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者 玄奘西遊記   》 第3節:玄奘身世(1)      錢文忠 Qian Wenzhong

  第一講 玄奘身世
  古典小說《西遊記》中,對玄奘身世的描寫充滿了傳奇色彩——玄奘的父親經歷了金榜題名、洞房花燭的喜悅,又遭遇了月黑風高、拋屍江底的慘劇,使玄奘尚未出生就開始經受磨難。但歷史上真實的玄奘有着怎樣的身世呢?小說中的描寫是憑空杜撰,還是有所依據?是什麽樣的人生經歷,使他敢於跋涉往返十七年,遠去西天取經?
  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的故事幾乎人人都知道,但與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這三個徒弟不同的是,唐僧在歷史上確有其人,是唐朝時一個偉大的僧人,俗名陳褘,號稱玄奘法師,又稱唐僧。他曾跋涉十多萬裏,歷時十七年,遠赴印度取經,並著有《大唐西域記》,是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旅行傢、翻譯傢和佛學家。
  按照歷史記載,在一千四百年前的唐朝,玄奘孤身一人遠行萬裏,翻過雪山,穿過沙漠,到了遙遠的印度,九死一生,說他是偉大的旅行傢那是毫無疑問的。
  說他是偉大的翻譯傢呢,那就更沒有爭議,因為他一個人翻譯或者主持翻譯的佛典達到了一千三百餘捲,而且翻譯佛典是一項非常艱難的工作,因為他是將其從梵文——現在公認最復雜、最睏難的一種語言——翻譯成中文,由金陵刻經處(今南京市內)匯集出版的玄奘譯著全集多達四百册,那就遠遠不是著作等身,而是超身了。同時玄奘還做過一件不同凡響的事,按照記載,他不僅把佛典從梵文翻譯成中文,還把老子的《道德經》和一部中國僧人用漢語撰寫的佛學著作《大乘起信論》翻譯成梵文。很可惜,這兩部譯著我們現在無緣得見,但是有記載表明玄奘曾翻譯過。
  說他是偉大的佛學家,那也沒有什麽好爭議的,他創立了法相唯識宗,是開宗立派的一位佛學大師,更不必說他從遙遠的印度,當時佛教的中心,帶回了很多新的佛教理論、佛教思想。
  但是很少有人稱玄奘為偉大的文學家。且不論他是不是偉大的文學家,有一點是非常明確的——如果沒有玄奘,沒有玄奘西行的激發,我們今天所擁有的四大古典小說名著中,肯定不會有《西遊記》。所以即使我們不能說玄奘是一個偉大的文學家,他也是一個對中國文學史上有着非常重大影響的人物。
  也正因為如此,古往今來,古今中外,很多人都對玄奘有着極高的評價。傑出帝王唐太宗曾經說“有玄奘法師者,法門之領袖也”,並形容他為“衹千古而無對”,也就是說千古無雙,像他這樣的人物千年衹有這麽一個。魯迅先生在《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這篇重要的文章當中也曾經說過:“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傢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這“從古以來”的這些人中,毫無疑問包括玄奘在內。在國際上,對玄奘的評價同樣也是非常崇高的。有些學者說,印度歷史欠玄奘的賬,是怎麽算、怎麽估量都不會過分的;有些學者更明確表示,如果沒有晉代的法顯、唐代的玄奘、明代的馬歡,印度的歷史是無法重建的。因為印度這個民族的文化與我們的漢民族、漢文化不太一樣,他的歷史觀念和時間觀念都和我們有很大的區別。
  玄奘俗名陳褘,又稱唐僧,他跋涉十多萬裏,歷時十七年,遠赴印度取經,並著有《大唐西域記》。玄奘的西行之路,被現代人認為是一條由信念、堅韌和智慧澆鑄而成的求知之路,是一個民族胸襟開放、海納百川的真實寫照。享有如此贊譽的玄奘,到底是一個什麽樣的人呢?
