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义说部 民國春秋   》 第一捲·第三章 孫、黃同盟      劉鳳舞 Liu Fengwu

  鄭士良領受了組織起義的命令,便和陳少白研究聯絡惠州、潮州、嘉應各屬會黨和緑林首領的方法。當時,三合會會員散處四方,不易號召。鄭士良、陳少白决定派人去請正在南洋婆羅州謀生的黃福回來。黃福身材高大,手指宛如香蕉,農民出身,在三合會首領中最得人望,而且和鄭士良友誼深厚。黃福領受鄭士良的命令,潛入內地,聯絡三合會會員。說也奇怪,黃福一到,各處堂號的“草鞋”都集攏過來。他們約定時日,在惠州歸善縣屬的三洲田會集,聽候鄭士良、黃福指揮。
  三洲田地勢險要,交通方便,便於接濟,利於進取,是個戰略要地,又是會黨嘯聚的地方。
  鄭士良和新安縣緑林首領黃庭耀來到三洲田,開了一間糧油小店。店裏人來人往,非常熱鬧。不久,便集中了壯士600人,洋槍300枝,子彈9000多粒。
  孫中山原計劃從香港海面潛入內地指揮起義,到那時已經變得不可能了。他傳令鄭士良固守三洲田待命。
  壯士們在三洲田靜候了兩三個月,糧食漸缺,不得不分散到附近農民傢裏,衹留下80人守衛大寨。他們擔心風聲外泄,凡是鄰近村民入山寨砍柴的,全都拘留,不許走出。結果,適得其反。鄰近村民看見凡入山寨的鄉親都是有進無出,聯想到糧油小店的異常現象,逐漸産生疑懼,謠傳也跟着四起:“三洲田山寨中有人聚衆謀反。”把守山寨的80人謠傳成“數萬大軍”。
  兩廣總督德壽根據各方密報,命令廣東師提督何長清抽撥4000多人進駐深圳,又令陸路提督鄧萬林率領惠州防軍進駐淡水、鎮隆,企圖圍困三洲田。
  形勢危急,鄭士良急電孫中山,請示進退。
  孫中山復電說:“籌備未竣,令暫解散,以避敵鋒。”
  鄭士良、黃福又續電孫中山:“如能將彈藥送到廣東某一地點,明示其處,便能一鼓作氣,突出重圍,接此彈藥,以擊敵軍。”
  清軍何長清部的200人部隊已經進駐沙灣,逼近三洲田,形勢到了一觸即發的地步。
  革命軍迫於形勢,决定先發製人,發動起義。
  10月6日晚上,三洲田大寨月光如水,嶺崗頂上的大旗,隨風招展,四處閃爍着月光劍影。600名精壯的三合會會員頭包紅布,腰纏紅帶,腰插一面小旗,褲腳一邊捲高,一邊放低,顯得十分神氣。
  黃福頭包紅布,身上挂着大紅綉球,威風凜凜地帶領戰士們,在馬蘭頭祭旗,莊嚴宣誓。
  祭旗完畢,起義軍分兩路下山:南路由黃福率領敢死隊80人襲擊沙灣,一陣激戰,斬清軍40人,活捉30人,繳獲洋槍40枝,彈藥數箱,清軍驚潰;東路由林海山率領攻下新墟。
  旗開得勝,士氣大振。黃福原想一鼓作氣,與虎門、新安一帶的江恭喜部數千志士會攻新安城,直取廣州。
  孫中山在臺灣得知起義已經發動,便積極準備內渡指揮和籌運軍械支援,並電令起義軍:“若能突出,可直趨廈門。
  到廈門當有接濟之法。”
  孫中山電令起義軍進攻廈門,而不是進攻廣州的原因是:他在與兒玉源太郎、後藤新平商藉武器、人員和軍費時,兒玉源太郎表示:“倘若你真的一封電報便可喚起革命軍的話,那你就讓他們在離廈門最近之處發起戰爭,並嚮廈門進軍,等他們接近廈門時我們便將你送去,並且給你們武器和彈藥。”後藤告訴孫中山:“目前藉款不好辦,重新償還也太麻煩,日本臺灣銀行廈門分行金庫存有幾百萬元,革命軍進駐廈門以後,可以從那裏強取出來,待革命成功以後,衹需要做個‘道義上’的償還,日本政府也不會過於追究。”
