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論語》心得   》 第3節:天地人之道(2)      於丹 Yu Dan

  衹有當天地之氣凝聚在一個人心中的時候,它才能夠如此的強大。
  《論語》的思想精髓就在於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華融入人的內心,使天、地、人成為一個完美的整體,人的力量因而無比強大。
  我們今天也常會說,天時、地利、人和是國傢興旺、事業成功的基礎,這是《論語》對我們現代人的啓發。
  我們永遠也不要忘記天地給予我們的力量。什麽叫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諧。
  我們努力創建和諧社會,而真正的和諧是什麽?
  它决不僅僅是一個小區鄰里間的和諧,也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還一定包括大地上萬物和諧而快樂地共同成長;人對自然萬物,有一種敬畏,有一種順應,有一種默契。
  這是一種力量,我們如果學會了提取鍛造這種力量,我們就能夠獲得孔夫子那樣的心胸。
  我們看到,孔夫子的態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內心卻十分莊嚴。因為其中有一種強大的力量,那是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一個特別講究信念的人。
  他的學生子貢問,一個國傢要想安定,政治平穩,需要哪幾條呢?這個故事在《論語》裏叫做“子貢問政”。
  孔子的回答很簡單,衹有三條:足兵,足食,民信之矣。
  第一,國傢機器要強大,必須得有足夠的兵力做保障。
  第二,要有足夠的糧食,老百姓能夠豐衣足食。
  第三,老百姓要對國傢有信仰。
  這個學生矯情,說三條太多了。如果必須去掉一條,您說先去什麽?
  孔夫子說:“去兵。”咱就不要這種武力保障了。
  子貢又問,如果還要去掉一個,您說要去掉哪個?
  孔夫子非常認真地告訴他:“去食。”我們寧肯不吃飯了。
  接着他說:“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沒有糧食無非就是一死,從古而今誰不死啊?所以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國民對這個國傢失去信仰以後的崩潰和渙散。
  物質意義上的幸福生活,它僅僅是一個指標;而真正從內心感到安定和對於政權的認可,則來自於信仰。
  這就是孔夫子的一種政治理念,他認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個國傢凝聚起來。
  現在有一種說法,說21世紀評估各個國傢人民生活得好與不好,已經不是過去簡簡單單GNP(國民生産總值)一個標準,還要看GNH,就是Gross National Happiness,國民幸福指數。
  也就是說,評估一個國傢是不是真正富強,不能單純看國民生産總值的絶對量和增長速度,更要看每一個老百姓內心的感受——他覺得安全嗎?他快樂嗎?他對他的生活真正有認同嗎?
  我們國傢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末曾經參加過一次國際調查,數據顯示,當時我們國民的幸福指數衹有64%左右。
  1991年再次參加調查,這個幸福指數提升了,到了73%左右。這得益於物質生活條件的提升和很多改革措施的實施。
  但等到1996年再參加調查時,發現這個指數下跌到了68%。
  這是一件很令人睏惑的事情。它說明,即使一個社會物質文明極大繁榮,享受着這種文明成果的現代人仍然有可能存在極為復雜的心靈睏惑。
  讓我們回到兩千五百多年以前,看看就在那樣一個物質匱乏的時代,那些聖賢是什麽樣子。
  孔夫子最喜歡的一個學生叫顔回,他曾經誇奬這個學生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
  就是說,顔回傢裏很窮,缺衣少食,住在非常破爛的小巷子裏。這麽艱苦的生活對別人來說簡直難以忍受,而顔回卻能夠自得其樂。
  也許很多人會說,生活就是這樣,窮日子富日子都得過,那有什麽辦法?
  顔回真正令人敬佩的,並不是他能夠忍受這麽艱苦的生活境遇,而是他的生活態度。在所有人都以這種生活為苦,哀嘆抱怨的時候,顔回卻不改變他樂觀的態度。
  衹有真正的賢者,才能不被物質生活所纍,才能始終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寧。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灰色的孔子與多彩的世界—易中天第2節:天地人之道(1)
第3節:天地人之道(2)第4節:天地人之道(3)
第5節:天地人之道(4)第6節:心靈之道(1)
第7節:心靈之道(2)第8節:心靈之道(3)
第9節:心靈之道(4)第10節:處世之道(1)
第11節:處世之道(2)第12節:處世之道(3)
第13節:處世之道(4)第14節:君子之道(1)
第15節:君子之道(2)第16節:君子之道(3)
第17節:君子之道(4)第18節:君子之道(5)
第19節:朋友之道(1)第20節:朋友之道(2)
第21節:朋友之道(3)第22節:朋友之道(4)
第三部分 於丹《論語》心得之六 理想之道(1)第三部分 於丹《論語》心得之六 理想之道(2)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