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评传 曠世纔女魂歸何處:張愛玲傳   》 港戰中的印象(4)      餘斌 Yu Bin

  不過最令張愛玲感到不耐的,還是喬納生式的“熱血青年”。在她看來,他們慷慨激昂的調子空洞蒼白,而且可笑,因為與真實的人生毫不相幹。內地的青年在抗戰爆發之初對未來充滿幻想,相信戰火將給民族帶來生機,人亦將成為嶄新的人。張愛玲執著於她的所聞所見,同時也受她獨特的視角的指引,對“炮火的洗禮”雲雲唯有不屑和鄙夷。相比而言,她看到人們在現實面前退縮、屈服,卻表現出更多的寬容和同情,因為以她的觀點,那畢竟是對真實人生的某種趨近。
  香港戰事中,許多人受不了無牽無挂的空虛絶望,急於抓住一點實在的東西,沒結婚的人都趕着結婚了。報紙上擠滿了結婚廣告,張的同學中提早結婚的也有。她在防空總部的辦公室裏曾遇到過一對準備領結婚證的男女,她揣度那男的“在平日也許並不是一個‘善眉善眼’的人”,他或者是個範柳原式玩世不恭的浪蕩子,可是現在到這裏來藉汽車,一等幾個小時,卻是不時地與新娘子默默對視着,眼裏滿是戀戀不捨之情。朝不保夕的環境教他學會了憐取眼前人,珍惜到手的東西。這一幕給張愛玲極深的印象,或者她由此得了創作《傾城之戀》的靈感也未可知。至少我們可以說,她替白流蘇、範柳原安排下那樣一種結局時,腦子裏一定想着那些匆匆結婚的人們,尤其是那對男女。放棄人生的其他許多重要的內容,退縮到個人生活的封閉小天地,固然令她感到莫名的悲哀,另一面她也有理解的同情,範柳原態度的轉變在她看來乃是“艱苦的環境中應有的自覺”。假如說“自動地限製自己的活動範圍,到底是青年的悲劇”,那這悲劇中也貯滿她樂於尋覓的人生的蒼涼意味,而張愛玲寫《傾城之戀》也正是要傳達出這種意味。
  香港淪陷後,張愛玲倒又同她的許多同學一起,到“大學堂臨時醫院”去當看護。與她去做防空員一樣,她做看護也還是出於不得已——張愛玲從未對社會服務表現出什麽熱情。這醫院利用的就是港大的校捨,環境原是她所熟悉的,現在住滿病人,對她成了一個陌生的、從未接觸過的世界。她的病房裏住的大都是戰事中中了流彈的苦力,或是戰亂中趁火打劫搶東西被擊傷逮捕的人,斷胳膊斷腿,沉默、煩躁地躺在那裏。髒亂的環境、污濁的空氣、流血流膿的傷口、奇臭的爛蝕癥、殘損的肢體、麻木的面孔、痛苦扭麯的表情,這一切與張愛玲熟悉的充滿布爾喬亞氣息的世界相去實在太遠,仿佛是現實的骯髒的某種呈現,逼着她註視。雖然她在另一場合說及中國人的生活時曾說“髒與亂與憂傷之中,到處會發現珍貴的東西,使人高興一上午,一天,一生一世”,她在病房裏卻全無這樣的寬宏和從容品味的心緒,她衹有一種近乎本能的不自在、憎惡、惡心。
  布爾喬亞的世界裏如果有痛苦,那也絶不是這樣窮形盡相的、赤裸的痛苦——她受不了這種痛苦。病房裏有一個尻骨上得了爛蝕癥的患者,痛得受不了,常常整夜整夜地大聲呻喚,張愛玲沒有同情,唯有厭惡,“因為他在那裏受磨難”——生命應當是華美的,是盡情的享受,不該有這樣的慘厲。她時常上夜班,那個病人的呻喚成了她的一種折磨。她給我們記下了某天夜裏的情形,那時她的同伴都昏昏欲睡,唯她一個醒着,去廚房燒牛奶:
  ……我把牛奶倒進去,銅鍋坐在藍色的煤氣火焰中,像一尊銅佛坐在青蓮花上,澄靜、光麗。但是那拖長腔的“姑娘啊!姑娘啊”追到廚房裏來了。小小的廚房衹點一支白蠟燭,我看守着將沸的牛奶,心裏發慌發怒,像被獵的獸。
  這一幕極準確地傳達出張愛玲自己的形象,她於髒與亂之中仍能為自己佈置起一個“澄靜、光麗”的封閉小世界,她亦拼命地閉上眼睛拒絶、抵擋外面的骯髒現實,而那個現實如同病人悠長、痛苦的叫聲,執拗地擠進她的世界,侵入她的意識,令她心煩意亂。
  對骯髒現實厭惡、懼怕的情緒驅走了與現實保持一定距離時可能會有的同情心,她稱她自己是一個“不負責任的、沒良心的看護”。對於病人的要求,能不理會的她盡量不理會,爛蝕癥病人不停叫喚着,直要到病房裏的其他人都醒了,看不過去幫着一起喊,她纔煩惱萬分地出現。屏風後面是她的避難所,大部分時間她躲在那裏看書,用書擋開外面發生的一切。她的同伴也和她一樣冷漠。如果說有不同,那就是她有更多的惱恨,不光是恨那個病人,因為她一邊逃避着責任,一邊也在通過同伴和自己的行為、態度究詰着人性。那個病人的死使她們如釋重負,同時我們又看到她以怎樣的並不超脫的語氣敘述她們的反應: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南京大學出版社
引言1引言(1)引言(2)從前(1)
從前(2)從前(3)從前(4)家庭生活場景(1)
家庭生活場景(2)家庭生活場景(3)家庭生活場景(4)家庭生活場景(5)
家庭生活場景(6)“赤裸裸地站在天底下”(1)“赤裸裸地站在天底下”(2)“赤裸裸地站在天底下”(3)
“赤裸裸地站在天底下”(4)“赤裸裸地站在天底下”(5)“赤裸裸地站在天底下”(6)讀書歲月(1)
讀書歲月(2)讀書歲月(3)讀書歲月(4)讀書歲月(5)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