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史 》 甲午悲歌--北洋水師的覆沒 》
2侵略臺灣吞併琉球
鄭彭年 Zheng Pengnian
1871年11月30日,琉球宮古島民的兩艘進貢船(實際上是以進貢為名的商船),離開那霸港駛往中國。不幸中途遇暴風,漂流海上,一艘幸還,另一艘漂到臺灣西南海岸高山族牡丹社的八遙灣。該船共有船員69名,其中3名淹死,66名登陸。登陸的船員中,54名被臺灣高山族殺死,12名逃出,在鳳山縣受到清政府保護。同年12月11日,又有琉球八重山島民的兩艘進貢船離開那霸港開往中國,中途遇暴風,漂流海上。一艘下落不明,另一艘於12月28日漂到臺灣,45名船員同樣受到鳳山縣政府保護。1872年2月,前後兩批琉球難民57人,由當
局送到福州的琉球館,7月平安回到那霸。同年4月,日本小田縣民4人,也遇難漂到臺灣,被高山族殺害。
臺灣高山族殺害琉球人和日本人的消息傳到日本,朝野大嘩。鹿兒島縣參事大山綱良要求政府“興兵問罪”。熊本鎮臺鹿兒島分營長官樺山資紀趕到熊本,對熊本鎮臺司令官桐野利秋說:“我國民和琉球民無故遭到臺灣民的慘殺,此仇不可不報,否則日本在世界上還有什麽面子。”桐野利秋說:“此事政府一定會有相應的措施,我定將你的意見反映到陸軍剩”樺山資紀搖頭說:“不行,那要等到什麽時候?我的心激動得快要跳出來了,等不及那麽長的時間。”桐野利秋安慰說:“別太激動,這是有關國際的大事,不能輕率從事。你先回去吧。”
樺山資紀見無結果,衹好回鹿兒島。但此事一直使他寢食不安。後來樺山資紀實在忍不住了,自費赴東京,直接嚮新成立的陸軍省呼籲,建議嚮臺灣派出生蕃探險隊。陸軍省大輔西鄉道對樺山資紀說:“我國嚮來不受他國欺侮,這個事件一定要處理。不過現在木戶、大久保等政府决策人都隨岩倉使節團去歐美訪問了,待他們回來後一定盡快作出决定,並通知熊本鎮臺。你是初次到東京吧,痛快玩幾天後回營,路費由省付給。”
從1873年5月起,木戶、大久保、岩倉等首腦從歐洲回國,他們在侵臺前策劃了一係列外交陰謀。首先,強迫琉球國改為日本的藩屬,切斷與中國的關係;其次承認“琉美條約”,爭取美國承認琉球是日本領土;最後派人到中國,試探清政府對臺灣和琉球的態度。
1873年2月23日,同治帝大婚親政,日本派遣外務卿副島種臣及外務權大丞柳原前光來中國祝賀並互換《中日修好條規》。柳原前光先到總理衙門就臺灣事件提出質問,總署大臣毛昶熙、董恂答道:“‘番民’殺琉球民之事已經聞得,但害貴國人則未聞。臺、琉兩島均是我屬土,屬土之人相殺,裁决在我。我恤琉人自有措置,與貴國無涉,不煩過問。”
柳原前光爭辯道:“琉球嚮來是日本的藩國,其國王尚泰為日本的藩王,列於華族,怎能說與我國無關呢?再者,貴國既知撫恤琉人,為何不懲臺‘番’呢?”毛、董兩人說:“殺人者皆‘生番’,故且置之化外。日本之蝦夷,美國之紅番,皆不服王化,此亦萬國之所時有。”柳原前光說:“‘生番’害人,貴國放棄不管,而我國卻要嚮島人問罪,因兩國盟好,故事先告知。”毛、董說:“‘生番’既然是我國化外之民,伐與不伐,貴國自裁。”柳原前光聽到打不打由日本自己决定這句話,不禁大喜,連忙告辭,退出總署,趕緊回國。
1874年4月,日本政府在長崎設立臺灣事務局,任命參議大隈重信為局長,陸軍中將、陸軍省大輔西鄉從道為都督,陸軍少將𠔌幹城、海軍少將赤鬆則良為參軍,聘請美國原駐廈門領事李得仙為參謀,具體策劃武裝侵臺活動。不久,日本陸軍3600人乘戰艦“大功”、“大有”號及從英美租來的輪船,從品川出發,到長崎集中。不料美國駐公使芬堪對日本說:“貴國發兵進入中國領土,中國必以為侵犯邊境;貴國雇用我國輪船和人民,中國必以為我國援應。我與中國也曾訂盟,應守中立公法。故凡屬美國所有,全部收回。”並令美國駐廈門領事逮捕李仙得。英國公使也反對日本侵臺。於是日本內閣急令權少內史金井之恭、內務卿大久保利通先後趕到長崎,阻止出兵。
但是西鄉從道不遵命令,內閣衹得聽之任之。西鄉從道將輪船還給英美,另外以16萬元購得輪船兩艘,準備出發。日本駐廈門領事福島九成給廈門道一信,轉送浙閩總督李鶴年,聲稱假道至臺灣嚮“生番”問罪。李鶴年復信說:“臺灣全島為我所管領,‘土番’犯禁,我自有處置,為何要藉日本兵力?至於貴國的4名遇害者,曾受我臺灣府吏的救護,怎能以怨報德!請速收兵,勿啓兩國之釁。”西鄉從道怎會聽李鶴年的勸告呢?
