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评论 中国诗词发展源流   》 两汉魏晋南北朝诗      佚名 Yi Ming

  1、两汉乐府民歌
   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秦朝,存在的时间很短,几乎没有诗歌留下来。继秦以后的两汉(西汉、东汉)存在约400年,留下了价值很高的诗歌遗产,首先是乐府民歌。“乐府”本来是汉武帝时建立的音乐机关,为宫廷制作乐章和训练演员,同时也采集民间歌曲供宫廷和贵族娱乐。《汉书·艺文志》里说:“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厚薄云。”其实当时采诗的地区不止代、赵、秦、楚四个地区,范围还要大得多。“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等话,是说这些歌谣是百姓苦乐的真实表现,都有针对性,统治者可以从中观察民情和了解政教的得失。这些民歌因乐府机关搜集整理得以保存,统称“乐府诗”。以后各代常常把入乐能唱的诗词称为“乐府”,已不是汉代音乐机关的涵义了。
   汉代乐府民歌继承了《诗经》的传统,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感情真挚,句式长短不一,表现手法灵活,富有艺术感染力,是古代诗歌中值得珍贵的一部分。先看一首《战城南》: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
   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
   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
   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
   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
   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这是一场恶战后的战场,尸体无人掩埋,只能让乌鸦去啄食。战死的鬼魂对乌鸦说:“你在吃我之前,先为我嚎(豪)叫几声,追悼一下。战死在野地不会有人来埋葬,我们的烂肉早晚是你口中餐。”战场旁湍急的流水和无边的蒲苇也都被悲怆的气氛笼罩。骏马冲锋战死,劣马徘徊鸣叫。桥(梁)上筑了工事,南北怎么通过?壮丁都战死,无人收获庄稼,人们吃什么?在战乱中想当个好百姓(良臣)也办不到。想起那些好人哪,他们实在可怜:早晨出去打仗,晚上便没有归来!在战乱不断的历史上,这首民歌具有典型意义。下面这首《悲歌》写了社会离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悲歌可以当泣,遥望可以当归。
   思念故乡,郁郁累累。
   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歌者可能是个因出征而流落他乡的人。悲歌当泣,是因眼泪哭干了;遥望当归,是因归家不可能。乡思压心,一刻也不能摆脱。生离死别,再也见不到亲人,回家已永无可能。满怀悲愁无处诉说,腹中如有车轮碾轧,精神折磨永无休止。这首诗感情沉痛,比喻贴切,语言流畅,是极好的抒情诗。在封建社会遇到战乱和灾荒,百姓常常因生活不下去铤而走险,《东门行》就反映了这种情形:
   出东门,不顾归;
   来入门,怅欲悲;
   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
   “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餔〔bǔ补〕糜。
   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
   “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这是一个男人当强盗前和妻子的一段对话。他要出东门干非法的事,不顾一切地走了;可是又不放心,转了回来。见到家里穷困的状况又不胜悲愤:盆中无粮可充饥,架上无衣可御寒,于是重下决心要走。孩子娘扯住他的衣裳恳切地劝他:“别人富贵我不羡慕,我情愿和你喝稀粥度日。上面看老天份上,下面可怜这些幼小的孩子,你去犯法要不得!”丈夫此时决心已定,申斥说:“咳!我走了,别误我的事!看我头上已生白发,这样的糟日子再也过不下去了!”这就叫官逼民反,旧时代农民起义就是这样发生的。