  其實,這是日本設下的一個陷阱,他們的如意算盤是:如果孫中山果真占領了廈門,而且果真攻取這個金庫,那末,日本出兵占領廈門就有了藉口。
  孫中山不知道這個陰謀,他別無選擇,就電令鄭士良東進廈門。
  鄭士良從香港進入內地,他接替了黃福的指揮職務,率領起義軍改道,往廈門方向挺進。
  義軍避開何長清部主力,嚮鎮隆前進,行軍四五裏,探知清將鄧萬林的哨官嚴寶泰帶領100多人前往鎮隆,便立即趕到清軍必經之地佛子坳埋伏。天漸黃昏,清軍果然來到坳頂,鄭士良一聲令下,義軍猛烈開火,打得清兵東逃西竄,擊斃清兵數十人,捕殺嚴寶泰,活捉了歸善縣丞兼管帶杜鳳梧,占領了鎮隆。
  義軍繼續嚮水湖進發,一路秋毫無犯,所嚮披靡,各處鄉民沿路燃爆竹迎送,具酒食慰問,各地來投義軍的多達數千人。
  義軍到達上楊圍,與歸國華僑楊發領導的600多名義軍會合。
  義軍從上楊圍出發經白芒花,攻剋崩岡、黃沙洋,進入三多祝。這時,義軍已經增加到2萬多人。義軍急需彈藥。
  孫中山接到義軍沿海岸東上的電報,想方設法接濟義軍,竭盡了全部心力。
  他緻函犬養毅:“吾徒人心雖勇,而兵器彈藥尚乞接濟之源。久持非計,不得不先作未雨之綢繆。敢乞先生一為盡力,遊說政府,為吾人藉一臂之助。若今得洋銃萬桿,野炮十門,則取廣州省城如反掌之易耳。廣州既得,則長江以南為吾人囊中物也。時不再來,機不可失,支那興亡,在此一舉。貴政府如允濟弱扶危,則各物可從臺灣密送,文當劃一切施行之策,可保無虞。如何之處,務乞早示佳音。”
  孫中山電令宮崎嚮菲律賓獨立軍藉用槍枝彈藥。
  他又多次嚮兒玉源太郎、後藤新平接洽,請他們援助武器彈藥。
  可惜,孫中山的一切活動,都落空了。
  原因是:日本政府更換內閣,新任內閣總理伊藤博文禁止臺灣軍火外運,禁止日本軍人參加中國起義軍,也不準興中會在臺灣活動。
  宮崎復電孫中山:“槍械難送。”
  糧盡彈絶的義軍變得無能為力了。荷槍實彈的清兵對義軍層層攔截圍攻。鄭士良衹得連續急電請孫中山援助。
  孫中山接濟武器和潛入內地都成了泡影,他衹好忍痛派日本友人山田良政從臺灣經海豐到達義軍大本營,傳達他的命令:“政情忽變,外援難期,即至廈門,亦無所得,軍中之事,請司令自决進止。”
  義軍接到這樣的命令,悲憤交集,慷慨激昂。鄭士良當即召開軍事會議,作出决議:“廈門的接濟既然不成,不如重回三洲田山寨據守,設法由香港購買彈藥,然後嚮西北會合新安、虎門同志,一舉攻陷廣州城,作為根據地,發號施令。”
  會議决定解散傢在附近的戰士,衹留洋槍手1000多人,分水陸兩路返回三洲田。
  這1000多人的洋槍部隊計劃襲擊橫岡,生擒何長清,但糧盡彈絶,也衹好解散,大批地流亡海外。
  鄭士良、黃福坐舢板逃到香港。
  赴廣州組織起事及暗殺機關的史堅如、鄧蔭南,屢謀響應惠州起義,皆因沒有機會未能如願,迫不得已,决定用炸藥炸毀廣東巡撫衙門,炸死署理兩廣總督、廣東巡撫德壽,打亂敵人的中樞和後方。
