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歌鉴赏 》 唐名傢詩導讀 》
王勃
張海鷗 Zhang Haiou
王勃(650──676),字子安,絳州竜門(今山西省河津縣)人,唐高宗和武後時期的著名詩文傢,初唐“四傑”之一。生於世代書香官宦之傢,他自言“吾傢以儒輔仁,述作存者八代矣”(《送劼赴太學序》)。祖父王通是隋代學者,叔祖王績是唐初詩人。王勃自幼聰明過人,十五歲作《上劉右相書》言政,劉嘆為“神童”。高宗乾封元年(666)科試及第,授朝散郎。沛王李賢聞其名,召為王府修撰。後因戲作《檄英王雞》被高宗逐出王府。二十歲入蜀漫遊三四年。後任虢州(今河南靈寶縣)參軍,不久因罪免官,父王福也受到牽連,由雍州司功參軍貶為南海交趾(今越南境內)縣令。高宗上元二年(675)秋,勃從洛陽赴交趾看望父親,過洪都(今南昌)時恰逢閆公滕王閣盛會,作《滕王閣序》。次歲在赴交趾渡海時,不幸溺水而卒。
楊炯編《王子安集》二十捲並作序,但此集已佚。今存《王子安集》是明、清人輯成的,有詩、賦九十餘首,文百餘篇,其中序文七十多篇。
在文學創作方面,王勃明確反對“骨氣都盡,剛健不聞”,以“奇錯婉媚為本”的詩風,“思革其弊,用光志業”。現存詩作以五言居多,清新流暢,樸質自然,對促進五律的成熟作出了貢獻。
滕王閣[1]
滕王高閣臨江渚[2],佩玉鳴鸞罷歌舞[3]。畫棟朝飛南浦雲[4],珠簾暮捲西山雨[5]。
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6]?閣中帝子今何在[7]?檻外長江空自流[8]。
①唐高宗上元二年〔675),作者前往南海交趾探望父親,路過洪州(今南昌市),恰逢洪州都督在滕王閣舉行宴會,乃作《滕王閣序》及此詩。滕王閣:故址在今南昌市西章江門上,下臨贛江。一說是唐高祖第二十二子滕王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所建;一說得名於隋代滕王楊惠(參《安徽史學》1999年某期陳江的論文)。②渚:江中小洲。這裏指江邊。③佩玉鳴鸞:此指滕王當年的行蹤。《禮記·玉藻》:“君子在車則聞鸞和之聲,行則鳴佩玉。”佩玉,古代貴族衣帶上係以為飾的玉器。鳴鸞,古代皇帝或貴族所乘車的馬勒上挂有狀如鸞鳥的鈴鐺,馬動則鳴。鸞,傳說中鳳凰一類的鳥。罷歌舞,是說滕王已去,歌舞之聲久已消歇。④畫棟:指閣中彩繪的棟梁。南浦:指送別之地。《九歌·東君》:“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浦,渡口。⑤西山:古名厭原山,又名南昌山,在章江門外三十裏。⑥物換星移:指宇宙運行,四季推移,景物變換。⑦閣中帝子:指唐滕王李元嬰(或隋滕王楊惠)。⑧檻:欄桿。長江:此指贛江。
這是一首七言古體詩。前四句寫滕王及滕王閣當年的繁榮興盛情景。後四句寫歲月推移,世事變遷,繁華難久,唯江水自然奔流,是人類歷史的永恆見證。《增定評註唐詩正聲》雲:“流麗而深靜,所以為佳,是唐人短歌之絶”。《唐詩廣選》:“衹一結語,開後來多少法門”。王夫之《唐詩選評》評此詩曰:“瀏利雄健,兩難兼者兼之。‘佩玉鳴鸞’四字以重得輕。”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1]
城闕輔三秦[2],風煙望五津[3]。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4]。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5]。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6].
