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歌评论 》 中國詩詞發展源流 》
兩漢魏晉南北朝詩
佚名 Yi Ming
1、兩漢樂府民歌
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秦朝,存在的時間很短,幾乎沒有詩歌留下來。繼秦以後的兩漢(西漢、東漢)存在約400年,留下了價值很高的詩歌遺産,首先是樂府民歌。“樂府”本來是漢武帝時建立的音樂機關,為宮廷製作樂章和訓練演員,同時也採集民間歌麯供宮廷和貴族娛樂。《漢書·藝文志》裏說:“自孝武立樂府而采歌謠,於是有代、趙之謳,秦、楚之風。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亦可以觀風俗,知厚薄雲。”其實當時采詩的地區不止代、趙、秦、楚四個地區,範圍還要大得多。“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等話,是說這些歌謠是百姓苦樂的真實表現,都有針對性,統治者可以從中觀察民情和瞭解政教的得失。這些民歌因樂府機關搜集整理得以保存,統稱“樂府詩”。以後各代常常把入樂能唱的詩詞稱為“樂府”,已不是漢代音樂機關的涵義了。
漢代樂府民歌繼承了《詩經》的傳統,真實地反映了社會生活,感情真摯,句式長短不一,表現手法靈活,富有藝術感染力,是古代詩歌中值得珍貴的一部分。先看一首《戰城南》:
戰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烏可食。
為我謂烏:“且為客豪!
野死諒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水深激激,蒲葦冥冥,
梟騎戰鬥死,駑馬徘徊鳴。
梁築室,何以南,何以北?
禾黍不獲君何食?願為忠臣安可得?
思子良臣,良臣誠可思:
朝行出攻,暮不夜歸!
這是一場惡戰後的戰場,屍體無人掩埋,衹能讓烏鴉去啄食。戰死的鬼魂對烏鴉說:“你在吃我之前,先為我嚎(豪)叫幾聲,追悼一下。戰死在野地不會有人來埋葬,我們的爛肉早晚是你口中餐。”戰場旁湍急的流水和無邊的蒲葦也都被悲愴的氣氛籠罩。駿馬衝鋒戰死,劣馬徘徊鳴叫。橋(梁)上築了工事,南北怎麽通過?壯丁都戰死,無人收穫莊稼,人們吃什麽?在戰亂中想當個好百姓(良臣)也辦不到。想起那些好人哪,他們實在可憐:早晨出去打仗,晚上便沒有歸來!在戰亂不斷的歷史上,這首民歌具有典型意義。下面這首《悲歌》寫了社會離亂給人們帶來的痛苦:
悲歌可以當泣,遙望可以當歸。
思念故鄉,鬱鬱纍纍。
欲歸傢無人,欲渡河無船。
心思不能言,腸中車輪轉。
歌者可能是個因出徵而流落他鄉的人。悲歌當泣,是因眼淚哭幹了;遙望當歸,是因歸傢不可能。鄉思壓心,一刻也不能擺脫。生離死別,再也見不到親人,回傢已永無可能。滿懷悲愁無處訴說,腹中如有車輪碾軋,精神折磨永無休止。這首詩感情沉痛,比喻貼切,語言流暢,是極好的抒情詩。在封建社會遇到戰亂和災荒,百姓常常因生活不下去鋌而走險,《東門行》就反映了這種情形:
出東門,不顧歸;
來入門,悵欲悲;
盎中無鬥米儲,還視架上無懸衣。
拔劍東門去,捨中兒母牽衣啼:
“他傢但願富貴,賤妾與君共餔〔bǔ補〕糜。
上用倉浪天故,下當用此黃口兒,今非!”