  這樣一個偉大的人物,我們要講述他的身世,不妨將膾炙人口的小說《西遊記》和大量關於玄奘的歷史記載結合起來,一起神遊千年之前,萬裏之外,追隨他的西遊歷程。
  在小說《西遊記》中,孫悟空也好、豬八戒也好、沙和尚也好,連唐僧騎的這匹白竜馬,來歷都交待得非常清楚,唯獨這個表面上的主要人物,這個旅行團或說取經團的團長玄奘,他的身世和出身卻沒有什麽交待。直到《西遊記》第十一回,講到有三個大臣奉唐太宗之命,在全國挑選一名有德行的高僧擔任當時中土的佛教統領,最終選定了玄奘,此時《西遊記》中纔非常突兀地出現一段話:
  轉托塵凡苦受磨,降生世俗遭羅網。
  投胎落地就逢兇,未出之前臨惡黨。
  父是海州陳狀元,外公總管當朝長。
  作為詩歌來講這不是一首很高明的詩,但是它傳達了幾點關於玄奘身世的信息。第一,玄奘多災多難,從降生開始就蒙難逢兇,歷經磨難,遭受了很多常人不能想象的苦難。第二,玄奘的父親是海州陳狀元,而他的外公總管朝政,是相當於丞相一級的人物。
  《西遊記》衹在第十一回,纔出現這麽一段關於玄奘身世的非常突兀的話。讀者諸君也許會以為,自己看書不仔細,漏了前因,再翻回到前頁,欲查明因果,但又遍查不着,因為書中原本就沒有交待。而衹有在人民文學出版社的《西遊記》裏,在第八回“我佛造經傳極樂 觀音奉旨上長安”和第九回“袁守誠妙算無私麯 老竜王拙計犯天條”之間,非常獨特地插進了一個附錄。這是當時整理此書的幾位學者別具匠心的安排,因為他們發現,在《西遊記》裏對玄奘的身世和傢世都沒有交待,而突然在第十一回出現了這麽一段話,令人無法理解,所以就把另外一個版本西遊取經小說中的一大段內容插進來作為附錄。
  這個附錄也有一個標題,叫“陳光蕊赴任逢災 江流僧復仇報本”。標題中出現了兩個人物,一個是陳光蕊,一個是名叫“江流”的僧人。這個附錄恰恰是非常完整地記述了玄奘的父母、玄奘的出身和他所遭受的磨難,以及他報仇的整個歷程。毫無疑問這是民間傳說,與歷史的真實記載有一定差距,但我們不妨以此為發端,再結合歷史記載,來瞭解玄奘的身世。
  這個附錄中提到,貞觀十三年(639年),唐太宗李世民接受魏徵提議張榜招賢,遍求天下賢才,輔佐他創建大唐的基業。招賢的消息傳到海州,海州這個地方有一個年輕的讀書人,名叫陳萼,字光蕊,就是玄奘的生身父親。海州這位陳先生看到了唐太宗招賢的榜文,回傢以後就對他的母親說,兒是讀書人,想去應考,如果僥幸考中了,可以光大門楣,封妻蔭子。這是中國傳統讀書人非常典型的一種信念,出身書香門第的陳母當然非常支持兒子的遠大理想,於是陳光蕊就趕到長安參加了這次考試。
  按照傳統民間傳說的套路,不難想見,第一,陳光蕊百分之百地考中了;第二,他一定是中的狀元,一定由唐太宗御筆欽點,這就有了第十一回所謂“海州陳狀元”。按照中國的科舉制度,第一名叫狀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依禮節他們要騎着高頭大馬,披紅挂緑遊街,接受衆人的祝賀。海州陳狀元,也就是玄奘的生身父親,便照例騎着高頭大馬,在樂隊的伴奏之下遊街。當時他還是未婚之人,年輕纔俊,這一遊,就遊出一段美好的姻緣來。
  一般來說,陳狀元這一路不會無目的地亂遊,他走着走着就來到了當朝丞相殷開山的相府樓下。殷丞相傢有小姐,名叫溫嬌,據《西遊記》裏講,生得“面如滿月,眼似秋波,櫻桃小口,緑柳蠻腰”,真所謂“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這位小姐還有個小名叫“滿堂嬌”,也就是濟濟一堂的人就屬她嬌美。倘若這位小姐如平素一般身處深宅大院,陳狀元再怎麽遛馬遊街也見她不着。但那天恰好這位殷小姐在拋綉球招親,而狀元遊街的消息,身為當朝丞相的父親想必已經通知了小姐,因此當日溫嬌小姐正站在彩樓上等着狀元郎騎馬到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西遊記 百傢講壇
第1節:前 言第2節:目 錄第3節:玄奘身世(1)第4節:玄奘身世(2)
第5節:玄奘身世(3)第6節:皈依佛門(1)第7節:皈依佛門(2)第8節:皈依佛門(3)
第9節:求學之路(1)第10節:求學之路(2)第11節:求學之路(3)第12節:求學之路(4)
第13節:潛往邊關(1)第14節:潛往邊關(2)第15節:潛往邊關(3)第16節:偷渡國境(1)
第17節:偷渡國境(2)第18節:邊關被擒(1)第19節:邊關被擒(2)第20節:邊關被擒(3)
第21節:險象環生(1)第22節:險象環生(2)第23節:身臨絶境(1)第24節:身臨絶境(2)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