   汉乐府中还有相当精彩的爱情诗,如《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这是女孩子的口气。“邪”字应读成yé(耶),是感叹词。诗中说:天啊!我要和你相亲相爱,一辈子都不变心。除非高山变成平地,江水突然枯竭;冬天响起炸雷,夏天飘起大雪,天地上下闭合,爱情到那时才可断绝。这五种假设在人们经验中是永无可能的事,那么他们的爱情就永无断绝之日。这是爱到极点时说出的一堆“傻话”,傻得那么纯真,傻得那么可爱,令人拍案叫绝。再往细里想,能作出这样的妙诗,谁能比她更聪明呢?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汉代乐府民歌中出现了相当完美的叙事诗,如《陌上桑》、《羽林郎》、《孔雀东南飞》等。《陌上桑》塑造了一个美丽聪明的女子罗敷,诗一开头叙述了她的华美的衣饰之后说: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qiào俏〕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诗中没有直接说她的容貌多美,只说行者放下担子捋着胡须欣赏她;少年见到她,下意识地摘掉帽子又戴上。耕田的忘了犁地,锄地的忘了干活,耽误了劳动互相埋怨,都是为了看罗敷的缘故。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用得相当高明。罗敷严辞拒绝了太守的调戏,夸奖自己丈夫的风度和才能,又表现了她的聪明和对爱情的坚贞。这首诗出现后,“罗敷”就成为聪明美丽女子的代名词。《羽林郎》叙述一个酒家侍女“胡姬”(少数民族女孩)抗拒一个贵族走狗冯子都调情的故事。“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人生有新旧,贵贱不相逾!”胡姬慷慨陈辞,表现了下层妇女的气节,读后让人感到无比痛快。上述诗揭露了贵族阶级的丑恶,赞美了劳动妇女的美好情操,人物美,语言美,都是汉代民歌的名篇。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又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叙述了刘兰芝和焦仲卿一对年青的恩爱夫妻被迫离异和双双殉情的故事,控诉了礼教杀人的罪恶,全诗充满悲剧气氛,是乐府诗中难得的杰作。
   2、南北朝乐府民歌
   曹魏和西晋时的民歌流传下来的较少,最有特色的是东晋以后的南北朝民歌。
   南朝民歌多为情歌。江南地区山清水秀,风光明媚,政治局面稳定时生活条件较优越,所以爱情诗较多。这些诗歌多为五言四句,语言柔美,构思新巧,多用谐音双关修辞手法,是其特色。南朝民歌精华部分分两大类:一类是《吴声歌曲》,产生于今江苏南京一带;一类是《西曲歌》,产生于今湖北襄阳一带。如《吴声歌曲》中的一首:
   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
   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这是女孩口吻:当初和情郎相爱时,两人期望结成一对美满夫妻。然而徒然相思,机缘不巧,没想到总未如愿。“丝”谐“思”字;“残机”是残破的织布机,喻机缘不好;“匹”是布的长度单位,喻“匹配”。残机织布当然织不成匹,用谐音双关的手法叹息爱情不顺利,构思新鲜,启人联想,别有妙趣。又如: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
   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
   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
   前一首说,秋风入窗,飘起罗帐,因而看到高悬天空的明月,想到远方的情人此刻或许也在望月,便如今天用通讯卫星沟通信息一样,通过月亮向情人遥遥寄意,望他理解自己的思念。后一首写冬景,潭水结起厚冰,白雪覆盖大地;我的爱情如松柏经得起严寒的考验,你的感情是否也是这样?她期望对方也能坚定不移。下面两首属于《西曲歌》,是一对情人的对话:
   闻欢下扬州,相送江津湾。
   愿得篙橹折,交郎到头还。
  
   篙折当更觅,橹折当更安。
   各自是官人,那得到头还。
   前首是女子说的。她听说情人(欢)要到扬州(今南京一带)出官差,就到江津这个地方来送行。她的祝辞不是“一路顺风”,而是希望船上篙折橹断,无法行船,教(交)情郎走不成,倒(到)转船头回来和她团聚。后一首是情人回答她的安慰话:篙折了换新的,橹折了重新安;大家都是应官差的人,哪有可能随便掉转船头回家呢?八句诗把一对情人间的柔情蜜意、难舍难分的感情全写出来。从上面几首南朝民歌中我们看到,它们一般篇幅不长,格调清新明丽,感情细腻缠绵,措辞委婉含蓄,具有独特的风韵。
   和柔媚的南朝民歌相映衬的是北朝质朴豪放的民歌。北朝民歌题材较宽,除爱情外,还反映较多的社会生活,风格粗犷明快。如:
   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
   〔bié蹩〕跋黄尘下,然后别雌雄!