“咄!行,吾去為遲!白發時下難久居。”
這是一個男人當強盜前和妻子的一段對話。他要出東門幹非法的事,不顧一切地走了;可是又不放心,轉了回來。見到傢裏窮睏的狀況又不勝悲憤:盆中無糧可充饑,架上無衣可禦寒,於是重下决心要走。孩子娘扯住他的衣裳懇切地勸他:“別人富貴我不羨慕,我情願和你喝稀粥度日。上面看老天份上,下面可憐這些幼小的孩子,你去犯法要不得!”丈夫此時决心已定,申斥說:“咳!我走了,別誤我的事!看我頭上已生白發,這樣的糟日子再也過不下去了!”這就叫官逼民反,舊時代農民起義就是這樣發生的。
漢樂府中還有相當精彩的愛情詩,如《上邪》:
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絶衰。
山無陵,江水為竭;
鼕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與君絶。
這是女孩子的口氣。“邪”字應讀成yé(耶),是感嘆詞。詩中說:天啊!我要和你相親相愛,一輩子都不變心。除非高山變成平地,江水突然枯竭;鼕天響起炸雷,夏天飄起大雪,天地上下閉合,愛情到那時纔可斷絶。這五種假設在人們經驗中是永無可能的事,那麽他們的愛情就永無斷絶之日。這是愛到極點時說出的一堆“傻話”,傻得那麽純真,傻得那麽可愛,令人拍案叫絶。再往細裏想,能作出這樣的妙詩,誰能比她更聰明呢?
值得特別註意的是漢代樂府民歌中出現了相當完美的敘事詩,如《陌上桑》、《羽林郎》、《孔雀東南飛》等。《陌上桑》塑造了一個美麗聰明的女子羅敷,詩一開頭敘述了她的華美的衣飾之後說:
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
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qiào俏〕頭。
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
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詩中沒有直接說她的容貌多美,衹說行者放下擔子捋着鬍須欣賞她;少年見到她,下意識地摘掉帽子又戴上。耕田的忘了犁地,鋤地的忘了幹活,耽誤了勞動互相埋怨,都是為了看羅敷的緣故。這種烘雲托月的手法用得相當高明。羅敷嚴辭拒絶了太守的調戲,誇奬自己丈夫的風度和才能,又表現了她的聰明和對愛情的堅貞。這首詩出現後,“羅敷”就成為聰明美麗女子的代名詞。《羽林郎》敘述一個酒傢侍女“鬍姬”(少數民族女孩)抗拒一個貴族走狗馮子都調情的故事。“男兒愛後婦,女子重前夫。人生有新舊,貴賤不相逾!”鬍姬慷慨陳辭,表現了下層婦女的氣節,讀後讓人感到無比痛快。上述詩揭露了貴族階級的醜惡,贊美了勞動婦女的美好情操,人物美,語言美,都是漢代民歌的名篇。我國古代最長的敘事詩《孔雀東南飛》(又名《古詩為焦仲卿妻作》),敘述了劉蘭芝和焦仲卿一對年青的恩愛夫妻被迫離異和雙雙殉情的故事,控訴了禮教殺人的罪惡,全詩充滿悲劇氣氛,是樂府詩中難得的傑作。
2、南北朝樂府民歌
曹魏和西晉時的民歌流傳下來的較少,最有特色的是東晉以後的南北朝民歌。
南朝民歌多為情歌。江南地區山清水秀,風光明媚,政治局面穩定時生活條件較優越,所以愛情詩較多。這些詩歌多為五言四句,語言柔美,構思新巧,多用諧音雙關修辭手法,是其特色。南朝民歌精華部分分兩大類:一類是《吳聲歌麯》,産生於今江蘇南京一帶;一類是《西麯歌》,産生於今湖北襄陽一帶。如《吳聲歌麯》中的一首:
始欲識郎時,兩心望如一。
理絲入殘機,何悟不成匹?
這是女孩口吻:當初和情郎相愛時,兩人期望結成一對美滿夫妻。然而徒然相思,機緣不巧,沒想到總未如願。“絲”諧“思”字;“殘機”是殘破的織布機,喻機緣不好;“匹”是布的長度單位,喻“匹配”。殘機織布當然織不成匹,用諧音雙關的手法嘆息愛情不順利,構思新鮮,啓人聯想,別有妙趣。又如:
秋風入窗裏,羅帳起飄揚。
仰頭看明月,寄情千裏光。
淵冰厚三尺,素雪覆千裏。
我心如鬆柏,君情復何似?
