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山大川 》 登山途中的人生感悟:如果山知道 》
第3节:回首余纯顺(1)
谢弥青 Xie Miqing
回首余纯顺
说到中国探险人,恐怕没有人比余纯顺的知名度更高了。令人叹息的是,余纯顺的知名度几乎可以说是同他的死并存的。他的死给中国带来了继尧茂书之后的第二次"探险热",在各媒体不遗余力地炒作之后,难免给人留下一种印象:仿佛探险家最终都要用死来引起人们的关注。
这事实上也是探险,这种只可能属于少数人的行为,在多数人心目中是一个误区。究竟何为探险?探险人距离死亡有多远?在余纯顺魂归罗布泊之后,成为探险界苦苦思索的问题。
旅行家·探险者
从严格意义上说,1988年7月1日,当余纯顺迈开他"徒步全中国"的第一步时,他为自己的行为所作的设计更接近于一个旅行家。
每个人一生中的自我设计和抉择,都或多或少地会受其童年生活经历和境遇的影响。自幼因母亲和姐姐患有家族遗传性精神病而饱尝歧视和孤独的余纯顺,常常坐在自家的房顶上凝视着蓝天白云下的远方,渴望着走出自己狭小的生活空间。他幼小的心里笃信那远天的底下,必是一个广阔无忧的世界。于是,"走向远天的底下",便成为了伴随他一生的座右铭。
尽管余纯顺"出走"的初衷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但依他的个性和人生观而言,他的选择又确乎是必然的。从他用4年的时间拿下从初中到大学本科的全部文凭,我们不难看出存在于他血液中的自强和坚韧。这是一个想成就某种事业的人身上所不可或缺的品质。余纯顺是属于那种崇尚"雁过留声"的人,如许许多多曾经做过或现在正在做着类似的事的人一样,他的行为初衷就是要向人们证实自己,因为他周遭的环境可供他施展的天地太小了。
余纯顺为自己选择了这样一个方式--走。当他在山海关的城楼下,将自制的一面印着"孤身徒步壮行中国上海一台北"的小旗挂在背包上的时候,他被自己感动得泪流满面。其一,这意味着自此他相信自己有能力向世人证明自己;其二,他明白从今往后他便踏上了一条不归路。这一行为理念对于一个旅行家来说确实饱含悲壮的色彩,但对于一个探险者,却埋下了某种悲剧的隐患。
将余纯顺列为探险者而不仅仅是旅行家,除去他"孤身徒步"的行为必然地会在自觉与不自觉中遭遇许多意想不到的危险之外,其重要标志之一便是他向"世界第三极"的挑战。这其中包含了探险的概念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即有目的地去到前人未到过的地方,完成前人未完成过的事业,并拥有一些有价值的发现。
必须承认一点,在余纯顺最初的自我设计里,并没有成为探险家的欲望,正如他对自己的评价:我是天才旅行家。然而在他不自觉地完成着旅行家到探险者的过渡的时候,也正实现着他对自我的超越,甚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重塑。
1992年底,在他将近完成"青藏"、"川藏"、"新藏"、"滇藏"四大天险公路的全程徒步时,他的行为业已引起有关媒体的注意,中央电视台为他制作了专访。从电视节目中以及在北京与他短暂的接触中,都不难感觉到他身上存在的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诚然,探险行为本身不可避免地会带有英雄主义的倾向。但过分地渲染这种倾向,总会有一种人为的非自然的痕迹。
当时,他正在策划挺进西藏阿里无人区。
从阿里出发
1994年8月3日,余纯顺从阿里地区首府狮泉河镇出发,开始了他徒步穿越阿里无人区的艰难旅程。数月之后,当我们在他的《从阿里出发--余纯顺徒步阿里日记》中重新见到他时,十分惊讶地发现,当他用双脚丈量这片土地的时候,也同时在重新丈量着自己的心路历程。我甚至有一种感觉,余纯顺从阿里出发的时候,他的行为理念也正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出发,这一出发使得他本人从行为观念到心理支撑都更接近于一个真正的探险者了。
余纯顺为穿越阿里无人区作了相当充分的准备,这其中包括物质上、精神上、体力上乃至知识上的充实与完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上海大学出版社 |
|
|
第1节:人与山相逢(1) | 第2节:人与山相逢(2) | 第3节:回首余纯顺(1) | 第4节:回首余纯顺(2) | 第5节:回首余纯顺(3) | 第6节:守望峰巅 | 第7节:祈祷梅里 | 第8节:双子星与七大洲最高峰的激情对话(1) | 第9节:双子星与七大洲最高峰的激情对话(2) | 第10节:双子星与七大洲最高峰的激情对话(3) | 第11节:双子星与七大洲最高峰的激情对话(4) | 第12节:双子星与七大洲最高峰的激情对话(5) | 第13节:双子星与七大洲最高峰的激情对话(6) | 第14节:双子星与七大洲最高峰的激情对话(7) | 第15节:双子星与七大洲最高峰的激情对话(8) | 第16节:双子星与七大洲最高峰的激情对话(9) | 第17节:双子星与七大洲最高峰的激情对话(10) | 第18节:天庭札记(1) | 第19节:天庭札记(2) | 第20节:天庭札记(3) | 第21节:喜马拉雅的金字塔(1) | 第22节:喜马拉雅的金字塔(2) | 第23节:夏天的哲思 | 第24节:走出喜马拉雅(1) | |
| 第 I [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