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者 岩中花树   》 第29节:第三章 嘉靖五年十二月,绍兴(6)      赵柏田 Zhao Baitian

  徐爱是我最早的几个学生之一。早在二十年前我居京师时,他就不时地从家乡跑来向我请教求学中碰到的疑难问题。1507年赴戍途中,我曾在老家短暂居留,就在那个时候,他和同乡的蔡宗兖、朱节三人向我行了拜师礼,正式成了我的学生。可惜那个时候相处的时间不长,我要继续向着流放地西行,他们呢,作为地方府学推荐的学生要上京城参加会考。第二年我在龙场的时候,收到了徐爱从家乡寄来的信,他沮丧地告诉我,考场失利了。我即刻去信安慰他,落榜不能落志,以后的路还长,要沉住气,打起精神,在道德和学问的道路上孜孜不倦,以求大成。同时还向他建议,龙场地处偏僻,穷荒无书,尽管物质上艰苦些,却少了些外在的羁绊,如果他能舍得离开娇妻和年迈的双亲,此地倒也是个静心读书的好所在。信发出后我也没有抱太多的希望,黔越之间,相距何止千里,即便徐爱真的想来,以他的身子骨也是吃不消这一路劳顿的。我没有想到的是,几个月后的一天,徐爱突然出现在我的眼前。他憨憨地笑着走进驿站的时候,我还没有认出他,以为是哪个过路的商人。他低低地叫了我一声,向我顽皮地眨了眨眼。一瞬间我如梦似幻。爱!爱!我大叫着站起身。我的动作如此猛烈,以致打翻了面前的茶碗。
  1512年冬天,我离开居住了两年的京城,重回南京转升太仆寺少卿一职。关于这一职位在这里稍多说两句。太仆在古代是掌马政之官,本朝的太仆寺是从三品的衙门,主要职责是给国家养马,地点在南京北面的滁州。马者,国之武备也。在冷兵器时代,马匹的多少与强壮与否是一个国家国防战斗力的标志之一,但让我去做这样一个侍弄马匹的官,真是一个黑色幽默。调令下达没几日,我接到了徐爱的来信,得知他将从祁州知州任上调升为南京工部员外郎,于是我们相约一同南下。先回余姚老家,看望我的父亲也就是他的老丈人,然后他上南京履新,我则去滁州养我的马。父亲已在我调到北京吏部任职的那一年退休,寂寞的老人把他没有实现的政治抱负全都寄托在了我们身上,对我们期望甚殷。
  因为去南京是做闲官,不用急巴巴地赶路,我建议坐运河的船南下。我选择坐船的另一个原因是担心徐爱身体不好,怕他吃不消一路的车马颠簸。坐着船慢悠悠地走,既惬意,又没有外界俗务的打扰,正可以从容相对坐而论道。我的建议得到了徐爱的赞同,他高兴地说,这么多年宦海沉浮,我的心都像长满杂草的菜园子了,能够在船上朝夕相处一路向您讨教,这真是太好了!①
  自从三十年前跟着祖父第一次坐运河的船北上,我不知道已经有多少次在这条帝国著名的水道上航行了。我已经熟悉了它每一处的转折,它的气息。我就像了解一个朋友一样熟悉它的脾性。不知为什么,一靠近它,我躁厉的内心就会变得平静,变得温柔。很多个夜晚,船在黑暗的水面上平滑地前进,我会有一种错觉,就好像它正带着我回到时间的初始,回到我出生之前的幽暗国度。
  这次和徐爱同船南归,这条像掌纹一样熟悉的河流忽然变得陌生起来。水是新的,风是新的,每天清晨傍着船舷从东方冉冉升起的太阳也是新的。运河如同一条银亮的带子匝着平原宽大的腹部,而在朝阳的映照下,面前的河水却如一床翻着红浪的被子。这个比喻是不是太不雅驯了?但如此欢愉的心情降临在我心上真是少有。究其原因,一是自然中饱含的生命的情意触动了我,我的心以前一直是执着于一念向内收缩,现在它舒张了开来;二,徐爱是一个不错的谈伴,那时他身上已经出现了成为一个长于内省的思想家的苗头,在交谈中我们相互启发和点拨,搬开了压在心里的石头。
  我们的话题是从儒学的经典《大学》开始的,然后转入了关于心灵空间的讨论。
  徐爱说,您讲只求之于本心就可以达到至善境界,恐怕不能穷尽天下之理。我还是坚持原来的观点:心即理也,天下哪里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徐爱说,还是有许多理的,比如说对长辈的孝顺,对君王的忠诚,对朋友的信义,对百姓的仁慈,等等,这一切你怎么可以假装看不到呢?我对徐爱说,这种错误说法流行已经很久了,一两句话点不醒你。且按你说的往下说: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和仁的理——其实都在这一个心上。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的遮蔽,即是天理,不须外头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运用在对待老人上便是孝,用在君上便是忠,用于朋友和百姓便是信和仁。徐爱说,你这么说我好像有些明白、开窍了,但旧说缠于胸中,一时难以脱尽,譬如孝敬老人,其中许多细节还要讲究么?我说,怎么不讲究?当然要讲究的,只要有个头脑,便自然在冬冷夏热之际要为老人去求个冬温夏凉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有此心才有这条件发出来。然后我给他找了一个比方,好比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爱的力量的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才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再去种根。①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自 序第2节:第一章 正德四年十一月,贵州·龙场驿(1)
第3节:第一章 正德四年十一月,贵州·龙场驿(2)第4节:第一章 正德四年十一月,贵州·龙场驿(3)
第5节:第一章 正德四年十一月,贵州·龙场驿(4)第6节:第一章 正德四年十一月,贵州·龙场驿(5)
第7节:第一章 正德四年十一月,贵州·龙场驿(6)第8节:第一章 正德四年十一月,贵州·龙场驿(7)
第9节:第一章 正德四年十一月,贵州·龙场驿(8)第10节:第一章 正德四年十一月,贵州·龙场驿(9)
第11节:第一章 正德四年十一月,贵州·龙场驿(10)第12节:第二章 嘉靖元年三月,绍兴(1)
第13节:第二章 嘉靖元年三月,绍兴(2)第14节:第二章 嘉靖元年三月,绍兴(3)
第15节:第二章 嘉靖元年三月,绍兴(4)第16节:第二章 嘉靖元年三月,绍兴(5)
第17节:第二章 嘉靖元年三月,绍兴(6)第18节:第二章 嘉靖元年三月,绍兴(7)
第19节:第二章 嘉靖元年三月,绍兴(8)第20节:第二章 嘉靖元年三月,绍兴(9)
第21节:第二章 嘉靖元年三月,绍兴(10)第22节:第二章 嘉靖元年三月,绍兴(11)
第23节:第二章 嘉靖元年三月,绍兴(12)第24节:第三章 嘉靖五年十二月,绍兴(1)
第   I   [II]   [III]   [IV]   [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