前一首說,秋風入窗,飄起羅帳,因而看到高懸天空的明月,想到遠方的情人此刻或許也在望月,便如今天用通訊衛星溝通信息一樣,通過月亮嚮情人遙遙寄意,望他理解自己的思念。後一首寫鼕景,潭水結起厚冰,白雪覆蓋大地;我的愛情如鬆柏經得起嚴寒的考驗,你的感情是否也是這樣?她期望對方也能堅定不移。下面兩首屬於《西麯歌》,是一對情人的對話:
聞歡下揚州,相送江津灣。
願得篙櫓折,交郎到頭還。
篙折當更覓,櫓折當更安。
各自是官人,那得到頭還。
前首是女子說的。她聽說情人(歡)要到揚州(今南京一帶)出官差,就到江津這個地方來送行。她的祝辭不是“一路順風”,而是希望船上篙折櫓斷,無法行船,教(交)情郎走不成,倒(到)轉船頭回來和她團聚。後一首是情人回答她的安慰話:篙折了換新的,櫓折了重新安;大傢都是應官差的人,哪有可能隨便掉轉船頭回傢呢?八句詩把一對情人間的柔情蜜意、難捨難分的感情全寫出來。從上面幾首南朝民歌中我們看到,它們一般篇幅不長,格調清新明麗,感情細膩纏綿,措辭委婉含蓄,具有獨特的風韻。
和柔媚的南朝民歌相映襯的是北朝質樸豪放的民歌。北朝民歌題材較寬,除愛情外,還反映較多的社會生活,風格粗獷明快。如:
健兒須快馬,快馬須健兒。
〔bié蹩〕跋黃塵下,然後別雌雄!
北方人生活中離不開馬。矯健的兒郎騎上快馬才能顯示他的驍勇,快馬馱上健兒才能跑出它的威風。“ 跋”是馬蹄即擊地面的聲音。大傢騎上馬踏起一路黃塵,賽一賽誰是英雄誰是笨蛋!一個騎術優秀的青年會被人們視為英雄,也容易招來姑娘的青睞。因而北方的情歌也常和馬聯繫起來:
腹中愁不樂,
願作郎馬鞭;
出入擐〔huàn換〕郎臂,
蹀〔dié蝶〕座郎膝邊。
姑娘的苦悶顯然是期望得到意中人的愛情。她情願變成一支馬鞭,什麽時候都挂在情人手臂上,行和坐(座)都靠在他雙膝旁邊,一刻不分離。這類民間詩人的妙語,往往是文人想不出來的。北方民歌就連慨嘆貧富不均的社會問題,也用馬來作比喻:
快馬常苦瘦,剿兒常苦貧。
黃禾起羸〔léi雷〕馬,有錢始作人。
快馬總被騎用,所以苦瘦;窮苦人(剿兒)常被剝削,所以貧窮。黃禾把馬喂肥,馬纔像馬;有了錢腰桿硬,別人才把你當人看。
北朝民歌特色鮮明,像“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那首《敕勒歌》,一千多年來一直在廣泛流傳,證明了它的魅力。有名的《木蘭詩》也誕生於這時,熱情歌頌了木蘭這位代父從軍的女英雄。木蘭不一定實有其人,但同類的事在戰爭頻繁的北方是可能有的。由於人們熱愛她的品德和行為,後來又為她加個姓,叫“花木蘭”,希望真有其人。木蘭這位英雄形象的出現,完全是這首《木蘭詩》的功勞。
3、兩漢魏晉南北朝文人詩
先秦時代的《詩經》基本上是四言詩,到漢代纔出現五言體的民歌。五言比四言音節增加,更富表現力和音樂性,一些文人便開始學習民歌作五言詩。最成熟的五言詩是出現在東漢後期的《古詩十九首》。這19首詩,作者已不可考,也不是一人一時之作,都是抒發失意落魄情緒和鼓吹及時行樂的作品。我們看其中第六首: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
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
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一個流落在外的人想採集芙蓉花和蘭草贈(遺)給自己思念的人,然而那人卻在遠隔千裏的故鄉,無法贈花致意。從“同心而離居”可知思念的是妻子。有傢歸不得,有妻親不得,衹好懷着憂傷的感情直到老死。這19首詩吸收了《詩經》的比興技巧,語言圓熟,流利清新,意在言外,藝術成就很高。劉勰的《文心雕竜》稱它是“五言之冠冕”,即五言詩的代表作;鐘嶸的《詩品》說它“一字千金”,可見人們對它的珍視。