   北方人生活中离不开马。矫健的儿郎骑上快马才能显示他的骁勇,快马驮上健儿才能跑出它的威风。“ 跋”是马蹄即击地面的声音。大家骑上马踏起一路黄尘,赛一赛谁是英雄谁是笨蛋!一个骑术优秀的青年会被人们视为英雄,也容易招来姑娘的青睐。因而北方的情歌也常和马联系起来:
   腹中愁不乐,
   愿作郎马鞭;
   出入擐〔huàn换〕郎臂,
   蹀〔dié蝶〕座郎膝边。
   姑娘的苦闷显然是期望得到意中人的爱情。她情愿变成一支马鞭,什么时候都挂在情人手臂上,行和坐(座)都靠在他双膝旁边,一刻不分离。这类民间诗人的妙语,往往是文人想不出来的。北方民歌就连慨叹贫富不均的社会问题,也用马来作比喻:
   快马常苦瘦,剿儿常苦贫。
   黄禾起羸〔léi雷〕马,有钱始作人。
   快马总被骑用,所以苦瘦;穷苦人(剿儿)常被剥削,所以贫穷。黄禾把马喂肥,马才像马;有了钱腰杆硬,别人才把你当人看。
   北朝民歌特色鲜明,像“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那首《敕勒歌》,一千多年来一直在广泛流传,证明了它的魅力。有名的《木兰诗》也诞生于这时,热情歌颂了木兰这位代父从军的女英雄。木兰不一定实有其人,但同类的事在战争频繁的北方是可能有的。由于人们热爱她的品德和行为,后来又为她加个姓,叫“花木兰”,希望真有其人。木兰这位英雄形象的出现,完全是这首《木兰诗》的功劳。
   3、两汉魏晋南北朝文人诗
   先秦时代的《诗经》基本上是四言诗,到汉代才出现五言体的民歌。五言比四言音节增加,更富表现力和音乐性,一些文人便开始学习民歌作五言诗。最成熟的五言诗是出现在东汉后期的《古诗十九首》。这19首诗,作者已不可考,也不是一人一时之作,都是抒发失意落魄情绪和鼓吹及时行乐的作品。我们看其中第六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一个流落在外的人想采集芙蓉花和兰草赠(遗)给自己思念的人,然而那人却在远隔千里的故乡,无法赠花致意。从“同心而离居”可知思念的是妻子。有家归不得,有妻亲不得,只好怀着忧伤的感情直到老死。这19首诗吸收了《诗经》的比兴技巧,语言圆熟,流利清新,意在言外,艺术成就很高。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是“五言之冠冕”,即五言诗的代表作;钟嵘的《诗品》说它“一字千金”,可见人们对它的珍视。
   文人诗作到东汉建安(汉献帝刘协的年号)年间出现了一次高潮,形成了以曹氏父子为核心的文人集团,写出一批内容充实的好诗。主要成员有曹操、曹丕、曹植,被称为“三曹”;还有“建安七子”,即: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yǔ羽〕、应玚〔chàng畅〕、刘桢。领袖人物曹操既是著名政治家,又是杰出诗人。他用汉代乐府旧题来作诗,表达了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同时也相当程度地反映了社会现实。他的名诗《蒿里行》写了公元190年关东各郡起兵讨伐董卓的战争。各路兵马到孟津会盟,但“军合力不齐”,都惧怕董卓不敢向前,接着又闹内讧,盟军内部互相打起来,导致大乱。诗中有这样的句子:
   铠甲生虮〔jǐ几〕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历史上的曹操不像舞台上的是个白脸奸贼,而是个很有人情味的政治家,对民间苦难寄予了真切的同情。他的《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诗,悲凉慷慨,气韵沉雄,被历来诗人们所钦佩。其子曹丕文名气也很大,其《燕歌行》是中国最早的一首七言诗。“三曹”中文学成就最高的是曹植。我们读他一首《泰山梁甫行》: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海边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像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 狐兔翔我宇。
   诗中描绘了海边百姓贫苦艰辛的生活,由于贫困的折磨,女人和孩子形象如同禽兽,活动在山林中,住处荒凉萧条,狐狸兔子都跑到院中游逛。曹植留下90多首诗作,影响很大。杜甫说“文章曹植波澜阔”。南朝诗人谢灵运曾说:天下的才华共有一石(10斗),曹植得八斗,我得一斗,其余一斗分配给古今其他人。这话当然不确,只能说明他对曹植推崇备至。
   “建安七子”中成就最大的是王粲。汉末天下大乱,国都长安被董卓部将搅得混乱不堪,王粲不得不去荆州投靠刘表,途中写了有名的《七哀诗》,其中有这样的句子: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诗人看到的是遍地战死或饿死的骷髅,饿得要死的女人把孩子丢在草丛中,听到孩子号泣,竟然头也不回地哭着走掉,还说:“自己还不知死到那里,怎能做到母子两全!”这是一个母亲啊!诗人也爱莫能助,赶紧驱马走开。诗人用简洁的手笔勾画出一幅战乱时代的流民图。清人方东树评价这首诗说:“苍凉悲慨,才力豪健,陈思(曹植)而下,一人而已。”(《昭昧詹言》)
   “三曹”和“建安七子”的诗歌直接继承汉代乐府诗的传统,干预现实,感情炽烈,诗风质朴劲健,被后世称为“建安风骨”,成为后世诗人(特别是唐代诗人)学习的对象。