  10月28日,史堅如預埋的炸藥爆炸後,震坍撫署後圍墻一角,德壽從床上震落在地,大吃一驚。
  史堅如於31日前往碼頭,途中被捕,11月9日在廣州壯烈就義,年僅21歲,他是革命黨人因暗殺而成仁的第一人。
  鄭士良在香港脫去滿服,換上西裝,散發披肩,神采奕奕,决心繼續革命。1901年8月的一天,他應邀到宴瓊林酒樓赴宴,痛飲之時,忽然覺得渾身難受,由同伴護送回傢,途中喪命。從此,興中會失去一位重要的活動傢,孫中山失去一位親密戰友。
  孫中山第二次武裝起義失敗後,遠涉重洋為革命繼續四處奔走。1901年他在日本橫濱、本州和歌山縣及檀香山等地,1902年在香港、日本及越南,1903年又往來於越南西貢、暹羅(泰國)、日本和檀香山之間,1904年間再次去美國的舊金山、華盛頓和紐約等地,同年底又去歐州的英國、比利時、德國、法國。他歷盡千辛萬苦,幾次在亞、歐、美洲各地,宣傳非革命不能救亡的道理,廣泛傳播革命思想,徵集革命同志,聯合華僑和會黨,組織革命團體;並考察資本主義各國經濟、政治和社會、歷史的發展狀況,結交外國朝野人士,爭取他們贊助中國革命。
  孫中山在日本東京青山練兵場附近秘密地創辦了革命軍事學校,聘請友人日本軍事學家日野熊藏為校長,退役軍官小室健次郎為助教。孫中山規定入學學生須填寫盟書,表示革命决心,並親自主持宣誓,誓詞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孫中山在軍校傳授軍事知識、槍炮火藥製造方法、遊擊戰術及以寡敵衆的夜襲法。孫中山離開日本時,委托馮自由等人負責。
  孫中山在紐約同中國留學生王寵惠、薛仙舟、陳錦濤等人相識;在歐洲同中國留學生史青、朱和中、賀子纔等人結交,把留歐學生中的七八十人吸收到他的革命組織中,形成一支有組織的革命力量。他嚮他們指示說:“諸君加入革命矣,仍應努力求學,即返國後,亦可仍為清廷官吏;他日革命軍起,諸君以官吏地位,領導民衆,更易奏效。如諸君學業未畢,而國內革命軍已起事,遇有必要餘當來電,電到盼即返國,為我臂助也。”
  1903年夏至1905年夏,中國的反清革命運動有了進一步發展,反清革命團體秘密地或公開、半公開地進行活動。它們和興中會一樣,共同的目標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這些革命團體中比較有作為的有:1903年5月留日學生成立的“軍國民教育會”,1904年2月由黃興、宋教仁、劉揆一等領導的以兩湖留日學生為中心的“華興會”,7月湖北知識青年曹亞伯、呂大森、劉靜庵等在武昌成立的科學補習所,鼕季蔡元培、章炳麟(太炎)等領導的以江浙一帶知識分子為主的“光復會”,湖北的“日知會”等等。
  1905年夏,孫中山從歐洲回到日本。
  7月19日,孫中山來到橫濱,他的目的是:“先查探東方機局,以定方針。方針一定,再來南地以招集同志。合成大團,以圖早日發動。”
  幾天之後,孫中山便從橫濱趕到東京。
  幾千留日學生薈萃東京,而且不少人是憂國憂民之士,他們革命熱情高漲,這裏是組織革命力量最理想的地方。
  孫中山來到宮崎的住處,寒暄幾句之後,便問:“近來增加這麽多留學生,當中有沒有非同一般的,有沒有可以加入我黨的志士?”