文人詩作到東漢建安(漢獻帝劉協的年號)年間出現了一次高潮,形成了以曹氏父子為核心的文人集團,寫出一批內容充實的好詩。主要成員有曹操、曹丕、曹植,被稱為“三曹”;還有“建安七子”,即: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yǔ羽〕、應瑒〔chàng暢〕、劉楨。領袖人物曹操既是著名政治傢,又是傑出詩人。他用漢代樂府舊題來作詩,表達了他遠大的政治抱負,同時也相當程度地反映了社會現實。他的名詩《蒿裏行》寫了公元190年關東各郡起兵討伐董卓的戰爭。各路兵馬到孟津會盟,但“軍合力不齊”,都懼怕董卓不敢嚮前,接着又鬧內訌,盟軍內部互相打起來,導致大亂。詩中有這樣的句子:
鎧甲生蟣〔jǐ幾〕虱,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歷史上的曹操不像舞臺上的是個白臉姦賊,而是個很有人情味的政治傢,對民間苦難寄予了真切的同情。他的《短歌行》、《觀滄海》、《龜雖壽》等詩,悲涼慷慨,氣韻沉雄,被歷來詩人們所欽佩。其子曹丕文名氣也很大,其《燕歌行》是中國最早的一首七言詩。“三曹”中文學成就最高的是曹植。我們讀他一首《泰山梁甫行》:
八方各異氣,千裏殊風雨。
劇哉海邊民,寄身於草野。
妻子像禽獸,行止依林阻。
柴門何蕭條? 狐兔翔我宇。
詩中描繪了海邊百姓貧苦艱辛的生活,由於貧睏的折磨,女人和孩子形象如同禽獸,活動在山林中,住處荒涼蕭條,狐狸兔子都跑到院中遊逛。曹植留下90多首詩作,影響很大。杜甫說“文章曹植波瀾闊”。南朝詩人謝靈運曾說:天下的才華共有一石(10),曹植得八鬥,我得一鬥,其餘一鬥分配給古今其他人。這話當然不確,衹能說明他對曹植推崇備至。
“建安七子”中成就最大的是王粲。漢末天下大亂,國都長安被董卓部將攪得混亂不堪,王粲不得不去荊州投靠劉表,途中寫了有名的《七哀詩》,其中有這樣的句子:
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
路有饑婦人,抱子棄草間。
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
“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
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
詩人看到的是遍地戰死或餓死的骷髏,餓得要死的女人把孩子丟在草叢中,聽到孩子號泣,竟然頭也不回地哭着走掉,還說:“自己還不知死到那裏,怎能做到母子兩全!”這是一個母親啊!詩人也愛莫能助,趕緊驅馬走開。詩人用簡潔的手筆勾畫出一幅戰亂時代的流民圖。清人方東樹評價這首詩說:“蒼涼悲慨,才力豪健,陳思(曹植)而下,一人而已。”(《昭昧詹言》)
“三曹”和“建安七子”的詩歌直接繼承漢代樂府詩的傳統,幹預現實,感情熾烈,詩風質樸勁健,被後世稱為“建安風骨”,成為後世詩人(特別是唐代詩人)學習的對象。
建安以後,魏晉南北朝時代出現過衆多詩人,著名者如曹魏時代的阮籍、嵇康;晉代的左思、陸機、陶潛;劉宋的謝靈運、鮑照;南齊的謝朓、瀋約;梁代的吳均、何遜;陳代的徐陵、庾信,等等。其中影響最大的是陶潛。
陶潛,又名淵明,字元亮。據說他是東晉大臣陶侃的曾孫,出身於破落官僚家庭,做過彭澤縣令一類小官。因其性情孤傲,不肯“為五鬥米折腰”(“五鬥米”是俸祿),辭官歸隱於家乡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以隱士終其生。他長期生活在農村,熟悉農民生活,其詩多寫田園生活和隱居情趣。《歸田園居》詩自述其志嚮: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田園。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暖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
