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 國史十六講   》 1-老子、孔子與諸子百傢      樊樹志 Fan Shuzhi

  令人尊敬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針對“三農”問題的癥結――地權不均,提出“平均地權”的主張。如果不為尊者諱,實事求是分析的話,其中頗有一些問題。孫中山的“平均地權”是以土地國有代替土地私有為前提的。極而言之,在孫中山思想中,平均地權和土地國有是合二而一的。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發表的黨義第四條中,就有“主張土地國有”的規定。鬍漢民在《民報》第三號,發表黨義六條說明,把土地國有與古代的井田制度相比擬。這種解釋有沒有違背孫中山的原意呢?沒有。
  孫中山曾多次從不同角度闡述他的平均地權思想,對井田制度及王莽改製、王安石變法給予高度評價。他說:
  ――“平均地權者,即井田之遺意也,井田之法既板滯而不可復用,則唯有師其意而已”;
  ――“中國古時最好的土地制度是井田製,井田製的道理和平均地權的用意是一樣的”;
  ――“諸君或者不明白民生主義是什麽東西。不知道中國幾千年以前,便老早有過這項主義了。像周朝所實行的井田制度,漢朝王莽想行的井田方法,宋朝王安石所行的新法,都是民生主義的事實”。
  孫中山以明白無誤的語言告訴人們,他的平均地權,他的民生主義,衹不過是古已有之的井田制度的再版,因為兩者“用意是一樣的”。令人驚訝的是,他把民生主義與王莽“想行的井田方法”,王安石的“新法”,排在一個行列裏。從中人們不難看出某種一脈相承的傳統思想:對公社與井田的贊美與懷戀。公社與井田,以及恢復公社與井田的嘗試,竟然成為“平均地權”的出發點,實在是耐人尋味的。
  第三講 老子、孔子與諸子百傢
  老子與《道德經》、道傢
  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楚國人。他曾經擔任周朝的史官――“守藏室之史”,負責管理藏書,因此見聞廣博,熟悉典章制度。據說孔子還屈尊嚮他請教“周禮”,可見他是一個很有學問的人。由於對周朝喪失信心,對世事感到厭倦,便西行出關,到西部山中尋求清靜解脫。
  他應關令尹之請,把他的思想寫成《道德經》(即《老子》)。這篇文字簡略含義晦澀的文章,充滿了神秘的色彩。開篇第一句話就令人費解:“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凡是可以言說出來的道,不是亙古不變的道;凡是可以標註出來的名,不是亙古不變的名。他不但把“道”說得盡善盡美,而且把遠古先民的原始生活理想化。他認為,用結繩記事而不是用文字,那種極樂無知的生活遠比現在美好。他針對當時社會變革的“有為”,鼓吹“無為”,即無所作為。他認為任何社會進步都會招致禍亂,生産發展會增長人們的貪欲,而貪欲是爭鬥的根源;文化提高會增長人們的智慧,而智慧是爭鬥的工具。因此他主張回到沒有文明的時代,回到渾渾噩噩的“小國寡民”世界,回到“老死不相往來”的“無為”狀態。這顯然是一種對現實絶望的復古主義。
  鬍適1954年在臺灣大學演講,認為老子提倡的是“無政府主義”。他說,老子主張“天道”,就是“無為而無不為”。老子認為用不着政府;如其有政府,最好是無為、放任、不干涉,這是一種無政府主義的政治理想;有政府等於沒有政府;如果非要有政府不可,就是無為而治。顯然,老子對於當時的政府很不滿意,所以說了這樣的話:“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意思是說,人民之所以饑餓,是因為政府徵稅太多,所以饑餓;人民之所以難統治,是因為政府太想有所作為,所以難統治。
