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年 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楚漢相爭   》 公元前二一○年 辛卯(2)      柏楊 Bai Yang

  嬴鬍亥得知老哥嬴扶蘇死亡,如釋重負,準備把蒙恬釋放。恰好蒙毅代表嬴政出去祭祀山川神靈求福,事畢回來。趙高想起舊恨,乘機報仇,警告嬴鬍亥說:“先帝(嬴政)知道你的賢能,早就要立你當太子,衹有蒙毅反對,不如把他殺掉,永除後患。”於是逮捕蒙毅,囚禁代郡(河北省蔚縣)。
  皇傢車隊從井陘(河北省井陘縣)到達九原(內蒙古包頭市)。這時正逢盛暑,嬴政屍
  首迅速腐爛,發出奇臭。李斯衹好下令每輛車上都要載一石(音dàn【但】)鮑魚,鮑魚也有奇臭,用來掩飾。從超速大道(直道)直返首都鹹陽(繞了一個大彎到九原,不可思議),到鹹陽之後,正式發喪。太子嬴鬍亥繼承帝位(二任)。
  九月,秦政府把嬴政安葬驪山(陝西省臨潼縣東南),墓穴極深,把熔化了的銅汁灌入地下,堵塞泉水,內部填滿奇物珍寶。又命工匠在各處裝置可以自動發射的強弓,對接近的人,立即射殺。墓穴中興建江河海洋,用水銀灌成小溪,設置機械使它流動運轉。墓頂如同天空,星辰排列;墓底完全依照風水格局。凡是沒有生兒子的小老婆,全部驅入墓穴殉葬。棺木入土之後,有人提醒說,製造機械的工匠,可是知道怎麽破解的,一旦泄露,仍有被掘被盜危險。於是,再把所有工匠驅入墓穴殉葬。
  柏楊曰:
  兩千一百年後,嬴政的墳墓,開始從外圍被挖掘,水銀已涸,強弓已枯,專製帝王自認為鐵打的地下江山,成為虛話。迄今挖掘出土的,雖不過一小部分,但僅衹充當嬴政衛士的“秦俑”,已引起世界矚目。等到有一天,把嬴政本人的老骨頭挖出來,當另有一番啓示。而那麽多被活埋的美女以及被謀殺的工匠,可以想像,他們在封閉的墓穴中掙紮哀號,而最後紛紛窒息倒地,屍體縱橫,千古含冤。人權被如此摧殘,帶給我們江海般悲憤。
  2 嬴鬍亥打算誅殺蒙毅、蒙恬,嬴鬍亥哥哥嬴扶蘇的兒子嬴嬰勸阻說:“趙國王趙遷殺李牧而用顔聚(參考前二二九年),齊國王田建殺他數世的忠臣而用後勝(參考前二二二年),最後終於亡國。蒙傢纍世都是我們的重臣和智囊,陛下卻打算一次鏟除。殺忠良而任用姦佞,後遺癥是:在內使官員對政府失去信心,在外使將士們喪失鬥志。”嬴鬍亥聽不進去,遂處决蒙毅、蒙恬。蒙恬臨刑時說:“我們蒙傢,自祖父至今,為秦王朝立功三世(祖父蒙驁,父蒙武,本身蒙恬),而今我率三十萬大軍在外,身體雖在監獄,但仍有力量發動反抗。然而,我寧願死,也要堅持大義,不敢辜負祖先的教導,也顯示不忘先帝(嬴政)的大恩。”遂吞下毒藥自荊
  《法言》曰:
  或許有人問:“蒙恬忠心耿耿,而仍冤死,忠心又有什麽用?”揚雄說:“開山填𠔌,西起臨洮(甘肅省岷縣),東接遼水(遼河),雖然不能增加國傢的防禦力量,但卻製造出遍地屍體,他的忠心不能抵消他的罪行。”
  司馬光曰:
  嬴政正在荼毒天下,而蒙恬接受驅使,他的殘暴,可想而知。然而,蒙恬深切瞭解當臣屬的本分,雖然沒有罪而被誅殺,而仍忠貞不移,不生二心,實在足以稱道。
  柏楊曰:
  秦王朝長城,西起臨洮,中經高闕(內蒙古烏拉特後旗),東到遼東(遼寧省遼陽市),全長約二千四百千米,是一個偉大而駭人的工程。但它由秦王國長城、趙王國長城、燕王國長城接連而成,並不是秦王朝從東築到西,從頭築到尾。蒙恬僅衹從事接連工程而已,依當時三國長城位置計算,蒙恬興建的,不過三四百千米。嬴政統一中國後,高級知識分子——諸如貴族們的食客和各王國的皇親國戚,全都失業,而嬴政又特別垂青法傢學派,以致失勢的儒傢係統,把他恨入骨髓,詬駡、誹謗,最後更索性昧盡天良,誣陷栽贓,一口咬定嬴政和他的部屬蒙恬,共同興建萬裏長城,就是一個例證。
  揚雄大筆一揮,輕鬆的“西起臨洮,東接遼水”,把兩千四百千米的賬,全部扣到蒙恬頭上,這是一種下流手段。然而,問題還在於,即令真的興築了兩千四百千米長城,也是在為國傢抵禦外侮,並不是蓋皇帝一個人玩樂的花園!蒙恬之忠,連司馬光都擊節贊嘆,揚雄卻肆意誣衊,他這個人曾投降王莽,嚮王莽歌功頌德,依照儒傢法則,可是一項嚴重的變節。自己姦詐反而詆毀忠良。當他伏案撰寫《法言》時,不知道臉燒不燒?心跳不跳?何以司馬光硬把他搬上臺盤,讓他丟醜!
  司馬光因蒙恬是嬴政的大將,而予以抨擊,說明六國反動的餘緒,是如何的強烈。嬴政不比戰國時代其他國王更壞,但他建立統一中國大業。統一大業如果是一種罪行,則司馬光一定贊成四分五裂、群雄割據了。宋王朝嚮西夏帝國用兵,嚮遼帝國用兵,豈不也是“荼毒天下”?何以不敢發一字抨擊趙傢皇上。
  在儒傢係統中,秦王朝和嬴政成為罪惡箭靶,一有機會,不經過大腦,隨手就是一箭。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楚漢相爭》導讀公元前二一○年 辛卯(1)公元前二一○年 辛卯(2)公元前二○九年 壬辰(1)
公元前二○九年 壬辰(2)公元前二○九年 壬辰(3)公元前二○九年 壬辰(4)公元前二○八年 癸巳(1)
公元前二○八年 癸巳(2)公元前二○八年 癸巳(3)公元前二○八年 癸巳(4)公元前二○八年 癸巳(5)
公元前二○八年 癸巳(6)公元前二○七年 甲午(1)公元前二○七年 甲午(2)公元前二○七年 甲午(3)
公元前二○七年 甲午(4)公元前二○七年 甲午(5)公元前二○六年 乙未(1)公元前二○六年 乙未(2)
公元前二○六年 乙未(3)公元前二○六年 乙未(4)公元前二○六年 乙未(5)公元前二○六年 乙未(6)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