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
表述了他對官場的厭惡,並充滿熱情地贊美了歸隱田園的樂趣。他把社會比作“塵網”,把官場視為“樊籠”,自己不能“適俗”(不適應官場應酬和追名逐利),於是像鳥戀巢、魚戀水一樣回到農村中來,過着散淡清閑的生活,精神得到解放,十分稱意滿足。《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一詩寫了他的勞動生活:
晨出肆微勤,日入負耒還。
山中饒霜露,風氣亦先寒。
田傢豈不苦?弗獲辭此難。
四體誠已疲,庶無異患幹。
清晨出去幹些輕微的活,黃昏扛着農具歸來。冒着冷露寒風勞動,自然很苦,但為生活計,就得不辭艱難。肢體雖然很纍,卻可避免意外的災難。他選擇這樣的生活道路是為躲避政治迫害,有不得已的成分。他曾說“少時壯且厲,撫劍獨遠遊”,可見有過雄心壯志。歸隱後,仍寫詩歌詠銜石填海的精衛鳥,贊頌刺殺秦王的荊軻,說明他仍有不平之氣。陶潛被尊為“隱逸詩人之宗”(鐘嶸《詩品》),其實不完全準確。清代的龔自珍說陶潛:“莫信詩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騷”,說他有諸葛亮的抱負和屈原的憂憤。魯迅也說陶詩中還有“金剛怒目”式的作品,有人說他“靜穆”是把他“縮小,凌遲”了。陶潛的詩表現了他不與惡濁勢力合作的品格,描繪了美麗的田園風光,詩句清新自然,不假雕飾,娓娓如話傢常,極富藝術魅力,歷來被人們喜愛。他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類的詩句,許多人都能脫口而出,證明其影響之廣泛。
陶潛之後影響較大的詩人是劉宋時的謝靈運和鮑照。謝靈運出身官僚世傢,一生政治失意,寄情山水,開創了山水詩派。他善於雕琢字句,刻畫入微,如“鳥鳴識夜棲,木落知風發”(《石門岩上宿》)寫秋景,“澤蘭漸被徑,芙蓉始發池”(《遊南亭》)寫夏景,都是好句。“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登池上樓》)一句更為有名。他有好句,但缺完整的好詩,成就不如鮑照。
鮑照出身寒門,在重視門閥出身的南朝,他仕途很不得意,其詩反映了民間疾苦,對現實進行了抨擊。如《擬行路難》中的一首:
對案不能食,
拔劍擊柱長嘆息。
丈夫生世會幾時?
安能蹀躞〔diéxiè蝶屑〕垂羽翼!
棄置罷官去,
還傢自休息。
朝出與親辭,
暮還在親側。
弄兒床前戲,
看婦機中織。
自古聖賢盡貧賤,
何況我輩孤且直!
詩中充滿抑塞不平之氣,表現了不與統治者合作的態度。他的詩慷慨奔放,形式富於變化,成就較高。尤其他常寫七言詩,為後來七言詩的成長開拓了道路。
南朝的齊、梁時代,産生了音韻學,作詩講求四聲(平、上、去、入)和對偶,形成了格律較嚴的新體詩。這種詩誕生於南齊武帝永明年間,被稱為“永明體”,代表作傢為瀋約和謝朓。永明體詩為唐代近體詩(律詩和絶句)的形成做了準備。
南朝後期的梁、陳時代,統治者日益奢侈淫靡,詩風也隨之衰頽,出現所謂“宮體詩”,專門寫帝王貴族的腐朽生活和色情內容,使詩歌趨嚮末路。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國傢數字文化網 |
|
|
詩的起源和《詩經》 | 愛國詩人屈原和楚辭 | 兩漢魏晉南北朝詩 | 唐代的詩 | 宋代的詩 | 宋代的詞 | 元代的麯 | 元代的麯 | 清代的詩 | 清代的詞 | 歷代的賦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