同年6月15日,日軍1600人乘“日進”、“孟春”和“三國”號3艘輪船從長崎出發,直赴臺灣。16日抵達臺灣,輪船停泊社寮澳,當日登陸完畢。高山族聞訊,組織族人前來誘敵。日軍聞報,立即以槍射擊,打死一人,其餘逃奔叢林。日軍正欲追擊,有一“熟番”勸告說:“不可追,有埋伏。”日軍接受勸告,沒有追擊,在龜山安營紮寨。7月5日,日軍從車城社入山,攻打竹社、鳳口、石門諸社。高山族在石門天險壘石力拒。日軍繞道出其背後,殺高山族30餘人。此時西鄉從道乘“高砂”艦來增援,共有兵3000人。日軍在西鄉從道指揮下分三路進攻,盡燒村落,越過四溪,深入到牡丹社。高山族伏於叢林,進行遊擊戰。日軍疲於奔命,無計可施,衹得退守龜山,在這裏造都督府,設醫院,修橋梁,築道路,開荒屯田,作長久之計。
浙閩總督李鶴年得悉日軍入臺之後,立即嚮朝廷報告,清政府命船政大臣瀋葆禎為欽差,督率福建水師赴臺觀察動靜。瀋葆禎抵臺後,派福建藩司潘尉雨、臺灣道夏獻綸去和西鄉從道談判。
7月14日,潘、夏兩人到車城客館,質問西鄉從道:“日本何以出兵?”西鄉從道說:“中國不管化外之人,讓我國自行處置,所以我們來為同胞報仇。”雙方反復辯論,相持不下。7月20日,雙方從日出談到日落,毫無結果。潘尉雨〖DD)〗氣極了,拂袖起身,被西鄉從道按祝西鄉從道說:“我國暴師海外,糜財勞師,為貴國開荒,費用耗損,豈可勝計?”潘尉雨說:“如果如此,則將為日本賠償軍費。”西鄉從道聽了此話大喜,談判繼續到天黑。最後達成協議三條:一是中國賠償日本軍費;二是中國嚴格管束高山族,不使日本漂流民受到損害;三是立約後日軍全部退出臺灣。
當初西鄉從道入侵臺灣的時候,柳原前光來北京,與總署談判未成,勢將開戰。日本立即嚮諸道徵兵,購買兵艦,準備大戰。中國則在澎湖列島建造炮臺,在臺灣敷設海底電纜,嚮德國購置毛瑟槍3萬支,嚮丹麥訂購鐵甲艦。福建巡撫王凱泰帶兵25000人渡臺。日本見中國大規模備戰大驚,內務卿大久保利通偕李得仙來談判。大久保要求賠款300萬元,軍機大臣文祥、巡視臺灣大臣瀋葆禎堅决不答應。瀋葆禎上奏道:“倭備雖增,倭情慚怯,彼非不知難退,而謠言四布,冀我受其恫嚇,遷就求和。但我厚集兵力,使其無隙可乘,自必貼耳而去。”瀋葆禎又寫信給李鴻章說:“大久保之來,其中情窘可想。今欲速之意在彼,不在我。我既以逸待勞,以主待客,自不必行成。”
然而總署諸大臣不能堅持,最後以賠銀50萬兩達成協議,並訂約三條:一、日本此次出兵是保民義舉,中國無可非議;二、中國賠銀50萬兩,其中10萬兩為難民傢屬的撫恤金,40萬兩為日軍留臺設施的補償金;三、中國應對高山族妥為約束,以期永保旅客安全。至10月20日雙方蓋印換約,日軍從臺灣回國。
自從1872年日本將琉球變為藩國,國王尚泰列為華族,並在東京賜府第令其居祝尚泰稱病拒赴東京,仍與中國保持貢屬關係。日本為結束琉球兩屬狀態,斷其與中國的關係,於1875年進兵琉球,命令其撤銷在福州的琉球館,貿易業務撥歸廈門日本領事館,禁止嚮清政府進貢及參加祝典。次年,日本強行接管琉球的司法權和警察權。尚泰偷偷乞求清政府助其復國,但李鴻章以琉球朝貢本無大利為理由,對日本采取容忍、妥協的態度,最後導致尚泰被擄去,琉球被日本吞併。1879年琉球改為衝繩縣。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目錄 | 1野心初露 | 2侵略臺灣吞併琉球 | 3《江華條約》與朝鮮新舊黨之爭 | 4火燒日本公使館 | 5《濟物浦條約》簽訂 | 6壬午兵變平息與大院君被擄 | 7開化黨發動政變 | 8甲申政變失敗 | 9再燒日本使館與 | 1金玉均之死 | 2北洋海軍檢閱與朝鮮東學黨起義 | 3中日出兵朝鮮 | 4起義平息與李鴻章失策 | 5中日撤兵談判破裂 | 6日本御前會議决定開戰 | 7演出“逼宮”醜劇 | 8李鴻章的幻想 | 1豐島海戰 | 2屈辱與光榮 | 3成歡之戰與中日正式宣戰 | 4“避戰保船”與“主動出擊” | 5平壤大會戰 | 6黃海海戰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