①這是詩人二十一歲遊蜀之前供職長安時期的作品。杜少府:名不詳。少府:唐人對縣尉的尊稱。蜀川:猶言蜀地。又作“蜀州”。《新唐書·地理志》載:蜀州,“垂拱二年析益州置”。垂拱二年為公元六八六年,其時王勃已去世十年,故當以“蜀川”為是。②城闕:唐代的都城長安。闕,宮門前的望樓。輔三秦:以三秦為輔。長安位於三秦的中樞,故云。輔:護衛。三秦:今陝西省一帶,古時為秦國。項羽滅秦後分秦地為雍、塞、翟三國,分封秦降將章邯等三人為王,故稱“三秦”。這裏泛指長安附近的關中之地。③風煙:風塵煙嵐,指極目遠望時所見到的景象。五津:蜀中長江自灌縣以下至鍵為一段的五個著名渡口,即白華津、萬裏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這裏以五津代指蜀地。津:渡口。④宦遊:因仕宦而漂泊。⑤比鄰:近鄰。古時五傢相連為比。⑥“無為”兩句:不要因為分別就像小兒女一樣傷感流淚。
這是送別之作,是唐詩中很有代表性的壯別詩,頗能體現初盛唐時期人們志存高遠的精神風貌。詩中有深情的勸慰,卻不因遠別而悲傷,表現了詩人真摯的友情和曠達的胸懷。
首聯點明送別地點和友人赴任之處,場景開闊,氣勢雄偉,是典型的唐詩風味。“風煙”與“望”字之中,已露惜別之意、關切之情。次聯進一步寫送別心情:彼此的宦遊感受是一樣的。頸聯宕開一筆,申述對離別的看法,是慰人,也是自慰,情理交融,乃全詩最精警之處。尾聯相互勸慰勉勵。
建安詩人曹植《贈白馬王彪》詩云:“丈夫志四海,萬裏猶比鄰。恩愛苟不虧,在遠分日親。何必同衾幬,然後展殷勤。憂思成疾芃,無乃兒女仁。”對這首詩的構思立意很可能有所啓發。但王勃的詩句更精煉、更概括、更藴藉。《唐詩意》雲:“慰安其情,開廣其意,可作正小雅。”
歷代文人賦詩送別,有惜別和壯別兩類,而大抵以惜別為多。即使是心高氣盛的初盛唐文人士子,每當送別,也多依依之情。唯此詩及高適《別董大》(千裏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乃壯別詩之代表作。《批點唐音》雲:讀此詩“乃知初唐所以盛,晚唐所以衰。”
高宗總章二年(669),王勃因“戲為《檄英天雞》文”,被唐高宗逐出沛王府,五月遊蜀。此後,他所寫的大量送別詩,如《江亭夜月送別二首》、《別人四首》、《別薛華》、《重別薛華》等,就再難聽到“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這樣爽快的聲音了。如《別薛華》:
送送多窮路,遑遑獨問津。悲涼千裏道,凄斷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無論去與往,俱是夢中人。
山中
長江悲已滯,萬裏念將歸。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
這是寫旅愁的詩,大約是作者被廢斥後,客遊巴蜀時期所作。詩人面對長江而悲嘆自己滯留他鄉。江流萬裏,引起遊子思歸之念。況且正值秋高風急的傍晚,草木凋零的季節,心中的飄泊之感和歲月蹉跎之悲難以自禁。近人高步瀛《唐宋詩舉要》雲:“此疑鹹亨二年(671)寓巴蜀時作(見《春思賦》),故有‘長江悲已滯’之句”。詩中暗用宋玉《九辨》意:“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慄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又謝朓“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句亦可參。王勃還有一首《羈春》詩:“客心千裏倦,春事一朝歸。還傷北園裏,重見落花飛。”亦可參。《唐人萬首絶句選評》雲:“寄興高遠,情景俱足。”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盧照鄰 | 駱賓王 | 王勃 | 楊炯 | 劉希夷 | 陳子昂 | 賀知章 | 張若虛 | 張九齡 | 王之渙 | 孟浩然 | 王昌齡 | 王維 | 崔顥 | 王翰 | 高適 | 岑參 | 李白 | 杜甫 | 張繼 | 韓愈 | 元稹 | 白居易 | 劉禹錫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