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郭璞雲:“水出諸毗山也。”珂案:西次三經云:“槐江之山,北望諸毗。”即此山也。
② 郭璞雲:“□魚似蛇;音善。”珂案:即鱔魚,俗稱黃鱔。
③ 郭璞雲:“如人相枝梧聲;音吾子之吾。”
④ 郭璞雲:“疣,贅也。”
⑤ 郭璞雲:“臂,前腳也。”珂案:太平御覽捲八九六引此經文臂上有而字,是也。
⑥ 郭璞雲:“如人叫呼。”郝懿行雲:“呼,謂馬叱咤也。”
① 郭璞雲:“言角有甲錯也;或作厝。”郝懿行雲:“依字正當為厝。說文雲:厝,厲石也;引詩‘他山之石,可以為厝’。今詩通作錯。”
② 郭璞雲:“音歡。”
③ 珂案:鵸已見西次三經翼望之山,與此異。
④ 郭璞雲:“無癰疽病也。”
⑤ 珂案:經文芘,太平御覽捲九三七引作茈。
⑥ 郭璞雲:“音由。”珂案:御覽捲九三七引作倏;郝懿行雲:“倏與鯈同,玉篇作鯈。”
⑦ 珂案:經文四首,王念孫、郝懿行並校作四目。郝雲:“今圖正作四目。”
① 珂案:初學記捲三十引此經作犬吠。吳任臣山海經廣註引異魚圖贊雲:“何羅之魚,十身一首;化而為鳥,其名休舊;竊糈於春(舂?),傷隕在臼;夜飛曳音,聞春(雷?)疾走。”則是關於此魚之異聞也。意十首一身之姑獲鳥(鬼車),其此魚之所化乎?王崇慶雲:“何羅之魚,鬼車之鳥,可以並觀。”是也。
② 郭璞雲:“貆,豪豬也;音丸。”珂案:貆豬白豪,已見西山經竹山。
③ 郭璞雲:“闢兇邪氣也。亦在畏獸畫中也。”
④ 郭璞雲:“一作多青碧。”
① 郭璞雲:“皆山菜;爾雅有其名。”珂案:爾雅釋草雲:“蒮,山韭;葝,山□。”□音械,同薤。
② 珂案:初學記捲二十九引此經作兔頭麋耳。王念孫雲:“御覽獸廿二作麋耳,初學同,白帖九十八作鹿耳。當係耳字。”
③ 郭璞雲:“或作髯飛。□音豪。”
④ 郝懿行雲:“疑即爾雅鼯鼠夷由也,耳、鼯、夷並聲之通轉;其形肉翅連尾足,故曰尾飛。”
⑤ 郭璞雲:“(月采),大腹也,見裨蒼;音采。”
① 郭璞雲:“或作舂山。”郝懿行雲:“穆天子傳有舂山,即鐘山也,已見西山經。”珂案:鐘山見西次三經。
② 郭璞雲:“山蔥,名茖,大葉。”珂案:山蔥見爾雅釋草。
③ 郭璞雲:“山桃,榹桃,子小,不解核也。”珂案:榹桃見爾雅釋木。
④ 珂案:泑澤已見西次三經不周之山。
⑤ 珂案:經文文身,太平御覽捲九一三引作文背。
⑥ 郭璞雲:“言佯眠也。”
⑦ 郭璞雲:“或作(女賣)(女會)。鴳音遏。”珂案:經文幽鴳,御覽捲九一三引作幽頞,引圖贊亦作幽頞,據郭音,作幽頞是也。
① 郭璞雲:“如人呼喚;□音叫。”
② 郝懿行雲:“楚詞卜居雲:‘將哫訾慄斯。’王逸註云:‘承顔色也。’哫訾即足訾,其音同;慄斯即竦斯,聲之轉。”珂案:上文足訾“見人則呼(或笑)”,此竦斯“見人則躍”,正王逸註所謂“承顔色”之狀;郝說可信。
③ 郭璞雲:“可以取鐵。管子曰:‘山上有磁石者,下必有銅。’音慈。”
① 郭璞雲:“今名鯸鮐為鮭魚;音圭。”
② 郭璞雲:“或作樸牛,樸牛見離騷天問,所未詳。”珂案:楚辭天問雲:“恆秉季德,焉得夫樸牛?”王逸註:“樸,大也。”當即此樸牛矣。然樸牛又即服牛,有“服牛乘馬、引重致遠”(易係辭)之義,及該(王亥)、恆(王恆)失之得之之由,此郭雲“所未詳”也。參見海經新釋捲九“王亥”節註⑤。
