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 论红楼梦   》 第3节:文化灵魂和历史命运2      李劼 Li Jie

  宋明之降,虽然文化气脉几近衰竭,惟有“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趾高气扬,然而历史的幽默恰恰在于,在禁欲背后的人欲横流。由于文化精英们中气已短,宋明时代不是一个典雅的时代,而是一个色情的时代。以往汉唐时期的征战疆场,好大喜功,在此刻全然转为荒淫无度的床笫之欢。推动历史的基本动力——人的欲望,不再关注文化或文明的创造,而只是被诉诸肉体和性具的博弈。这个时代表面上张扬的是理学,实际上风行的是房中术。这种性欲的空前暴涨在宋词元曲中还委婉绰约,到了明清小说简直锋芒毕露。于是有了《三言二拍》,有了至今仍然惊世骇俗的《金瓶梅》,有了泛滥一时的清代色情小说。如果说,这也是一种人性的浪漫的话,那么这种浪漫所突出的不是情爱而是性欲。而这种微妙的差异又正是《红楼梦》汲取宋明之情的奥妙所在。
  就某种意义而言,《红楼梦》之于宋明之情的承继可谓直承《金瓶梅》而来。然而,这种承继不是因袭而是升华。同样的风流,在《红楼梦》不再以欲为主,而是以情为上。西门庆式的情欲顽主在《红楼梦》里一律被写作鸡鸣狗盗之徒似的老少爷们,而主人公贾宝玉则是一个虽曾被色欲所惑但又不迷失本性依然心地纯正的情种。而且,《红楼梦》不仅扬情抑欲,同时还将《金瓶梅》中的欲提炼成才华和美德,比如潘金莲之于林黛玉,李瓶儿之于薛宝钗。潘金莲在《金瓶梅》中可谓第一淫妇,但那种之于性欲的强烈渴求在林黛玉形象全然升华为出众的惊人才华和动人的美丽情致;与此相应,西门庆的第一可人李瓶儿的娇柔在薛宝钗形象呈现为过人的心计世故和标准的贤妇美德。总之,《金瓶梅》中的全部世俗性在《红楼梦》都获得灵性十足的升华,从而被作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在此,不仅男女之间的情欲是诗意辉煌的,即便是女性之间的战争也充满机锋,充满才情和德行的较量,体现为天然的木石前盟和世俗的金玉良缘之间的微妙抗衡。一方面是情和欲的分离,欲者如贾珍、贾琏、薛蟠之流,情者属贾宝玉及大观园中的优秀女子;一方面是对整个道德传统的颠覆,体面的贵族男女并不体面,荣宁二府惟有门口的石狮才是干净的;而承担了尤物或狐狸精之类名声的下层女子尤三姐和晴雯们恰恰是清白自重的。由此出发,《红楼梦》中的道德评判不再为礼教作伥,而是与情爱结盟。这种与历史颠覆相应的道德颠覆,将爱情置于了至高无上的尊贵地位,即便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丫环,也值得多情公子为她撮土为香。就这样,从始源《山海经》传说中汲取了灵气的《红楼梦》,经由汉唐之气和宋明之情的孕育滋养,形成一个中国文化的旷古灵魂,从历史的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照亮了几千年的愚昧和昏暗。
  毋庸置疑,这样一个文化灵魂,同时又是一种新的人文传统,遗憾的只是,自《红楼梦》问世以来二百多年,这一传统居然鲜为人知。想想在这部小说周围群集着多少红学家呵,他们如同食尸鹫鸟一般从中啄取着各自的生存利益,而谁也不去领略其中的苍凉和悲怆。
  《红楼梦》以降,相对于过去的王寇传统,又有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改革开放传统,有了“五四”确立的科学民主传统。但是,一代代精英们忙着改造社会振兴邦国,却忽略了文化的本真意味,从而导致整个文化气脉的全然断绝。按照斯宾格勒在其名著《西方的没落》有关文化和文明的历史性界定,《红楼梦》以后的中国历史只有文明的挣扎,而不见文化的脉动。或许正因如此,才有了一代文化宗师王国维的自沉,才有了学术巨匠陈寅恪的壁立千仞。而这是中国晚近历史上极为鲜见的得《红楼梦》之气脉的两位文化遗民,王国维以其《〈红楼梦〉评论》领略其悲剧意味,陈寅恪以其《柳如是别传》承接其人文传统。此中的悲凉,与乱哄哄的所谓红学研究相去何止千里!
