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 中国古都北京   》 引言(1)      阎崇年 Yan Chongnian

  打开世界地图,在东方的中华大地上,刻划着两道伟大的人工奇迹:一是蜿蜒起伏、横贯东西的万里长城,另一是晶明平直、纵穿南北的京杭运河。它们历史之悠久,工程之伟大,作用之显著,影响之深远,在中国和在世界,有哪一项文化遗产能与之相比拟呢?长城内外,运河左右,座座城市,星罗棋布,宛如中国历史文化的灿烂星汉。而在万里长城拱卫的中心和京杭运河漕运的终点,闪耀着一颗最明亮的星辰,这就是中国古都北京。
  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有过许多传说,以后还会有。她那幽闭的涂着神秘色彩的美,不知诱发了多少人关于东方那神穹仙宇的遐想。琼楼玉宇,金殿飞阙,其实正是东方文化的光辉典范。
  北京城的规划与设计,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君权至高,神权至上。城市布局中心的紫禁城,更是皇权的象征。当大地送暖,万木染绿,登上景山中峰的万春亭,举目远眺,面前会展现出一幅世界上最壮丽的图画:绿色筒子河与灰色紫禁城的画框之中,一片黄色琉璃瓦顶金光闪烁的宫殿之海。
  北京城营建的主题和布局,是中国三千余年都城建设的总结。中国最早的都城,有“三皇五帝之都”的传说。这就是太古时代伏羲都陈,神都鲁,黄帝都有熊;少昊都穷桑,颛顼都高阳,帝喾都高辛,帝尧都平阳,帝舜都蒲坂。这些传说尚待考古发掘的印证,更无从知道上述城垣宫室的布局。但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得知,从商朝以来,都城的平面几何形状,并不完全一致。中国的古书《管子·乘马》说:“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意思是说,都城的选址,不宜离河太远,也不宜离河太近;离河过远会用水不足,离河过近又要筑堤防洪。都城要依山川形势营筑,城墙不一定要方正规整,道路也不一定要平直整齐。
  符合上述理论所营建的都城,形制不一,各具特色。商代一方国都邑盘龙城,建在地势不平的小半岛上,城垣随地势起伏环岛而筑,呈菱形。赵国都城邯郸平面似“品”字形。古成都的都城为圆形。闽国都城长乐(今福州)的城垣呈蟠桃形。江苏常州春秋淹城遗址,呈三圆形—三重城垣,三道濠河,水护城,城依水,景观独特,蔚为新奇。西夏都城兴庆府(今银川)相传为人体形。这些不规则的都城,多是国家分裂时政权的所在地,他们不可能在更大范围内选择都城的城址。即使作过中国统一政权的都城,因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其形制也有不规则的。如明初的应天府(今南京),北临长江,西濒秦淮河,东依钟山,东北邻玄武湖,城墙依山水之势兴筑,逶迤凸凹,颇不规整。然而中国都城的主要形制是方正型。最早提出都城方正型理论的,是儒家经典《周礼·考工记》: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这就是都城方正型理论,它包括四项相互联系的原则:即城垣方正,街道齐整,祖社朝市,布置对称。这就是说,都城呈方形,每边九里,旁开三门。城中的道路,纵横各九条,路宽可以九辆车并行。左翼是祭祀皇帝祖先的太庙,右翼是祭祀土地和五谷之神的社稷坛。前面为皇帝治居的宫殿,后面为人们交易的市场。
  这种规制严整的都城方正型理论,是儒家封建大一统思想在都城规划与建设上的体现。儒家学说认为天圆地方,国字外面为“□”,就是表示疆域。作为国家政治心脏的都城,围绕以“□”形的城墙,都城便成为方正型。它既是进行防御的军事城堡,又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政治象征。在中国历代都城中,符合上述儒家方正型理论的都城,元大都城是突出的一例。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又发展成为明、清的北京城。北京城是依照《周礼·考工记》都城方正型理论营建的现存惟一的典型。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序言(1)序言(2)引言(1)引言(2)金代中都(1)金代中都(2)
金代中都(3)金代中都(4)金代中都(5)金代中都(6)迁鼎大都元大都城(1)
元大都城(2)元大都城(3)百货汇聚科技文化(1)科技文化(2)科技文化(3)
科技文化(4)科技文化(5)中外交流(1)中外交流(2)明代北京北京城池(1)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