③ 珂案:經文鳲鳩,宋本、藏經本、毛扆本均作屍鳩。郝懿行雲:“鳲當為屍。”
① 郭璞雲:“爾雅雲:‘窫窳似貙,虎爪。’與此錯。軋愈二音。”郝懿行雲:“海內南經云:‘窫窳竜首,居弱水中。’海內西經云:‘窫窳蛇身人面。’又與此及爾雅不同。”珂案:關於窫窳,見海經新釋捲五“窫窳竜首”節註①及註④。
② 郭璞雲:“水出雁門山間。”
③ 郭璞雲:“音沛;未詳。或作鯆。”畢沅雲:“即(魚匊)魚也,一名江豚。”
① 王崇慶雲:“北次二經之首,下當遺山字。”珂案:王所見甚是,否則不辭矣;諸傢皆漏略。然所遺“山”字,當在“之首”上,本作“北次二山之首”,迨改山字為經字,始成此不辭之語。此亦為山海經之“經”本當為“經歷”之“經”確證之一也;參見海經新釋捲一篇首註①。
② 郭璞雲:“臨汾水上也;音墳。”
③ 郭璞雲:“涔音岑。”
2、又西①二百五十裏,曰少陽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赤銀②。酸水出焉,而東流註於汾水,其中多美赭③。
① 珂案:經文西,宋本、吳寬抄本並作北,郝懿行校藏經本亦作北,作北是也。
② 郭璞雲:“銀之精也。”
③ 郭璞雲:“管子曰:‘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鐵。’”
① 郭璞雲:“閭即羭也,似驢而岐,角如□羊,一名山驢。周書曰:‘北唐以閭。’”
② 郭璞雲:“即白鵫也;音於六反。”珂案:白鵫即白翰,已見上文西山經嶓塚之山。
③ 郭璞雲:“小魚曰倏。”珂案:經文倏,宋本作鯈,倏、鯈字通。經文麟,宋本、汪紱本、畢沅校本、百子全書本並作鱗,麟、鱗聲同。
④ 郭璞雲:“或作騷,騷臭也。”郝懿行雲:“騷臭蓋即藴羝之疾,俗名狐騷也。”珂案:經文其音如叱,宋本、何焯校本叱作咤。
① 郭璞雲:“音𠔌。”
② 郭璞雲:“般冒兩音;或作夏也。”郝懿行雲:“夏形聲近賈,大荒南經有鷹賈,郭註云賈亦鷹屬;水經註引莊子有雅賈,蓋是烏類,經言此鳥狀如烏,疑是也。”
③ 郭璞雲:“鵂鶹之屬。”
④ 郭璞雲:“中熱也;音謁。”汪紱雲:“今鵂鶹亦可治熱及頭風。”
⑤ 珂案:即上文敦頭之山印澤;以知邛、印二字之易訛也,則大荒西經“黎邛下地”之為“黎印下地”,於此又得一證矣;見海經新釋捲十一“日月山”節註⑦。
① 郝懿行雲:“太平御覽九百三十八捲引此經决水,决字不作重文。”珂案:王念孫校同郝註。
② 郭璞雲:“(魚帝)見中山經。或曰,人魚即鯢也,似□而四足,聲如小兒□,今亦呼□為(魚帝);音。”珂案:中次七經少室山休水多
(魚帝)魚,即郭註所云“見中山經”者。又人魚,西山經竹山竹水亦有之,見該節註④。
③ 郝懿行雲:“說文雲:‘癡,不慧也。’中山經云:‘(魚帝)魚食者無蠱疾。’與此異。”
① 珂案:腎(月改肉)音腎。
② 郭璞雲:“言頸上有肉腎(月改肉);句瞿,鬥也,音劬。”
③ 郝懿行雲:“說文雲:‘領,項也;鬍,牛顄垂也。’此牛頸肉垂如鬥,因名之領鬍與?”
