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家类 》 莊周的歡樂生活禪:人間莊子 》
第3節:無挂無礙,自在而精彩(3)
吳建雄 Wu Jianxiong
不知是世界先拋棄了莊子,還是莊子先放棄了世界。莊子又提出了"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標準。在這"三無"的名義下,出現了那些孤獨旅途中的志同道合者。
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宋榮子,到飄然乘風、五十天環遊世界的列子(列禦寇),都是孤獨路上的同行者,他們的目的跟大鵬飛往南海一樣,希望通過順合自然達到心中的完美狀態,得以把握六氣之變,遨遊宇宙之無極。衹有我們和周圍環境渾然一體,纔會不那麽孤獨。
莊子的筆下有一個住在遙遠的姑射山中的神人,他的皮膚潔白如雪,他的姿態婀娜柔美,如同處女;他不吃五穀糧食,衹靠呼吸幾下清風、喝幾口露水過日子;他乘坐五彩祥雲,駕禦飛竜,在四海之外遨遊。他的精神凝聚在一起,隨着他所到之處散布世間,他的德行保護着萬物,讓它們不受到傷害,年年都五穀豐收、六畜興旺。
依我看來,莊子不惜花大量筆墨來修飾這個神人,無非是想給自己找點慰藉。神人其實不神,他的外表與我們一樣,很平凡,他和我們唯一不同的是他對待事物的態度。神人擅長包容世界。
很多人對莊子所說的神人表示懷疑,他們同樣也對鵬懷疑,對鯤懷疑:那都是莊子虛構的吧?以當時的交通狀況,真正到過北海的人恐怕屈指可數,莊子的話又怎麽可信呢?這就和《山海經》裏記錄的那些長了兩個頭的野人一樣,純粹是危言聳聽。有鑒於此,莊子提出了"心智的聾瞎"這一概念,給那些懷疑者當頭一棒! 知道你為什麽孤獨嗎?因為你永遠衹知道自己的觀點,而不接納別人的觀點。這就是典型的"心智的聾瞎"啊!衹要有心去學習,獲取知識,就算真的聾了瞎了,又有什麽關係呢?外在的缺陷是可以剋服的,怕的就是心理上的聾子和瞎子,內心的閉塞是無藥可治的。不要戴着有色眼鏡去看別人,試着和別人一起討論問題、感悟世界,一旦大傢有了共同語言,你還會孤獨嗎? 對於那些實在恐懼孤獨卻依然找不到出口的自閉者,莊子也開出了靈丹妙藥。害怕孤獨,就忘記自己吧!孤獨是自己的主觀感覺,忘掉了自己,就跟打了麻藥一樣,不會再為孤獨痛苦了。可是怎麽才能忘掉自己呢? 莊子呼籲大傢不要過分守舊,不要死死堅持自己的判斷,不要過分在意自身的感覺。人生活在世界上,不要被客觀的事物禁錮住,眼睛要明亮點,視角要開闊點,要靈活看待世界,包括環境提供的工具,因為有用的東西在特殊環境下可能是沒有用途的。宋國的商人拿着鞋子去越國賣,結果越國人全是光腳的,鞋子對他們一點用處也沒有。同樣,無用的東西有時也可能是有用的。宋國有一傢人有個預防皴手的藥方,世代洗衣服作防護品用,覺得沒什麽大用,就很便宜就賣給了商人,結果,經過精明商人的轉手,這個不起眼的藥方竟幫助吳王戰勝了越國。所以說,衹要能真正發揮好思考力,可以事半功倍。
看過《逍遙遊》,我們發現,任何一個有上進心的人都會孤獨。因為自身孤獨,所以奮發突破現狀;因為突破過程荊棘滿地,傷痕纍纍,所以更加孤獨悲涼。這看起來似乎是個惡性循環,而在莊子遼闊的思維裏,孤獨的過程卻成了脫胎換骨的必經之路。沒有任何人能拒絶孤獨。
我們在人生旅途當中難免會迷失方向,我們的事業會有遇到瓶頸的時候,此刻成與敗就衹看你自己的抉擇了。當身邊沒有一個能真正幫得上忙的朋友的時候,你會孤獨嗎?此時的你一定要明白,孤獨並不可恥,衹有耐得住寂寞,苦心修煉,不時突破自己,纔有可能成功;當你重新找到方向,突破了事業的瓶頸,那麽你就擁有幸福,不再孤獨了。如果不能改變環境,就試着改變一下自己。好事或壞事,換個角度,如同乾坤相互轉換,就會大不一樣。或喜或悲,是福是禍,全看你自己了。
想想看,一旦你突破成功,到那個時候,宇宙中的大氣、風、火、泥土、水、生靈都成為你身體的一部分,呼之即來,揮之即去,人際關係、等級制度、繁文縟節都已經不是阻礙了。鵬拍打翅膀,一般人看來它衹是在利用風,其實換個角度來看它也是在"養風",培育更強的風。這是很多人讀《逍遙遊》時忽略了的地方。逍遙,除了自己的進步,還包括了對環境的盡可能利用,就像鵬棄風之前首先要利用風一樣。衹有不斷在前進中磨煉自己,又在前進中用大自然的資源補充自己的體力,我們才能永遠地逍遙。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江蘇文藝出版社 |
|
|
第1節:無挂無礙,自在而精彩(1) | 第2節:無挂無礙,自在而精彩(2) | 第3節:無挂無礙,自在而精彩(3) | 第4節:蝶舞翩躚幻亦真(1) | 第5節:蝶舞翩躚幻亦真(2) | 第6節:安時處順不為哀樂所睏(1) | 第7節:安時處順不為哀樂所睏(2) | 第8節:行器物之用必遭損殺(1) | 第9節:行器物之用必遭損殺(2) | 第10節:行器物之用必遭損殺(3) | 第11節:平常心是大智慧(1) | 第12節:平常心是大智慧(2) | 第13節:平常心是大智慧(3) | 第14節:精神充盈即可坐忘名利生死(1) | 第15節:精神充盈即可坐忘名利生死(2) | 第16節:精神充盈即可坐忘名利生死(3) | 第17節:不強加於人便是善待自己(1) | 第18節:不強加於人便是善待自己(2) | 第19節:不強加於人便是善待自己(3) | 第20節:不強加於人便是善待自己(4) | 第21節:修剪矯作易傷身害命 | 第22節:管教而不能施暴(1) | 第23節:管教而不能施暴(2) | 第24節:智慧在紂即為虐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