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論語正解 》
第29節:第二節 君子之禮(5)
劉德江 Liu Dejiang
孔子說過:"人而不仁,其禮何?"一個人如果沒有了"仁",所表現的"禮"也是虛偽的、做作的,甚至對社會是有害的。這就是說,"仁"就是美的本質和源泉,而"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則僅僅是美的表現形式。如果衹追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即便你天天塗脂抹粉精心打扮,也衹是東施效顰。蘇軾有一詩說得好:"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抺總相宜。"西施的美來自天然,不是東施可以從外表上所能模仿的。"仁"與"禮"的關係也是這樣,沒有"仁"的本質,就沒有"禮"的形式。
要想以"忠恕"緻禮,必須以"仁"為根本。孔子說:"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論語·八佾篇第三》)意思是說:"比較射箭的技藝,不主要在能射穿皮革靶子,因各人體力有不同,這是古人的道理啊!"
"射"是周代經常舉行的一種禮節儀式,屬於周禮的內容之一。孔子在這裏所講的射箭,衹不過是一種比喻,意思是說,任何事情不能靠強力去製服人,射箭要表現得文雅有禮,其他事情也是如此。朱熹說:"古者射以觀德,但主於中,而不主於貫革,蓋以人之力有強弱,不同等也。"古時候通過射箭來看一個人的仁德,衹要求射中,而不主張射穿靶子。一個人的力量有大小,光憑力氣大,也許不僅僅可以射穿靶子,可能墻壁也能射穿。射箭是比仁德,若憑一己之力射穿靶子,不僅不是本事,而且是粗暴無禮。如果有力就是本事,那麽張飛應該比諸葛亮強。可諸葛亮雖然是一個文質彬彬的書生,卻能運籌於帷幄之中,决勝於千裏之外。張飛力氣再大,也難以一人敵百人。朱熹《論語集註》說:"記曰:'武王剋商,散軍郊射,而貫革之射息。'正謂此也。周衰,禮廢,列國兵爭,復沿貫革,故孔子嘆之。"周武王建立天下後,以禮治國,在朝廷射箭比賽時,廢除了商朝的"貫革",即射穿靶子。周朝末年,各國崇尚武力,以強欺弱,"貫革"的風氣又恢復了。這不僅僅是射禮的衰亡,而且是仁德的衰亡,所以孔子纔有此感嘆。所以說為"禮"必有"仁"的根本,用"忠恕"原則來貫穿。
中國號稱禮儀之邦,中國文化無處不表現出仁義忠恕的精神。儒傢提倡仁義,剋己復禮,屏絶霸道,崇尚王道。孟子見齊宣王,不言齊桓、晉文之事。儒傢認為君子愛民惜物,慈心不殺。《論語》記:"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待物如此,待人可知。孟子說:"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他見齊宣王不忍牛之觳觫而就死地,就稱贊齊宣王:"是心足以王矣!"他認為行王道先當仁心不殺,"獸相食,且人惡之"。又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即是說第一個造木偶來殉葬的人,一定會斷子絶孫的!孟子解釋說:"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因為偶像是人形,卻用來殉葬,非仁也。
孟子說"仁者無敵",能王天下。而欲仁於天下者,首當戒殺。"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周王徵服天下,絶不僅僅靠武力,當時的人民在殘暴的商紂王統治下,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盼周猶如盼救星,天天祈禱周王何不快來耶!我何不能快得救耶!孔子說:"三分天下之有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但臣民不忍紂王暴政,急不可待,紛紛逃亡歸周,故周得天下是暴君把人民趕到他那裏,並非周欲取而代之也。孟子說:"為淵驅魚者獺也,為叢驅爵者鸇也,為湯武驅民者桀與紂也。"仁人者得民心也,得民心者得天下也。周以仁德感人,以禮治民,國泰民安,四海清平,難怪孔子念念不忘恢復周禮,因為周代以"仁"、"忠恕"來行"禮",道出了"禮"的真正意義。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序言 | 第2節:第一節 何為仁(1) | 第3節:第一節 何為仁(2) | 第4節:第一節 何為仁(3) | 第5節:第一節 何為仁(4) | 第6節:第一節 何為仁(5) | 第7節:第一節 何為仁(6) | 第8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1) | 第9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2) | 第10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3) | 第11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4) | 第12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1) | 第13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2) | 第14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3) | 第15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4) | 第16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5) | 第17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6) | 第18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7) | 第19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8) | 第20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1) | 第21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2) | 第22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3) | 第23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4) | 第24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5)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