④ 郭璞雲:“音陷。”
7、又東三百五十裏,曰賁聞之山,其上多蒼玉,其下多黃堊,多涅石①。
① 郝懿行雲:“即礬石也。淮南俶真訓雲:‘以涅染緇。’高誘註云:‘涅,礬石也。’”
8、又北百裏,曰王屋之山①,是多石。?水②出焉,而西北流於泰澤。
① 珂案:在今山西省陽城縣西南。經首太行山,則起自河南省濟源縣,北入山西省境,與王屋山遙相對,列子謂之“太形”。雲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裏,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天帝感愚公移山之誠,命誇蛾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異之。雲雲,則二山在神話傳說中原本一地也。
② 郭璞雲:“?音輦。”
① 郭璞雲:“即????池也;今在河東猗氏縣。或無販字。”珂案:水經註涑水及太平御覽捲八六五引此註????池上並有解縣二字,則正瀋括夢溪筆談所謂“解州????澤,鹵色正赤,俚俗謂之‘蚩尤血’”者;見海經新釋捲九“應竜殺蚩尤與誇父”節註②。
② 郭璞雲:“根似羊,可食;曙豫二音。”郝懿行雲:“即今之山藥也。”
③ 郭璞雲:“子似椒而細葉,草也。”
④ 郭璞雲:“或曰食之不醉。”
11、又東南三百二十裏,曰孟門之山①,其上多蒼玉,多金,其下多黃堊,多涅石。
① 郭璞雲:“屍子曰:‘竜門未闢,呂梁未鑿,河出於孟門之上,大溢逆流,無有丘陵高阜,滅之,名曰洪水。’穆天子傳曰:‘北升孟門九河之□。’”
① 郭璞雲:“今在上黨郡長子縣西。”珂案:長子縣屬今山西省;發鳩山亦名發苞山、鹿𠔌山、廉山,為太行山分支。
② 郝懿行雲:“廣韻引此經作白首赤喙。”
③ 郭璞雲:“炎帝,神農也;娃,惡佳反,語誤或作階。”珂案:關於炎帝之神話,見海經新釋捲十一“互人國”節註②。
④ 郭璞雲:“堙,塞也;音因。”珂案:述異記雲:“昔炎帝女溺死東海中,化為精衛。偶海燕而生子,生雌狀如精衛,生雄如海燕。今東海精衛誓水處,曾溺此川,誓不飲其水。一名誓鳥,一名□禽,又名志鳥,俗呼帝女雀。”則是此一神話之流傳演變也。
① 郭璞雲:“木中枚也;音荀。”珂案:說文六雲:“枚,幹也,可為杖。”
② 郭璞雲:“芍藥一名辛夷,亦香草屬。”珂案:芎藭已見西次四經號山。
③ 郭璞雲:“□似□而大,白色也。”
④ 郭璞雲:“(上秋下黽)黽似蝦蟆,小而青;或曰,□黽一物名耳。”珂案:郭註(上秋下黽)黽,郝懿行以為當為耿黽之訛;爾雅釋魚:“在水者黽。”郭註云:“耿黽也;似青蛙大腹,一名土鴨。”即郭此註之(上秋下黽)黽也。
① 郭璞雲:“藻,聚藻;茞,香草,蘭之類,音昌代反。”珂案:經文藻茞,江紹原中國古代旅行之研究第一章註⑩謂疑是藻珪之誤,其說近是,可供參考;古祠神皆以玉瘞,未聞以聚藻香草瘞者。參見中山首經篇末註②。
② 郝懿行雲:“載亦戴也,古字通。”
③ 郭璞雲:“不薶所用玉也。”
④ 郝懿行雲:“皆生食不火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