  令人驚嘆的是,這種消極無為的思想,用一種充滿哲學思辨的方式陳述出來,閃爍着炫目的火花。他指出,世上的萬事萬物都是對立統一的,如正與奇、福與禍、剛與柔、強與弱、多與少、上與下、先與後、實與虛、智與愚、巧與拙。矛盾的雙方是對立的,也是可以互相轉化的,這就是所謂“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也就是所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西方哲學的熱門話題:“世界從何而來?”老子的《道德經》有這樣精彩的解答:“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在老子看來,“無”比“有”更加根本,“無”是天下萬物的根源,“無”就是他反復論述的“道”。
  老子說:“有物渾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有一種在天地之前生成的東西,它寂然不動,寥然空虛;它獨一無二,自古至今不改變,流行於萬物而不倦怠;它産生天下一切,可以做天下一切之母。這就是“道”。被他闡述得如此深奧莫測的“道”,給中國傳統文化帶來深遠影響,因此後人把他創立的學派稱為道傢。
  比老子晚200年的莊子,發揮老子的思想,後人並稱他們為“老莊”,成為道傢的二巨頭。莊子,名周,在宋國做過漆園吏,拒絶楚莊王的聘請,過着隱居生活。他把老子的深奧哲理用生動的寓言表述出來,率性、?己、汪洋恣肆。他認為,“道”是宇宙萬物之源,世上本無事物,由道派生出天地、帝王,派生出一切事物,以及它們的真偽是非。“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世俗的見解,如儒傢、墨傢所宣揚的是非,都衹是相對的是非,相對的是非不能作為絶對判斷的標準。“道”是變幻不定的,分什麽彼此,分什麽是非?不如渾渾沌沌,一切聽其自然。這是一種逃避現實的消極思想,主張無己、無名、無功,甚至忘記自身的存在,達到與天地萬物渾然一體的境界,也就是“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無差別境界”。
  具體到對於歷史的看法,莊子和老子一樣,都有一種今不如昔的史觀。莊子說:黃帝治理天下,“使民心一”;堯治理天下,“使民心親”;舜治理天下,“使民心競”;禹治理天下,“使民心變”,結果導致“天下大駭”。在他看來,夏禹時代顯然比不上黃帝時代,也比不上堯舜時代。
  不過莊子自有他的魅力,道傢學說的相對性、神秘性,在他那裏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最讓人津津樂道的例子是,莊子夢為蝴蝶,醒來後,竟然不知自己是夢為蝴蝶的莊子,還是夢為莊子的蝴蝶?
  請看莊子的名言:
  ――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該來之時,人們應時而生;該去之時,人們順理逝去。人們的生死順時應勢,就不會因此而忽喜忽悲。)
  ――天無為以之清,地無為以之寧。(天無所作為纔清高,地無所作為纔寧靜。)
  ――予惡乎知說生之非惑邪?予惡乎知惡死之非弱喪而不知歸者邪?……人生天地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我哪裏懂得貪生不是迷惑呢?我哪裏懂得畏死不如後生之視死如歸呢?……人生活在天地之間,就像白馬飛馳着越過一條縫隙,轉瞬即逝。)
  道傢的創始人老子,後來被道教推崇為教主,因此,後世把道傢與道教混為一談。其實,兩者之間不啻天壤之別。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1-從“大同”到“小康”1-早期中華文明的輝煌1-老子、孔子與諸子百傢
1-中華帝國的初建(1)1-中華帝國的初建(2)1-讖緯、清議、玄學
1-鬍人漢化與漢人鬍化的時代1-唐:充滿活力的世界性帝國(1)1-唐:充滿活力的世界性帝國(2)
1-唐:充滿活力的世界性帝國(4)1-帝國的衰落與分裂1-繁榮和創造的黃金時代――宋朝
1-儒學的新發展及其社會影響(1)1-儒學的新發展及其社會影響(2)1-明帝國的專製政治(1)
1-明帝國的專製政治(2)1-朋黨之爭與文人社團(1)1-朋黨之爭與文人社團(2)
1-面嚮海洋的時代1-面嚮海洋的時代(1)1-面嚮海洋的時代(2)
1-中華帝國的末代王朝――清1-“夕陽無限好,衹是近黃昏”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