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评传 哈利·波特的“母親”:J.K.羅琳傳   》 初入職場的艱辛與失意(1)      康尼·安·柯剋 Connie Ann Kirk

  教育不僅在羅琳的成長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在日後,為了謀生,她又在教育領域成功地開創了一番事業。同演藝界人士一樣,作傢在破繭化蝶之前,也經常得兼做一些零活以維持生計,因為寫作的職業也同演藝業一樣,根本不足以維持所有的日常開銷,即便是出賣自己的作品也無濟於事。然而,羅琳卻很快就擺脫了這種四處打雜的睏境,並有幸成為少數幾位能夠專心從事藝術創作的作傢之一。她度過了一段動蕩和艱辛的時期,經歷了一番痛苦與壓抑;而正是這些苦難的歷程塑造了她自己也從未預料到的人生境遇。
  1983年的春天,當羅琳從埃剋塞特大學畢業後,她來到了倫敦西南部的剋拉彭,並與大學裏的其他女友一起租了套公寓。在她父母的極力督促下,羅琳開始學習法語加英語的雙語文秘課程。她的父母希望能藉此讓她掌握一項實用的生存技能。而我們可以想象,對一個欣賞叛逆和激進,視傑西卡·密特福德為英雄的年輕大學畢業生來說,這種專為傳統女性或低收入職業而設的文秘課程能起到什麽樣的效果。不過,羅琳也不是第一位曾為他人做過秘書的作傢。在文秘學校裏,她學會了打字,速度還達到了專業人員的標準———她承認,這項技能在她今後打印自己的手稿時還派上了不少用場。不久,當全職秘書休大假、産假或工作過多時,她就成為一名臨時的替補人員。有趣的是,她其中的一份臨時工作是在出版社裏負責派送退稿通知。羅琳承認她既沒有文秘工作所需要的組織才能,也對這個工作毫無興趣可言。
  不過一份在倫敦國際特赦組織裏的工作卻讓羅琳在考慮薪水因素之外産生了興趣。國際特赦組織是一個在全世界提倡人權的國際組織,由一位英國律師彼得·本尼森於1961年創建———當時,他聞聽兩名葡萄牙學生因為舉杯為自由幹杯而被判監禁7年,於是就創辦了該組織。在倫敦一間小小的辦公室裏,本尼森和幾名志願者在一起,開始為全世界遭到不公平監禁的人們寫信呼籲。時至今日,國際特赦組織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國際人權組織,包括來自全世界144個國傢的100多萬名成員在為它工作。
  國際特赦組織在英國的總部設在倫敦,並在愛丁堡、蘇格蘭、貝爾法斯特和北愛爾蘭設立了4個分部。它在倫敦的事務所是該組織的調查總部,有來自55個國傢的300名成員和100名志願者在此調查各類由該組織探察出來的或是引起他們註意的案件。這些成員由法律、醫藥、媒體還有技術領域中的專傢所組成。當學者、記者、政府部門等需要查找關於全世界各個國傢中侵犯人權的信息時,就會經常求助於這些倍受尊敬的專傢們。
  當時,羅琳在該組織設在倫敦的調查所工作,運用她所學到的法語和英語,在講法語的非洲地區調查虐待人權案件。雖然這份工作滿足了她對激進的渴望,但很快這種平淡的文書工作就讓她失去了激情。而且,她好像也不太適應其他的同事。每當午餐時間,她不像別的同事那樣結伴去小酒館就餐,而是獨自前往一些咖啡館或其它安靜的場所,專心緻志地杜撰一兩本成人小說,兩耳不聞窗外事。她的同事們調侃說,他們從不懷疑羅琳在辦公室的工作之外還有什麽雄心壯志,並開始取笑她,說她一定是遇上了午餐時間的風流韻事。
  除了在午餐時間爭分奪秒地進行寫作之外,羅琳也找到了其它的一些方法巧妙地避開了辦公室裏的閑聊和種種利害關係,要知道,這些都會嚴重殺傷一位藝術傢的創作力。當她打字的時候,她往往會打一些故事或是其它富有創意的作品,而不是她應該打的資料。對此,她的上級和同事們毫不知情,這可能讓她覺得很好玩,而且這樣的暗渡陳倉也讓她在日常工作中擠出了一點時間來進行一些富有價值的創造性工作。同樣,在做音頻秘書的工作時,她也運用了這種方法。那時,她的工作就是將在聽筒裏聽到的內容打成文字。有些時候,她也會把這些聽寫資料換成古典音樂,然後繼續撰寫她的故事。因為她的父母並不是古典樂迷,所以她對此也瞭解不多。她於是就試着聽各種不同的帶子,直到發現自己喜歡的為止。就是用這種方法,羅琳讓自己學會了欣賞古典音樂。在這些樂麯中,她最欣賞的是貝多芬的鋼琴奏鳴麯《熱情》;當她不想捲入那些無聊而瑣碎的辦公室閑聊時,她就會戴上耳機,用貝多芬的音樂來充斥自己的耳朵,假裝在忙於打字。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九州出版社
前言(1)前言(2)哈利·波特狂潮(1)(圖)哈利·波特狂潮(2)(圖)
哈利·波特狂潮(3)(圖)哈利·波特狂潮(4)孩提時代的足跡(1)(圖)孩提時代的足跡(2)(圖)
孩提時代的足跡(3)(圖)孩提時代的足跡(4)(圖)孩提時代的足跡(5)(圖)孩提時代的足跡(6)
孩提時代的足跡(7)孩提時代的足跡(8)孩提時代的足跡(9)學生時代
小學(1)小學(2)小學(3)中學(1)
中學(2)中學(3)中學(4)中學(5)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