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家类 》 莊周的歡樂生活禪:人間莊子 》
第29節:機心當去,真樸長存(3)
吳建雄 Wu Jianxiong
莊子通過這個故事說明,一個君主不能打着德行的幌子與得到决絶,得到與失去一樣平等。一個君主切不可衹能享福而不能勞苦。莊子的修行不是為了享福,君主的修行要比常人勞體傷神得多,因為這修行是苦行。
基於此,我們纔在《天地》裏看到了寧可挑水也不願建設灌溉係統的老人,看到了就算被關在籠中也雀躍不止的斑鳩,看到了依然快樂的被圈養的虎豹。一切衹因修行是苦行。
對於萬物之主,莊子提出了他的告誡與建議:"我親愛的君主呀,不要衹想着統治人,那是最愚蠢最低等的想法。要明白,統治的關鍵在於讓人處於你安排的位置為你辦事,而辦事的能力大小還得看技術。能讓才幹充分發揮的就是各種技巧,技巧又歸結於事務,事務又歸結於義理,義理則歸結於順應自得的'德','德'歸結於聽任自然的'道',聽任自然的'道'歸結於事物的自然本性。其實你從一開始就沒尊敬過人民的自然本性,不然,你怎麽想要去統治他們呢?如果你真是萬物之君,你就要明白萬物選舉你為君主的原因。真正的君子應敞開心胸排除一切有為的雜念。用無為的態度去做就叫自然,用無為的態度去說就叫順應,給人以愛或給物以利就叫仁愛,讓各個不同的事物回歸同一的本性就叫偉大,行為不與衆不同就叫寬容,心裏包容着萬種差異就叫富有。因此持守自然賦予的稟性就是綱紀,德行形成就是建功濟物,遵循於道就是修養完備,不因外物挫折節守就是完美無缺。君子衹要明白了這十個方面,也就容藏了立功濟物的偉大心志,並像滔滔的流水彙聚一處般成為萬物的歸往。"
"衹有明白這十個方面,你才能明白世界。"莊子看着我,得意地說道。我從思緒裏醒來,發現他還在看那兩個瓶子。
"你覺得它們有區別嗎?"莊子問。我有點疑惑。
看到我皺眉,莊子笑着說:"疑惑是好的,愚昧也是好的。怕就怕一輩子疑惑,一輩子愚昧。三個人一起趕路,若一個人疑惑,還能到達目的地;若有兩個人疑惑,也依然可以到達目的地,衹是需要多花點時間;要是三個人都疑惑,恐怕不僅到達不了目的地,沒準連性命都丟了。你仔細看看,這兩個空瓶子有區別嗎?有什麽區別?" 我看着瓶子,裏面空空的;我想我應該看得仔細點、認真點,好看出區別來。
"知道嗎?"莊子說,"天下原本由無到有,盤古開天之前一切衹是一片混沌,而如今卻有日月、草木、動物、生靈。你再好好想想。"
元氣萌動,宇宙源起的太初衹存在於"無",而沒有存在也就沒有稱謂,混一的狀態就是宇宙的初始。萬物從混一狀態産生就叫做自得;此時稟受的陰陽之氣已經有了區別,不過陰陽的交合卻能夠吻合而無縫隙,這就叫做天命;陰氣滯留陽氣運動而後生成萬物,萬物生成生命的機理就叫做形體;形體守護精神,各有軌跡與法則,這就叫做本性。善於修身養性就會返歸自得,自得的程度達到完美的境界就會同於太初之時。到了這時心胸就會無比虛豁,就能包容廣大。混同合一之時說起話來就跟鳥鳴一樣無心於是非和愛憎,與鳥一樣沒有差別,從而與天地融合而共存。混同合一是那麽不露蹤跡,好像蒙昧又好像是昏暗,這就叫深奧玄妙的大道,返回本真而一切歸於自然。
我抓起瓶子猛地往地上摔去,瓶子瞬間變成碎片。莊子哈哈大笑:"看來,你已明白了。它們之間沒有區別,空氣還是空氣,瓶蓋還是瓶蓋,瓶底也還是瓶底。天地之間有人,道與德之間存在義。同樣,它們的命運也是沒區別的。你看,它們都碎了。"
"要我賠給你吧?等我有錢後一定給你買兩個好的。"
"哈哈,深山老林裏的木材,一些被剖開後雕刻成精美的酒器,一些被棄置在山溝裏,看起來它們的命運截然不同,其實結果都是死。這兩個瓶子也一樣,都是死。對於死,我是不會計較的。"說完,莊子又摸出兩個瓶子,把它們放到地上。
我不知道他的瓶子是從哪裏來的,看着腳下的一地碎片,我想,也許那些瓶子是花盆裏的土變出來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江蘇文藝出版社 |
|
|
第1節:無挂無礙,自在而精彩(1) | 第2節:無挂無礙,自在而精彩(2) | 第3節:無挂無礙,自在而精彩(3) | 第4節:蝶舞翩躚幻亦真(1) | 第5節:蝶舞翩躚幻亦真(2) | 第6節:安時處順不為哀樂所睏(1) | 第7節:安時處順不為哀樂所睏(2) | 第8節:行器物之用必遭損殺(1) | 第9節:行器物之用必遭損殺(2) | 第10節:行器物之用必遭損殺(3) | 第11節:平常心是大智慧(1) | 第12節:平常心是大智慧(2) | 第13節:平常心是大智慧(3) | 第14節:精神充盈即可坐忘名利生死(1) | 第15節:精神充盈即可坐忘名利生死(2) | 第16節:精神充盈即可坐忘名利生死(3) | 第17節:不強加於人便是善待自己(1) | 第18節:不強加於人便是善待自己(2) | 第19節:不強加於人便是善待自己(3) | 第20節:不強加於人便是善待自己(4) | 第21節:修剪矯作易傷身害命 | 第22節:管教而不能施暴(1) | 第23節:管教而不能施暴(2) | 第24節:智慧在紂即為虐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