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国风情 大小眼看美國   》 第3節:自序(2)      陳強 Chen Jiang

  簽證那天,為了證明我們沒有移民傾嚮,我特地帶上了房産證、資金證明、單位證明、獲奬證書、出國記錄和與父母在一起的照片等一大疊用以證明可約束我們回國的材料。和我們談話的簽證官是一位中文說的很好的白人,他先用中文問我:"你到美國做什麽?"我回答:"到密蘇裏新聞學院當訪問學者。"他看着我遞上的邀請信自言自語地說:"密蘇裏新聞學院在美國新聞專業排名第一,這個我知道的。"我想把其他證明材料通過小窗口遞進去給他,他卻說:"這些我不看。衹有懷疑的時候,我纔看。"他又明知故問:"你去過美國嗎?"我回答:"是。"接着,他突然用英語問我:"Can you speak English?(你能說英語嗎)",我肯定地回答:"Sure!(當然)"。僅僅兩分鐘時間,面談就通過了,出人意料的順利!我根據網上"簽經"準備的"必問題",諸如"你為何要帶傢人一起去美國"、"屆時你們會回到中國嗎?請給出三個理由"等等,居然一個都沒有問到。
  我琢磨着,我們一傢人之所以能夠這麽順利地獲得簽證,可能與以下三個有利條件有關:一、我曾經訪問過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十多個國傢,我的太太和女兒的護照上也有過出入境記錄,良好的出國記錄在美國人看來是誠信的表現;二、邀請單位密蘇裏新聞學院在美國名氣很大,連簽證官都知道;三、我服務的媒體《中國青年報》是頗具公信力和影響力的大報,也是美國大使館必訂的報紙。
  從報紙專欄到父女博客
  2006年1月11日,我們如期登上美利堅大陸。起初,我們的生活按部就班,我到新聞學院聽課、開討論會,太太去醫院上班,女兒在當地上小學。也就是在開始適應新生活的階段,文化震撼帶來的心理衝擊最大,我一直想把這種由於觀念的碰撞引起的強烈感覺記錄下來,但一時找不到合適的表達途徑。正巧,中央電視臺出資請我回國做一個消費者維權的專題節目。回到福州後,我和媒體的朋友們談了對美國的感受,福建最有影響力的報紙《海峽都市報》老總孫德堅建議我和女兒合作在該報開個專欄,我欣然接受。
  5月29日,"《大小眼看美國》--陳強陳韻正父女專欄"在《海峽都市報》閱讀版首次亮相,之後,每個星期一,《大小眼看美國》專欄定期和福建的讀者見面。後來,福建的朋友們通過MSN告訴我,專欄很有看頭,為了讓更多的人有機會讀到,他們催促我開個博客,把專欄文章統統發上去。9月13日,我和女兒選擇在人氣最旺的新浪博客上開設了"父女博客",把之前在《海峽都市報》上發表的15篇專欄文章一一搬過去。我知道辦博客挺費工夫的,原先衹準備把"父女博客"當作報紙專欄的電子版--報紙上登了什麽,博客上就發什麽,所不同的是博客上可以放些和文章內容相關的圖片。但是,隨着訪問量的增大,網友評論的增多,我感到盛情難卻,一周一次的更新頻度顯然已經無法滿足網友的熱切要求。於是,我每次出門都把數碼相機挂在腰間,隨時隨地拍下有意思的畫面,以"圖解美利堅"為欄目發在博客上和大傢分享。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代序第2節:自序(1)
第3節:自序(2)第4節:自序(3)
第5節:為什麽說誠信是美國社會的通行證(1)第6節:為什麽說誠信是美國社會的通行證(2)
第7節:為什麽說誠信是美國社會的通行證(3)第8節:為什麽說誠信是美國社會的通行證(4)
第9節:美國社會生活中的"活雷鋒"(1)第10節:美國社會生活中的"活雷鋒"(2)
第11節:美國社會生活中的"活雷鋒"(3)第12節:免費公共資源從何而來(1)
第13節:免費公共資源從何而來(2)第14節:殘疾人在美國處處受優待(1)
第15節:殘疾人在美國處處受優待(2)第16節:美國窮人如何過日子(1)
第17節:美國窮人如何過日子(2)第18節:美國窮人如何過日子(3)
第19節:市長為啥不領一分錢工資(1)第20節:市長為啥不領一分錢工資(2)
第21節:市長為啥不領一分錢工資(3)第22節:為什麽要由陪審團來審案(1)
第23節:為什麽要由陪審團來審案(2)第24節:為什麽要由陪審團來審案(3)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