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陽光八萬裏:2007年最具實力的散文集   》 第3節:惟有茗者留其名(2)      古清生 Gu Qingsheng

  在唐朝的時候,茶風日漸繁盛,文人墨客以茶會友。但是,唐朝 的茶跟今天的不相同。那時候的茶須加入蔥、薑、棗、橘皮、茱萸、薄荷、????等烹煮,主要講究它的藥用功能,陸羽著《茶經》開始倡導煎飲法。陸羽在天寶十四年(公元755)間遊至浙江湖州專事研究茶葉,五年後隱居苕溪著《茶經》,此間被湖州刺史顔真卿召去編纂《韻海鏡源》,這功夫遼闊了視界,予《茶經》以許多文化註入。
  陸羽生性執著,兩次拒從唐德宗賜官之命,他一生就得意於衹身往來野山雄川,問茶探水,煮水烹茗,以茶交天下朋友,然後吟詩著文。所以,今天到得諸多山林茶園,都說當年陸羽來過此地,拎了一把茶壺,煮水烹茗,喝得好生愜意,忘情不返或大贊其茶。衹是陸羽傳了《茶經》,他一生的詩文大多散佚,就了無對證,感覺不論去了中國哪方山水,都像是循了陸羽足跡跋涉,有茶蹤者,皆有陸羽,每遇此境,心中是暗生愧意:就是不論怎麽走吧,為什麽都走不出陸羽?因此敢問世間飲者,誰能比過茶聖?
  唐朝詩人盧仝著《飲茶歌》,他的聲名僅次於陸羽,舊時文人墨客,茗間高隱,都稱盧仝是茗中亞聖,而且好以盧仝自居,想來是他的人文關懷情結感動了人。他贊茶,且關懷採茶人:“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巔崖受辛苦。”然而,盧仝的茶名遠揚,可能得益於他的“七碗主義”,大碗茶盧仝,他的豪情與牛飲,衹有酒界詩仙李白可以相比,盧仝的七碗茶是:
  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捲。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嚮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在何處?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飲茶歌》
  飲茶能飲到此般酣暢淋漓的境界,盧仝茗中亞聖的地位也就可以當仁不讓了。盧仝又稱玉川子,他的家乡河南濟源還有一個玉川泉,那是他曾經汲水煮茗之泉,關於這一點,現代人不論怎麽飲茶,條件優越的達官新貴,也是難以追隨的。現代都城,我除了在杭州河坊街旁的古井巷尚見到水井有水可飲以外,就衹在山西洪洞縣的蘇三獄中見過井了,那井不及電綫桿粗,石板鑿的圓井口,井沿有索痕,但那井中絶非善水。
  今天的都城,飲水都來自自來水管,沒有人去命名一個玉川水竜頭。我在豐臺住時,搞到了一包上品的西湖竜井,約有一斤,一時間興奮得不得了,巴不得喊來半城北京人來共享。但是,豐臺水硬,泡的西湖竜井還不如茉莉花茶末子京華8號芳香,衹好用礦泉水,買的是西山蘭臺礦泉,碰巧了,茶之色香味極佳,爾後相繼換過幾種礦泉試泡,衹有西山蘭臺礦泉水適宜。 當然,北京還是有好水的,那要自己去取。比如從北京植物園沿山徑往上走,到櫻桃溝,那裏有一股好泉,宜於泡上品好茶。但後來又有人說,做了假,被人埋了水管通嚮那裏,因泉枯。不過無妨,還可以開車去懷柔、密雲的白雲深處,也有甘洌好水。
  范仲淹寫《嶽陽樓記》,得“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千古名句,他的名詩《鬥茶歌》一樣有“鼎磨雲外首山銅,瓶攜江上中泠水。黃金碾畔緑塵飛,碧玉甌中翠濤起”。范仲淹的貢獻,還在於他將宋朝時鬥茶的盛景作了傳神的表述:
  衆人之濁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試與招魂魄,劉伶卻得聞雷霆。
  盧仝敢不歌,陸羽須作經。
  森然萬象中,焉知無茶星。
  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陽先生休采薇。
  長安酒價減百萬,成都藥市無輝煌。
  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風飛。
  君莫羨花間郎衹鬥草,
  贏得珠璣滿鬥歸。
  ——《和章岷從事鬥茶歌》
  宋朝鬥茶,當是飲茶歷史以來的茗事盛景,坊間也有多種傳記表達,不過多不及范仲淹寫得如此大氣浩然,恢弘壯闊,鬥茶的宋朝遠去了,今天的茶文化還在復活的道路上,蠻讓人懷想宋朝,親近宋朝,要是能夠回到宋朝去,吟茗中歌謠,當是一大爽事罷。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湖南人民出版社
第1節:我心中的梯田第2節:惟有茗者留其名(1)第3節:惟有茗者留其名(2)
第4節:秋椒小燒(1)第5節:秋椒小燒(2)第6節:黲子魚
第7節:味蕾上的故鄉第8節:魚宜三吃(1)第9節:魚宜三吃(2)
第10節:我敬愛的番薯第11節:桑椹(1)第12節:桑椹(2)
第13節:燕坐華榭第14節:土魚的品味報告(1)第15節:土魚的品味報告(2)
第16節:帶着魚去旅行(1)第17節:帶着魚去旅行(2)第18節:遙遠的地衣(1)
第19節:遙遠的地衣(2)第20節:遙遠的地衣(3)第21節:遙遠的地衣(4)
第22節:遙遠的地衣(5)第23節:遙遠的地衣(6)第24節:年酒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