
东坡山,(眉山县)治南四十里。有实相寺,相传系东坡读书院。
——《眉山县志》卷一
华藏寺,(眉山县)治南三十里。上有东坡读书台古迹。
——《眉山县志》卷十三
(眉)州治五里山华藏庵前,一峰突起,平如掌然,为东坡先生读书堂。……(上)岩在(州)治东南十八里。……岩有三石筍鼎峙,宋苏东坡尝读书于此。
——《眉州属志》卷二《古迹?青神?上岩》
去上岩二里许……有唤鱼池,……东坡书“唤鱼池”三大字。
——《眉州属志》卷二《古迹?青神??中岩》
连鳌山、栖云寺、三峰山、巴蛇洞、实相寺、华藏庵、上岩、中岩、唤鱼池,遍及眉山西、南、东南各地,远者七八十里,近者也在山中。
苏轼自嘉祐二年中进士后,曾经两度返回眉山,均系替父母守丧,此间他绝无逃到山中读书悟道之理。这些遗迹,处处都在印证着他的坦言:“轼龆龀好道”,“少时本欲逃窜山林”。由此可见,苏轼后来屡次说:“余本田家,少有志丘壑”(《跋李伯时卜居图》)、“嗟我昔少年,守道贫非疚”(《次韵答章传道见赠》),决不是一般文人的故作清高,强说归隐。
既然苏轼“逃窜山林”与婚姻有关,那么这个婚姻另一方是不是王弗呢?
回答是否定的。苏轼与王弗成婚于至和元年(1054),苏轼已19岁,在当时应算“大龄青年”,与“少年”和“龆龀”相去甚远。从苏辙17岁而娶史氏而看,苏家给苏轼议婚也应在16岁前后。而那时王弗年仅13岁,根本不存在这种可能。
《东园丛说》说苏轼读书于山中,结识“邻家豪右之女”,这与王弗的家境更远。王弗之父王方仅是青神县的一名乡贡,家境远远比不上苏家。
从苏轼的足迹来看,他与王弗成婚之后,终日埋头读书写文章,王弗“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亡妻王氏暮志铭》),两情相悦,毫无芥蒂,哪里有半点八百年后鲁迅与朱安女士之间的窘境?在这前后,苏轼开始与父亲的好友史经臣议论古今人物 ,并随父亲到成都拜见大帅张方平去了,俨然是位中规中矩的谦谦学子,因此才能在婚后二年便一举“出人头地”,名动京师。
那么苏洵在早年给苏轼所议婚事,究竟是什么人家的女儿?是何方“豪右之女”呢?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