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思考 》 中國的品格 》
第三篇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源性典籍-四、四書要義1
樓宇烈 Lou Yulie
在隋唐時期,人們都去追求佛教或道教,對儒傢的思想反而淡漠了。宋代的理學家因此受到觸動,認為這都是因為儒傢衹講具體的道德和行為規範,而沒有一個很深奧的理論體係造成的。因此他們就要為儒傢尋找一個復雜的理論依據,四書的地位因此而確立。
如何達到至善之境――《大學》
到了宋代,又把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提到一個很重要的地位。為什麽呢?這有一個時代的背景。就是在隋唐時期,人們都去追求佛教或道教,對儒傢的思想反而淡漠了。宋代的理學家因此受到觸動,認為這都是因為儒傢衹講具體的道德和行為規範,而沒有一個很深奧的理論體係造成的,因此他們就要為儒傢尋找一個復雜的理論依據。
很快,他們發現,《禮記》裏面的《大學》、《中庸》兩章,包含了許多深奧的道理,也可以用來闡明儒傢所遵循的這些道德規範的根據。所以他們把《大學》、《中庸》單獨拿出來,和《論語》、《孟子》一起並列為儒傢的根本經典。
理學家通過考證,認為《大學》是孔子的弟子曾參所作,《中庸》是孔子的孫子子思所作,他同時也是曾參的弟子,而《孟子》又是子思弟子的弟子孟子所作,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儒傢完整的傳承係統。從時間上來講,《論語》第一,是孔子作的,《大學》第二,是曾參作的,《中庸》第三,是子思作的,《孟子》第四,是孟子作的,他們將之統稱為四子書。
但是從內容上來講,理學家又覺得,《大學》是入門書,因為《大學》還是講具體的道德規範的。《大學》講什麽,三綱領八條目。
所謂三綱領就是《大學》裏的第一句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這是人的三個最根本的追求目標,所以稱為三綱領。
那麽八條目呢?八條目就是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我們現在常常講的“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就是八條目的後半段。修身之前要做準備,準備什麽呢?八條目的前半段,格物緻知,誠意正心。
整個《大學》就是圍繞這三綱領八條目來展開的。最高理想是止於至善,通過明明德,明自己的德性,然後不斷地新民(原作“親”,通“新”),就是說讓民衆都能夠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質,最後一起達到至善。
八條目中,核心的條目就是修身,前面的四個步驟,是為了修身,後面這三個是修身以後所要實現的目標。所以《大學》裏面講,“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不管天子也好,普通老百姓也好,都要以修身為根本。修身的目的就是要達到一個道德層面的自覺自願。因為如果是被動的,就不能夠稱之為道德了,那就是在法律製裁威脅下遵守法律的問題,道德一定是出於自覺自願,衹有這樣,纔可能達到至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修身當然是最根本的。
為人之道――《論語》
《大學》可以說是一個入門,然後具體的又該怎樣去做呢?這就有《論語》中提出來的那些具體的道德規範作為參考。
《論語》的核心,其實就是仁。因為在孔子所處的時代,按他自己的話來講,是“禮崩樂壞”了。那麽怎樣來輓救這個禮崩樂壞的危局呢?孔子就強調要通過人的自我修養來恢復對於禮這種規範的遵循。
孔子講“剋己復禮為仁”,即主動地剋製自己的行為,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禮的要求,這就是仁的意義。所以孔子提出來的仁是倡導一種道德的自覺。同時,仁如果具體來講,又是分散在各個方面的。所以孔子回答什麽叫仁,答案是多得很。他根據每個人不同的特點,來告訴對方,什麽叫做仁,通過仁來規範這個人的各種行為。
完美政治――《孟子》
到了孟子那兒,又把孔子“仁”的思想,進一步推演,成為了“仁政”。仁,不僅僅是每個人自我修養時應當自覺遵守的規則,同時也成了一個治理國傢的根本理念。
孟子認為,治理國傢必須要以禮樂教化,而不能夠用強製的、暴力的手段,要實行王道,而不是霸道。實行王道主要的措施就是要置民恆産。孟子認為老百姓如果沒有固定的而且有保障的財産,就不會有恆心,即“無恆産者無恆心”。沒有恆心,國傢就不會穩定。
置民恆産在當時講就是給人民一定的土地,讓他們都擁有自己固定的財産。所以孟子常常想象着這個仁政的結果是百畝之田、五口之傢,小孩子有人撫養,老年人也有肉吃,並且不必擔心強權的剝奪。這樣當然就是一個比較美好安定的社會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前言緣起-1 | 第一篇文化交流與文化主體意識-一、正在消失的民族文化主體性 | 第一篇文化交流與文化主體意識-二、百年悲情1 | 第一篇文化交流與文化主體意識-二、百年悲情2 | 第一篇文化交流與文化主體意識-二、百年悲情3 | 第一篇文化交流與文化主體意識-二、百年悲情4 | 第一篇文化交流與文化主體意識-二、百年悲情5 | 第一篇文化交流與文化主體意識-三、文化也一定要全球化嗎? | 第一篇文化交流與文化主體意識-四、出路在何方1 | 第一篇文化交流與文化主體意識-四、出路在何方2 | 第一篇文化交流與文化主體意識-四、出路在何方3 | 第一篇文化交流與文化主體意識-四、出路在何方4 | 第一篇文化交流與文化主體意識-四、出路在何方5 | 第一篇文化交流與文化主體意識-四、出路在何方6 | 第二篇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一、以人為本1 | 第二篇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一、以人為本2 | 第二篇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一、以人為本3 | 第二篇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二、天人合一1 | 第二篇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二、天人合一2 | 第二篇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二、天人合一3 | 第二篇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二、天人合一4 | 第二篇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三、人文思維 | 第三篇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源性典籍-一、三玄、四書、五經 | 第三篇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源性典籍-二、五經要義1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