  很难预言《红楼梦》究竟是一个终结,还是一种别致的开端,但可以肯定的是她之于历史的颠覆以及在这颠覆之中崛起的人文传统。如果说过去的历史是暴力和道德、王道和霸道、王权和草莽、权术和养生术之狼狈为奸的历史,那么《红楼梦》以后的历史,其文化意味则在于上述阴阳结构的全然解体。这与其说是历史的逻辑,不如说是文化的命运。有关这种命运,在《红楼梦》所标记的横向座标上,可以看得更加清楚。
  在历史的纵向座标上显出的是《红楼梦》作为文化灵魂的缘起由来,在文化的横向座标上呈现出的是其作为历史命运的互相参照。相形之下,玛雅文化的神秘在于它会从地球上像被一阵飓风刮走一样地突然消失,而中国文化却同样神秘地具有将衰亡过程无限延长的奇妙特性,一如《红楼梦》所言: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死亡在此不是作为生命的向度,而是作为生命本身呈现出来,致使所有的历史悲剧都丧失了崇高意味,带有程度不一的喜剧色彩。尽管太阳照常升起,但时间已经不再与生命同步。历史由于时间的失落显得滞重沉闷,仿佛陷入一片沼泽,徒然地呼号,无望地挣扎。也许最后一眼应该投向天空,想像一下别人的命运聊以参照。
  正如人们可以带着西方的哲学或美学眼光步入《红楼梦》世界,人们也同样可以从《红楼梦》所呈示的色空意象观照西方的近现代文学。我指的是从歌德《浮士德》到卡夫卡《城堡》的德语文学,从莎士比亚戏剧到荒诞派戏剧代表作家贝克特的代表作《等待戈多》的英语文学,从塞万提斯《堂·吉诃德》到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西班牙语文学,从拉伯雷《巨人传》到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的法语文学,从麦尔维尔《白鲸》到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的美国文学。
  如果可以给色空意象以一种西学式的阐释的话,那么所谓色的深层结构在于情,而情的深层结构又可归于欲;同样,所谓空的意味相当于虚无(Nothingness)概念。在《红楼梦》里,色空是作为一对互相对称互相补充的意象出现的;但在所有上述文学所标记的西方文化历程上却是以一种纵向展开的极富时间意味的历史过程呈现的。或者说,色空意象在《红楼梦》中是一种互补性的空间结构,而在上述文学现象中却是一种伸展性的时间流程;前者以共时性为特征,后者以历时性见长。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选集】红楼一春梦
第1节:自序第2节:文化灵魂和历史命运1第3节:文化灵魂和历史命运2
第4节:文化灵魂和历史命运3第5节:文化灵魂和历史命运4第6节:贵族精神和审美定位1
第7节:贵族精神和审美定位2第8节:贵族精神和审美定位3第9节:贵族精神和审美定位4
第10节:贵族精神和审美定位5第11节:总体结构及其存在论意味1第12节:总体结构及其存在论意味2
第13节:总体结构及其存在论意味3第14节:总体结构及其存在论意味4第15节:总体结构及其存在论意味5
第16节:自然无为的太极章法1第17节:自然无为的太极章法2第18节:自然无为的太极章法3
第19节:自然无为的太极章法4第20节:自然无为的太极章法5第21节:自然无为的太极章法6
第22节:自然无为的太极章法7第23节:自然无为的太极章法8第24节:自然无为的太极章法9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