  正在泡茶的宮崎轉過頭來答道:“有,我正要嚮你介紹一個叫黃興的湖南人。”
  “啊,那好!我們就去看看他。”
  宮崎連忙製止:“連茶不喝就要去,真夠性急;況且你是他的前輩,還是我去將他帶來見你好了。你就在這裏喝茶等着吧,我去叫他過來。”
  黃興住處離宮崎住所不遠。宮崎正要出門,孫中山站起來道:“這樣的事,沒有什麽前輩後輩之分,我同你一起去。”
  “黃興也經常打聽你什麽時候到東京的消息,說要拜訪你。”
  孫中山笑着:“我最先打聽到他的消息,所以還是應該我去拜訪他。”
  宮崎推開黃興住處的窗子,往裏看去,地上擺着一堆拖鞋,裏面一群學生圍坐成一圈,正在吱吱喳喳地議論着什麽。
  黃興被宮崎叫了出來。黃興見到宮崎身邊的孫中山,臉上頃刻露出驚喜的神色,連忙嚮孫中山點頭致意,又對宮崎輕聲說道:“請先到那邊去等一等。”
  黃興進屋裏讓末永節、張繼出來。他們3人將孫中山、宮崎帶到中國餐館鳳樂園。寒暄幾句,便不拘禮節,有一見如故之感。
  他們坐在一桌酒餚周圍,很快就開始談起國傢大事。中國革命豪傑歡聚一堂邊飲邊談,暢所欲言。大約過了兩個小時,大傢舉杯祝賀。
  黃興,號剋強,1874年生於湖南善化縣竜喜鄉涼塘。他是留日學生中才華橫溢的佼佼者。他11歲就萌發力求新知與救亡圖存之志趣。1900年,26歲的黃興參加了自立軍起事的密謀。1902年,他赴日本留學,結識宮崎滔天。次年,他自東京啓程回國,與劉揆一、章士釗、宋教仁、周震鱗等湖南志士發起組織革命團體華興會,被舉為會長。接着他籌劃長沙起義。起義事泄失敗後,化裝成海關辦事人員離開長沙,乘日本輪船避走日本東京,與留日學生組織革命同志會,成了公認的學生領袖。
  孫中山在宮崎的帶領下,去《二十世紀之支那》雜志社,同革命志士宋教仁、陳天華會面。孫中山嚮宋教仁、陳天華提出,“總以互相聯絡為要”,建議組織全國性的革命團體,宋教仁等贊同孫中山的意見。
  湖北、四川、廣東以及其他各省的留學生,其中有李書城、鄧傢彥、何天炯等都先後拜會孫中山,擁護他組織統一的革命團體的主張。
  孫中山、黃興邀約各省有志革命的留學生和旅日華僑70多人,於7月30日下午在東京黑竜會會址集會,共同討論創建新的革命團體大事。他們中間有興中會、華興會、科學補習所以及其他團體的成員。全國內地17省均有代表到會,這是中國革命者一次史無前例的聚會。
  孫中山被推為會議主席,他屈腿盤坐,微笑頷首嚮大傢致谢。
  黃興首先緻詞:“孫先生最近從歐美回來,現今天下大勢如何?中國革命怎樣進行?我們請孫先生發表意見。”
  大傢屏息靜聽,全神貫註。
  孫中山洋洋灑灑地從天下大勢講到中國革命:“中國革命方法,大概是不外聯絡人才一事。中國現在不必擔憂各國瓜分,但要擔憂自己的內訌。如果這一省要起事,那一省亦要起事,大傢不相聯絡,各自號召,各國必然乘機干涉我國。這樣,中國必亡無疑了。所以,依我看來,我們應該以互相聯絡為首要的事。”
  孫中山端莊的儀態,革命的激情,伶俐的口才,使聽衆神往。他闡明了革命的理由和實行的方法,提議將全國各地的組織結成一個大團體,協力從事反抗清廷的革命,他鼓勵大傢:“一切破壞之前的建設,破壞之後的建設,件件事情都得有同志去做。讓我們共同努力,建設文明的政府。”
  大傢以連續不斷的掌聲表示贊同孫中山的倡議。
  孫中山豪情滿懷地提議:“新的革命組織,就稱為中國革命同盟會,怎樣?”
