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 品三国下   》 非常君臣(2)      易中天 Yi Zhongtian

  但是刘禅却把这两个职务都给了诸葛亮。这就很有意思。我们不妨来总结一下:封武乡侯,是赋予诸葛亮尊贵地位;开府治事,是授予诸葛亮独立相权;领益州牧,则是授予诸葛亮牧民之权。这就等于是把整个蜀国从上到下都交给诸葛亮了。
  事实上诸葛亮不但位极人臣,而且大权独揽。据《三国志·后主传》裴松之注引《魏略》,刘禅继位后曾明确表示:“政由葛氏,祭则寡人。”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所有的军政要务都由诸葛亮处理,自己只担任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如果说这话不见于正史,不一定靠得住,那么,《三国志·诸葛亮传》所云“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总是事实。
  这就几乎和曹操一模一样。曹操的头衔和职务是什么?武平侯(县侯)、丞相(开府)、领冀州牧。诸葛亮呢?武乡侯(县侯)、丞相(开府)、领益州牧。这真是何其相似乃尔!不同的是,曹操的头衔和职务至少有一半是自己弄来的,只有武平侯是汉献帝自愿封的,诸葛亮的头衔和职务却都是出自先帝和后主的本意。
  但是自愿也好,被迫也好,刘禅和刘协这两个皇帝,在本质上没什么两样,都是“橡皮图章”。于是我们就要问第二个问题:刘禅的感觉如何?
  我的看法是不爽。有证据吗?有。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诸葛亮去世后,各地人民纷纷要求为故丞相立庙,不被批准。人民群众只好在大街小巷“因时节私祭”。于是有人提出,处处立庙固然不必,立于成都则未尝不可,然而“后主不从”。这事闹得很僵,实际上已造成朝野对立,幸亏后来有人出来打了圆场。他们上表刘禅说,崇拜圣贤追思功臣,是古往今来的美德。何况诸葛亮功勋盖世,王室幸存实在靠了他老人家。再说让人民群众在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巷祭”、“野祀”,也不像话。当然了,丞相的庙建在成都也确实不太合适,因为昭烈皇帝的庙在这里。怎么办呢?办法是就近(因近其墓),在定军山诸葛丞相的墓前立庙(立之于沔阳)。同时规定,所有的人要祭奠诸葛亮,都只能到这座庙里面去(限至庙),不能再随随便便“私祭”。也就是说,庙,还是要立的,但不能立在成都,更不能全国各地都是,只能建于丞相墓前。祭祀,也是能搞的,但不能想祭祀就祭祀,也不能随便在什么地方,只能到汉中的丞相庙里去。刘禅这才同意(于是始从之)。
  上表的人是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等,不是什么头面人物。而且,细读这封表章,也不难看出他们是何等地苦口婆心、讨价还价、委曲求全。先是以古人为例(周人怀召伯之德,甘棠为之不伐;越王思范蠡之功,铸金以存其像),后是为刘禅开脱(建之京师,又逼宗庙,此圣怀所以惟疑也),最后提出一个后主可以接受的方案:规定只能在诸葛亮的墓前立庙和祭祀。你想,诸葛亮的墓远在汉中的定军山,又有几个人能去?当然比屡禁不止的“全民私祭”更能让刘禅接受。由此不难看出,刘禅对这事是多么的不痛快。
  有人说,刘禅不批准为诸葛亮立庙,是有依据的,这个依据就是礼法。《襄阳记》说得很清楚,“朝议以礼秩不听”嘛!这话不通!习隆他们的表文怎么说?大汉王朝四百年,因为一点点小德行小功劳,就树碑立传塑像立庙的多了去(自汉兴以来,小善小德而图形立庙者多矣),难道皇皇大汉从来就是不讲礼仪规范的?既然小善小德尚且可以塑像建庙,诸葛丞相如此大恩大德,为他立庙怎么就犯规了?再说了,刘禅也未必是什么守规矩的人。孔明去世后,丞相制度就被他废除,北伐中原也被他停止,怎么就不能为诸葛亮破一个例?说穿了,就是他心里不愿意,小心眼而已。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选集】话说三国
内容简介非常君臣(1)非常君臣(2)非常君臣(3)非常君臣(4)非常君臣(5)
非常君臣(6)难容水火(1)难容水火(2)难容水火(3)难容水火(4)难容水火(5)
难容水火(6)难容水火(7)无力回天(1)无力回天(2)无力回天(3)无力回天(4)
无力回天(5)无力回天(6)无力回天(7)殊途同归(1)殊途同归(2)殊途同归(3)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