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异国风情 》 感受日本 》
第3节:感受日本(3)
欧阳蔚怡 Ou Yangweiyi
“茶道是日本文化的结晶”这句话早有耳闻,因为那次难忘的经历,我对茶道一直保持着敬而远之的态度,所以也不曾想过“结晶”在何处。从第一次“见识”茶道到现在,时隔十多年,岁月已经让我对周围的生活和日本人的为人处世有了一些了解。与他们交往越深,越是觉得中国的孔孟之道和关于修身养性的话题对他们来说不是修养的道理,而是渗透在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规范之中的常识和本能。
他们从小就被教育“言行举止要谨慎有礼”,小学生们都懂得“待人处事,以和为贵”,“言多必失忍口舌”是普通人都得做到的处世之道。每一个成就大事的人都有着“卧薪尝胆”的历练,任何一个违背了“诚笃守信”的品牌会立刻在公众的唾沫中淹没、消亡。一个有地位的人往往是“深藏不露,低调做人”,一个大的计划的胜算必定都有“不动声色,暗渡陈仓”。
我对周围很多朋友深厚的涵养和他们举手投足之间的优雅含蓄望尘莫及,也对他们是如何修炼的百思不解。为迎接国内朋友的到来,我特意读了几本关于茶道的书籍。读了茶道的介绍,我似乎有些大彻大悟的感觉。尽管普通人中通晓茶道的并不多,但是他们在各种场合的仪态都是茶道的基本动作,社会生活中必须遵守的原则都是习茶悟道者必须遵从和修炼的礼法。
茶道是从中国传入日本的,茶道中蕴涵着儒教和道教精髓。在几百年的文化传承中,日本人已经把这些精华糅合在他们的日常行为和精神世界中,只是人们在生活中不会刻意去区分哪些是茶道的规范,哪些是茶道的讲究,在他们看来这些都是做人的基本道理。
我带领中国朋友去了爱知县陶器资料馆里面设置的茶室,在那里体验茶道最后的过程——半个小时的品茶。
当我身临茶室的时候,挂轴上幽静的文字、花器里恬淡的花草、晶莹剔透的点心、做茶人讲解喝茶方式和礼节时的动作举止,这些都让人觉得已经置身于超凡脱俗的淡泊世界。
平时,人们在正规的茶室品茶的机会并不太多,然而,他们的生活情趣中却弥漫着和茶道千丝万缕的联系。
大凡有文化修养的男女都对茶道有所造诣,难怪名门闺秀出嫁前都一定要学习茶道花道。与其说她们的学习是一种身份象征,毋宁说是茶道花道是一种与身份相符的人格磨练,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修身养性,感悟人生哲学。当一个人达到对茶道运用自如的境地后,他的内心也会悟出茶道的精髓,也就必然修炼出了优雅的举止和超然的精神。我们甚至可以在日本人的产品开发、制造、销售等企业理念中发现茶道精神无所不在。
记得许多年前在国内的时候读到过一篇印象很深的文章,说的是一个来中国的日本孩子因为沿路没有找到垃圾箱,手捏着吃过的冰棍木棒走了一个上午都没有将垃圾扔在地上。其实,只要来过日本的人留心一下就会发现,这样的事情对普通的日本人来说是习以为常、理所当然的。
茶道的礼节中就有一条常识:“在茶会吃过点心的纸屑要用手绢或怀纸包好带走,不可留下。”可见早在几百年前,日本的茶道文化中就告诫茶道习者不要留下垃圾。平时我也发现,在去日本人家里做客的时候,我会寻找室内垃圾桶扔掉垃圾,而一同去的其他女客人却把纸屑悄悄放到自己的口袋里带回家。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感受日本(1) | 第2节:感受日本(2) | 第3节:感受日本(3) | 第4节:感受日本(4) | 第5节:感受日本(5) | 第6节:感受日本(6) | 第7节:感受日本(7) | 第8节:感受日本(8) | 第9节:感受日本(9) | 第10节:感受日本(10) | 第11节:感受日本(11) | 第12节:感受日本(12) | 第13节:感受日本(13) | 第14节:感受日本(14) | 第15节:感受日本(15) | 第16节:感受日本(16) | 第17节:感受日本(17) | 第18节:感受日本(18) | 第19节:感受日本(19) | 第20节:感受日本(20) | 第21节:感受日本(21) | 第22节:感受日本(22) | 第23节:感受日本(23) | 第24节:感受日本(24) | |
| 第 I [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