  會場頓時鴉雀無聲。黃興深思熟慮,慢慢說道:“我們現在僑居他國行動還須隱蔽,‘革命’二字一出,同志活動更是不便,從有利革命出發,建議把‘革命’二字刪去。”
  孫中山嚮黃興點頭微笑,表示欣賞他的觀點,接受他的意見。
  有人說道:“既然我們以驅除清廷自任,當與對象立名。
  我看稱為‘對滿同盟會’纔好。”
  有些人贊同這個意見。
  孫中山站起來說:“不,不應該這樣立名。滿清政府腐敗,我們纔起來革命。但我們革命的宗旨,不是專在排滿,而是廢除君主專製,創建共和。”
  經過一番爭論,“中國同盟會”的名稱確定下來。
  孫中山提出:“中國同盟會應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宗旨。”
  經過一番爭論,孫中山的提議被通過。
  孫中山即席起草了盟書。黃興提議:“請入會諸君自願簽名。”
  會場變得寂靜。
  剛從湖南來的曹亞伯率先站起來,邊走邊說:“大傢主張革命,纔來到這裏,如果不主張革命,何必來呢!”說罷,寫上“曹亞伯”3個大字。
  程傢檉跟着前來:“我亦憑我良心簽名。”大傢擁到桌邊按次簽名。
  簽署了盟書,孫中山領着大傢同舉右手嚮天宣誓。
  會員推舉黃興、陳天華、馬君武等8人起草同盟會章程,準備召開成立大會。
  8月20日,中國同盟會在東京赤坂區召開成立大會,出席會議的有100餘人。黃興首先倡議:“公推孫中山先生為本會總理,不必經選舉手續。”
  這個倡議,人心所嚮,衆望所歸。衆人舉手贊成。
  孫中山根據章程規定,當場指定黃興為執行部庶務。庶務居協理地位,總理缺席,有全權主持會務。黃興在同盟會中的副領袖地位,也正式確定了下來。從此,人們把孫中山、黃興兩人並稱為“孫黃”。
  同盟會章程規定:以東京為同盟會本部所在地;本部下設支部,支部下設分會;國內應設東(上海)、西(重慶)、南(香港)、北(煙臺)、中(漢口)5個支部,分轄各省及蒙、藏、新疆等區分會;海外應設南洋、歐洲、美洲、檀香山4個支部。
  同盟會成立之後,留日學生相繼加盟的400多人;至1906年末,僅東京一地加盟的已達800多人。不到一年,海內外會員總數迅速擴展到1萬人以上。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一捲·第一章 “洪秀全第二”第一捲·第二章 流血廣州
第一捲·第三章 孫、黃同盟第一捲·第四章 鎮南關星火
第一捲·第五章 屢敗屢戰第一捲·第六章 血祭黃花岡
第一捲·第七章 風滿黃鶴樓第一捲·第八章 辛亥槍聲
第一捲·第九章 “俘虜”都督第一捲·第十章 武漢血戰
第一捲·第十一章 “竜頭大哥”第一捲·第十二章 “興漢滅旗”
第一捲·第十三章 山西立威第一捲·第十四章 血盟人頭願
第一捲·第十五章 “竹竿挑檐瓦”第一捲·第十六章 乞降與反復
第一捲·第十七章 新瓶裝舊酒第一捲·第十八章 天府英魂
第一捲·第十九章 鐘山風雨第一捲·第二十章 北洋軍閥之路
第一捲·第二十一章 國中之“國”第一捲·第二十二章 東山再起
第一捲·第二十三章 恃強玩議和第一捲·第二十四章 臨時大總統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