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类 》 性情解读:刘绪义读春秋 》
第3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3)
刘绪义 Liu Xuyi
大家知道,中国是拜孔子为"教父"的,那时没有"国父"一说,要不然,当今的"国父"怎么样也轮不到一个叫中山先生的人。而《论语》正是"孔教父"的语录,和当年的《毛主席语录》一样,是中国人的"红宝书",可能还不止人手一本,因为一个人一生可能不止读烂一本二本《论语》。《论语》的地位有多高,大家只要想象一下当年《毛主席语录》的地位有多高就行了。而《春秋》竟然一直在和《论语》争高低,虽然粗略算来,两本书的输赢在时间上不相上下,也可以想见《春秋》有多么重要了。而我还认为,《论语》虽然打着"教父语录"的招牌,可是它的成书时间较《春秋》要晚得多。我专门做过一篇三万字的文章,考证《论语》成书大概也就是汉武帝时代。而这个时候,《春秋》博士都开了好些年了。也因为这个原因,不管从五经到七经,从七经到九经,还是从九经到十三经,这里面经的数量不断增加,而《春秋》作为经的首席地位始终不可动摇。
学过一点历史的人都知道,有一个"春秋笔法"。什么叫"春秋笔法"呢?就是人们认为,《春秋》中每用一个字,都必含有褒贬的意义在,真的是"一字入公文,九牛拔不出"。后世因而称这种以曲笔而寓意褒贬的文字叫做"春秋笔法"。这种笔法对于在中国写历史的人来说,真是太有用了。大伙知道,中国历史上最漫长的就是帝国时代,一言兴邦一言丧邦,发展到后来,文字狱盛行,"清风"的"清"字可以指涉清朝的清字,"灯光"的"光"字可以指涉皇帝的出身--和尚。总之在中国,不仅说话要格外注意,写字就更需要小心谨慎了。在这样一个毫无言论自由的国度,春秋笔法简直就是一根救命稻草,太有用了。没有这个法宝,我们的历史不知如何写下去,那二十五史恐怕都只能是一堆垃圾,早就被丢进昆明湖了。
《春秋》还是一部集经学、史学和文学及人学于一体的经典。《春秋》是经学,这毫无异议。董狐的后人董仲舒就是凭着一部《公羊春秋》而成为当时的大儒,后世的儒学宗师。司马迁就跟老董学过春秋,汉武帝也在董仲舒手下念过春秋。《公羊春秋》比起《左氏春秋》来,说实话又要稍逊那么一丁点,所以后世治《左氏春秋》的,不仅官做的比董仲舒大,而且声名也比董仲舒高。
汉代治"春秋学"的人太多了,然而,个个都治出了些名堂,不管是资质浅的还是悟性差的,最终都能功成名就。公孙弘就是一个。
公孙弘这个人小时候是个替富人在海边放猪的娃,是个没有什么才干的人,做一个县的狱吏这么不要动脑子的官都做不好,还被开除了;后来出使匈奴,因为不会办事又一次被开除;但就是这样一个人由于苦读《春秋》,读到六十岁,川国的地方官推荐他去应皇帝的求贤诏,他当时还不敢去,后来终于去了,这一去不得了,皇帝要这些应征的文学儒士写对策,他一写,就被皇帝定为第一名,拜为博士。后来又出掌京师的地方行政长官左内史,才进京第四年就做到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又过了两年,被提拔做丞相。做丞相还不打紧,又封他为平寿侯。历史上丞相封侯的先例就是从他老人家那里开始的。而董仲舒还只做到汉代一个王的丞相。可见,汉代的政治始终是离不了《春秋》的。
唐代的啖助、韩愈也是对《春秋》颇有研究的。不过后来韩愈主张把《春秋》束之高阁,因为这个时候社会上"三传"齐出,互相诋毁,就有了一股怀疑《春秋》之风。但是尽管如此,时人对《春秋》的评论还是相当高的。晚唐有个叫陈岳的,他在总结时,说了这样一番话:"圣人之道,以《春秋》而显;圣人之义,以《春秋》为高;圣人之文,以《春秋》而微;圣人之旨,以《春秋》而奥。"而到了"治《春秋》者莫多于两宋"的时代,一代大儒朱熹更是要求把《春秋》当史来看。
用《春秋》治国,竟然经久始衰,这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奇观。仅仅只是一部史书,后人为何如此看重呢?其原因之一,就是春秋是我国历史上人文世代的开端,而且还是儒家文化的先声,中国思想文化中的儒家传统是如何来的,不知春秋是无法知后世的。
《春秋》是史学,这同样不用多言。孟子说:"诗亡然后春秋作"。何意?从字面上来解,就是《诗经》时代消亡了,人们都不再用诗引诗唱诗了,春秋时代就来到了。可见,春秋时代是紧承诗经时代的,二者合起来又构成是封建时代的主体部分(还有一部分是战国,而战国无正史),它们又是秦始皇所开创的帝国时代的先声。只有知道这个封建时代,才可能理解秦始皇为何要改制成帝国时代,也才明了,为何"千载犹行秦法制"。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1) | 第2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2) | 第3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3) | 第4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4) | 第5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5) | 第6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6) | 第7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7) | 第8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1) | 第9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2) | 第10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3) | 第11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4) | 第12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5) | 第13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1) | 第14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2) | 第15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3) | 第16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4) | 第17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5) | 第18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6) | 第19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7) | 第20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8) | 第21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9) | 第22节:莽夫当国,历史不可承受之累(1) | 第23节:莽夫当国,历史不可承受之累(2) | 第24节:莽夫当国,历史不可承受之累(3) | |
| 第 I [II] [III] [IV] [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