   建安以后,魏晋南北朝时代出现过众多诗人,著名者如曹魏时代的阮籍、嵇康;晋代的左思、陆机、陶潜;刘宋的谢灵运、鲍照;南齐的谢朓、沈约;梁代的吴均、何逊;陈代的徐陵、庾信,等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陶潜。
   陶潜,又名渊明,字元亮。据说他是东晋大臣陶侃的曾孙,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做过彭泽县令一类小官。因其性情孤傲,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五斗米”是俸禄),辞官归隐于家乡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以隐士终其生。他长期生活在农村,熟悉农民生活,其诗多写田园生活和隐居情趣。《归田园居》诗自述其志向: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表述了他对官场的厌恶,并充满热情地赞美了归隐田园的乐趣。他把社会比作“尘网”,把官场视为“樊笼”,自己不能“适俗”(不适应官场应酬和追名逐利),于是像鸟恋巢、鱼恋水一样回到农村中来,过着散淡清闲的生活,精神得到解放,十分称意满足。《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一诗写了他的劳动生活:
   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
   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
   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四体诚已疲,庶无异患干。
   清晨出去干些轻微的活,黄昏扛着农具归来。冒着冷露寒风劳动,自然很苦,但为生活计,就得不辞艰难。肢体虽然很累,却可避免意外的灾难。他选择这样的生活道路是为躲避政治迫害,有不得已的成分。他曾说“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远游”,可见有过雄心壮志。归隐后,仍写诗歌咏衔石填海的精卫鸟,赞颂刺杀秦王的荆轲,说明他仍有不平之气。陶潜被尊为“隐逸诗人之宗”(钟嵘《诗品》),其实不完全准确。清代的龚自珍说陶潜:“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说他有诸葛亮的抱负和屈原的忧愤。鲁迅也说陶诗中还有“金刚怒目”式的作品,有人说他“静穆”是把他“缩小,凌迟”了。陶潜的诗表现了他不与恶浊势力合作的品格,描绘了美丽的田园风光,诗句清新自然,不假雕饰,娓娓如话家常,极富艺术魅力,历来被人们喜爱。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类的诗句,许多人都能脱口而出,证明其影响之广泛。
   陶潜之后影响较大的诗人是刘宋时的谢灵运和鲍照。谢灵运出身官僚世家,一生政治失意,寄情山水,开创了山水诗派。他善于雕琢字句,刻画入微,如“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石门岩上宿》)写秋景,“泽兰渐被径,芙蓉始发池”(《游南亭》)写夏景,都是好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一句更为有名。他有好句,但缺完整的好诗,成就不如鲍照。
   鲍照出身寒门,在重视门阀出身的南朝,他仕途很不得意,其诗反映了民间疾苦,对现实进行了抨击。如《拟行路难》中的一首:
   对案不能食,
   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
   安能蹀躞〔diéxiè蝶屑〕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
   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
   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
   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
   何况我辈孤且直!
   诗中充满抑塞不平之气,表现了不与统治者合作的态度。他的诗慷慨奔放,形式富于变化,成就较高。尤其他常写七言诗,为后来七言诗的成长开拓了道路。
   南朝的齐、梁时代,产生了音韵学,作诗讲求四声(平、上、去、入)和对偶,形成了格律较严的新体诗。这种诗诞生于南齐武帝永明年间,被称为“永明体”,代表作家为沈约和谢朓。永明体诗为唐代近体诗(律诗和绝句)的形成做了准备。
   南朝后期的梁、陈时代,统治者日益奢侈淫靡,诗风也随之衰颓,出现所谓“宫体诗”,专门写帝王贵族的腐朽生活和色情内容,使诗歌趋向末路。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国家数字文化网
诗的起源和《诗经》爱国诗人屈原和楚辞两汉魏晋南北朝诗唐代的诗
宋代的诗宋代的词元代的曲元代的曲
清代的诗清代的词历代的赋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