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 中國人史綱   》 十一 文字獄      柏楊 Bai Yang

  清政府為中國開疆拓土是它光榮的一面,但它也有不光榮的一面,那就是它所發動的先後持續一百餘年之久的文字獄措施。
  中國每一個王朝幾乎都有文字獄,這是極權政治的特色之一,不過都是一些偶發事件。直到十四世紀明王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纔把文字獄作為一種合法的謀殺手段,這手段到了清政府手中,更進一步地作為一種鎮壓漢人反抗的血腥工具。
  産生文字獄的心理背境,十分簡單。當權者內心有潛在的罪惡感和自卑感時,自顧形慚之餘,對別人的一言一語,都會硬拉到自己頭上,惱羞成怒,采取強烈的報復。尤如一個禿子一聽別人提到電燈泡就七竅生煙一樣,朱元璋因為自己曾當過小偷,就總以為知識分子都要揭他的瘡疤,滿族人總以為漢人會藉着文字來轉彎抹角的表示對他們的輕視。
  所以,每一個文字獄,都是當權者神經衰弱、做賊心虛的一種反應。
  我們將清王朝最著名的一些文字獄,列為下表,以代表冗長的敘述:
  從這些案例,我們可以瞭解文字獄的本質,即有權人物對文字所加的奇異麯解。像賈士芬的咒語“天地聽我主持,鬼神歸我驅使”,不過是巫師們一貫的“口中念念有詞”的勾當,竟然成為謀反的證據,可以當作文字獄的典型說明。尹嘉銓自稱“古稀老人”,這是一句古老的成語,但弘歷卻酸溜溜地說:“我自稱古稀老人,早已佈告天下,他怎麽也敢自稱古稀老人?”竟想用政治手段製造自己的文學地位,可謂異想天開。
  文字獄的審判是中國歷史性司法黑暗——人權毫無保障的再一次的大暴露。每個案件發生時,皇帝先交給高級官員組成的專案小組研究如何處理,嚮皇帝提出所謂的“公論”——當時的術語稱“九卿公議”。專案小組所提出的“公論”,當然千篇一律的認為那倒楣的被告罪大惡極,堅决的要求用酷刑“凌遲”處死,傢屬全部砍頭。皇帝立即表示他的寬大恩典,特別加恩,免去凌遲,改處絞刑(或改處斬首),全族(或全家)男女老幼,改為發配到黑竜江(黑竜江黑河)或寧古塔(黑竜江寧安)給窮披甲人為奴。
  這種審判像一幕漫畫傢筆下的卡通,包括皇帝在內,不過一群小醜。沒有人敢提出較輕處罰的建議,更不要說為當事人呼冤了,而且即令對當事人一句有利的話都不敢說,否則不但救不了被告,反而使自己也陷了進去。王錫侯案,江西省長(巡撫)海成,僅建議革去他“舉人”的身份,弘歷就勃然大怒,下了一道殺氣騰騰的諭旨說:“海成請僅革去王錫侯的舉人,所謂人臣尊君敬上的心安在?亂臣賊子,人人得而殺之的大義又安在?海成真是天良喪盡,辜負我命他當官的大恩。”海成還是幸運的,沒有被砍頭。徐述夔案的江蘇省民政廳長(藩司)陶易,就沒有那麽好的運氣了,他曾經拒絶受理對徐述夔的檢舉,結果判處死刑。
  文字獄的奇異謀殺,産生下列幾項影響:
  一漢人知識分子本已拘限於儒傢學派狹小的範圍,現在在這狹小的範圍中,史學、文學,以及對儒傢學派經典的評論闡揚,都受到不可測的咒語禁製。知識分子衹好走兩條路,其中一條路是更加埋頭在傳統的八股文、科舉之中,努力做官。八股文的特徵是在紙面上寫盡仁義道德,在紙面上堅持人生以仁義道德為根本,而仁義道德又以帝王和統治階級的利益為標準,於是全國士大夫——現任官、退休官,和以當官為唯一盼望、但尚未當上官的讀書人,全體用帝王所喜悅的方式,阿諛帝王。
  二另一條路是使知識分子專心一意從事考據工作。所謂考據,就是用這本古書去考證那本古書,用這本古書上的字去考證那本古書上的字,把平生精力鑽在古書的舊紙堆裏,成為一個工匠,不需要想像力,也不需要理解力,衹要鑽得年代稍久,就可以自稱或被稱為學者。這種學術,自然不會觸怒任何人。
  三人民對現實政治和政府前途,更漠不關心。因為不關心,所以就沒有愛心——也可以說因為沒有愛心,所以就不關心,不關心和沒有愛心就不擔憂它的覆亡,既不擔憂它的覆亡,就不會作任何批評。人們所聽到看到的,全是歌功頌德。這是中國歷史上人民對政治和政府冷漠的重要原因,文字獄使政府跟人民間的距離,更加擴大。
  四大黑暗再度來臨。
  本世紀(十八)的西方,被贊揚為理性的世紀,政治形態和意識形態,以及人性的尊嚴和人權的保障,都有突破性的進展。而中國人卻醬在反理性的恐怖之中,連作詩的想像力,都被醬死。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柏楊歷史研究叢書總序第一章歷史舞臺
一 空中·馬上二 河流·湖泊
三 山四 沙漠·萬裏長城
五 城市六 地理區域
七 演員第二章神話時代
一 開天闢地二 五氏
三 東西方世界第三章 傳說時代
一 黃帝王朝二 姬軒轅
三 伊祁放勳與姚重華四 東西方世界
第四章 半信史時代一 紀元前二十三世紀
二 紀元前二十二世紀三 紀元前二十一世紀
四 紀元前十九世紀五 紀元前十八世紀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10]   [XI]   XII   [XIII]   [X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